印度尼西亚—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 A+
所属分类:地理环境

第二章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演变

(一)爪哇人与其他古人类

印度尼西亚是人类最早的发详地之一。从.. 19世纪末以来,在爪哇岛各地发现了许多原始人类的化石。

1890~1892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瓦在爪哇中部梭罗河谷的特里尼尔附近,首先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包括下颚骨、头盖骨、大腿骨等。20世纪.. 30年代以来,荷兰古人类学家孔尼华和印尼人类学家雅各布,又在同一地区发现了多件古人类化石的标本。上述这些古人类化石,经鉴定,年代距今约.. 70万~50万年,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将之称为“爪哇人”。爪哇人在分类上属于“直立人”(又称“猿人”)。他们颅骨低平,额骨倾斜,眉脊呈屋檐状,脑容量约为.. 900毫升,股骨同现代人相似,适于直立行走,他们的形态特征介于猿与人之间。

1931~1941年,在距离特里尼尔不远的昂栋地方,发现了与爪哇人不同的古人类化石,包括头盖骨和小腿骨。他们被称为“昂栋人”,因发现地在梭罗河边,又称作“梭罗人”。这种原始人较爪哇人为晚,形态也比爪哇人进步,一般认为属于“早期智人”阶段。

1889~1890年间,杜布瓦在中爪哇的瓦查克地方,还曾发现一件完整的头骨和一些碎片。后被确定为“晚期智人”化石,定名为“原始澳大利亚人”,也称“瓦查克人”,属于.. 4万年前的古人类。

“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代表着人类体质发展的.. 3个基本阶段。这.. 3种古人类化石在印尼境内的发现,证明了印尼是早期人类生存繁衍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 4万年前,印尼原始居民就进入了民族社会。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使用简陋的工具,与大自然进行艰苦顽强的斗争。

大约从公元前.. 2000年开始,居住在亚洲大陆南部的一些居民,陆续向南迁入印尼各岛。这些人就是马来人,也就是现代印尼人的祖先。民族学家一般按抵达群岛的先后次序,把他们分为原始马来人和续至马来人。马来人比原有居民有着更发达的文化,他们已懂得耕种,而原有居民只知采集和狩猎。马来人征服了原居民,原居民被迫迁移到偏远山区,留下的逐渐和马来人混合。新迁入的马来人仍然处于原始公社阶段,过着群居生活,进行集体劳动,从事耕种、狩猎、捕鱼和航海。这时生产资料是公有的,没有剥削和贫富之
分。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剥削,原始公社逐渐解体,阶级社会随之产生。大约在公元前.. 2世纪,印尼开始形成了奴隶制国家。

(二)古代奴隶制王国

印尼的古代王国,多数可以从中国古书上找到有关的记载。公元.. 3世纪以前,中国古书记载的印尼古代王国有叶调国、毗骞国、加营国、诸薄国和斯调国等,其中较为重要的为毗骞国和诸薄国。由于这些记载系根据于传说,所以有的神话色彩很浓。

毗骞国见于《梁书·扶南传》等书。《梁书》记载,“顿逊之外,大海洲中,又有毗骞国,去扶南八千里。传其王身长丈二,颈长三尺,自古来不死,莫知其年。王神圣,国中人善恶及将来事,王皆知之,是以无敢欺者”。又说“国俗,有室屋、衣服、啖粳米”;“有山出金,金露生石上,无所限也”。一些史学家认为,毗骞国位于今苏门答腊岛。

死,莫知其年。王神圣,国中人善恶及将来事,王皆知之,是以无敢欺者”。又说“国俗,有室屋、衣服、啖粳米”;“有山出金,金露生石上,无所限也”。一些史学家认为,毗骞国位于今苏门答腊岛。

然而,真正有碑文可证的印尼古代王国只有两个,一是古泰王国,一是多罗磨(也称达鲁曼)王国。它们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3~6世纪。这两个国家都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它们留下的碑文,使用的是印度梵语,文字为钵罗婆字母;他们的国王和贵族,都接受了印度的婆罗门教。

古泰王国在今加里曼丹的三马林达附近,存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3~5世纪之间。留下的碑刻共有4块。碑文记载国王穆拉哇尔发菩提心,施行善事,向僧侣贵族婆罗门赠赐两万头黄牛和土地。为感谢国王的善行,众婆罗门立石碑以资纪念。

多罗磨王国在今西爪哇岛茂物附近,存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4~6世纪之间。该王国留下的碑文记载说,忠实无敌的多罗磨国王普尔纳哇尔曾攻陷许多敌国。国王和婆罗门指挥农民与奴隶,开凿了约9公里长的水渠,农民们向婆罗门献黄牛1000头。

从上述古泰和多罗磨王国的情况来看,当时的印尼已和印度有密切的来往,并且深受印度文化影响。所以,历史学家称当时的印度尼西亚王国为印度化的王国。有些人甚至认为,当时这些王国是印度人建立的殖民地。

(三)室利佛逝王国和新柯沙里王国

公元7世纪,印尼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已逐渐进入封建社会。在苏门答腊以今巨港为中心的地区,出现了一个称为室利佛逝的封建王国。中国古书对这个封建王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新唐书》中说“室利佛逝,一曰尸利佛誓。过军徒弄山二千里,地东西千里,南北四千里而远。有城十四,以二国分总,西曰郎婆露斯”。又说这个国家物产丰富,“多金、汞砂、龙脑..又有兽类野豕,角如山羊,名曰雩,肉味美,以馈膳”。自7世纪后期至8世纪后期,室利佛逝先后征服了苏门答腊的马来由、马来半岛的克拉地峡、爪哇西部的婆登和中爪哇的诃陵等,从而发展成东南亚的海上强国。

自904年,中国古书改称室利佛逝为三佛齐。这时它已成为强大的海上帝国。据南宋时人赵汝适所着《诸蕃志》记载,三佛齐有十五属地,这些属地分布在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爪哇岛以至柬埔寨等地。《诸蕃志》还说,那里的人民熟悉水陆战,出外征战时,由酋长统率,战士英勇善战。同时代的阿拉伯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的故事》一书中,也记述了三佛齐繁荣强盛的情况。他说,三佛齐疆域广大,土地肥沃,村落相连,人烟稠密。著名的阿拉伯地理学者和历史学家阿里·麦斯欧迪在他撰写的《黄金草原与珍贵
的宝藏》一书中则指出,三佛齐有众多的居民和无数的军队,疆域辽阔,岛屿众多,地多产樟脑、沉香、白檀、麝香、豆蔻、荜澄果等,他的国王拥有许多种类的香料和药材。

由于三佛齐控制了当时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海上交通,所以从西方来的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以及从中国前往印度和阿拉伯的商人,都要经过三佛齐各港口。因此,三佛齐商业非常繁荣。当时各国商人运来了本国商品,又从三佛齐购买他们所需的商品。 达14年之久。

室利佛逝王国文化发达,统治者曾征调大批民工,经年累月地建造规模宏大的佛塔和陵庙。在夏特拉王朝时期,建立了著名的婆罗浮屠、卡拉森陵庙、门突陵庙等。其中尤以婆罗浮屠(佛塔)最为闻名。婆罗浮屠的建筑材料全部是大石块,有些部位的石块上刻着精美的浮雕,栩栩如生,描写佛的史迹。这些雕刻反映了古代印尼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创造力。室利佛逝时期,还整理颁布了印尼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并把印度史诗《摩诃罗多》的一部分译成爪哇散文,这是印尼最早的散文。

11世纪后,三佛齐逐渐衰弱,它不断遭到外来势力的入侵,过去的属地也纷纷宣布独立。

外来的入侵势力,主要是来自印度的注辇王国。该王国在11世纪时,统一了印度南部,国势渐渐强盛,积极向外扩张。1017年,注辇国王率领大批军队进攻三佛齐在马来半岛的领地吉打,俘虏其国王和战象,并缴获大批财宝。1025年,注辇国王再度率军远征,攻打三佛齐都城巨港,杀死三佛齐国王,又蹂躏了苏门答腊及马来半岛各地。三佛齐受到沉重的打击,于11世纪中叶迁都占卑,从此江河日下,走向衰落。

随着三佛齐的衰弱,东爪哇的三佛齐属地马打蓝宣告独立,并逐渐取代了三佛齐的地位。后马打蓝分裂为两个国家:东部为章加拉、西部为谏义里。1182~1194年,谏义里由国王卡默首罗统治,他娶了章加拉公主为妻,两国遂合并成一个国家,谏义里由此逐渐强大。据《宋史·阇婆国传》记载,谏义里控制着印尼东部地区,其势力可能已达到西伊里安。它有胜兵3万,卑官千员,分主各地城池。13世纪初,谏义里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杜马坡的地方长官庚·安洛,宣布独立,于1222年推翻谏义里王国,统一东爪哇,建立了新柯沙里王国。柯沙里王朝不断对外扩张,到13世纪末,它已征服整个爪哇、苏门答腊东部、马来半岛以及加里曼丹等地,成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当时正是中国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对外进行扩张的时期,其兵锋亦指向印度尼西亚。他曾派遣使者去新柯沙里王国,要求国王格尔塔纳加拉亲自来朝,表示臣服。格尔塔纳加拉不服,下令在元朝派来的使者脸上刺字,并把他驱逐回国。忽必烈以此为借口,于1292年派大军远征爪哇岛。元兵抵达时,格尔塔纳加拉已为贵族查耶卡旺所杀,王位被夺。格尔塔纳加拉的女婿罗登·韦查耶利用元兵打败了查耶卡旺。而当元兵撤出爪哇岛时,罗登·韦查耶又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打败元兵。罗登·韦查耶战胜元兵后,在布兰达斯河下游的麻诺巴歇地方建立了麻喏巴歇王国。

(四)麻喏巴歇王国

“麻喏巴歇”在爪哇语中意为“苦马贾果”(木苹果)。据说,麻喏巴歇王国的建国者罗登·韦查耶,在建国前曾带兵到麻喏巴歇这个地方,并从该地开始发展其势力;这个地方盛产麻喏巴歇即“苦马贾果”,所以,他建国后就以麻喏巴歇来命名他的国家(麻喏巴歇王国也称满者伯夷王国)。

罗登·韦查耶在打败元兵时,缴获了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和船只,这对麻喏巴歇后来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罗登·韦查耶于1293年建国,王号叫格尔达·腊查沙。1309年他死后,其子查耶纳加拉继承王位。此后,东爪哇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因不满查耶纳加拉统治而爆发的叛乱。其中,以1319年古帝领导的叛乱最为严重。他占领了都城,国王在一支仅有15人组成的卫队的护送下,逃亡到巴丹德尔。后来,国王靠这支卫队的队长加查·玛达的帮助,平息了叛乱,重返都城。1331年国王查耶纳加拉遇害,由于没有王位继承人,王位便由第
4个王后卡耶特里继承。可是她已出家当尼姑,只好由其长女特莉布哇诺栋卡黛维耶做摄政王。加查·玛达被提升为首相,他逐步成为王国的实际统治者。1350年,摄政王的养子拉查沙纳加拉长大成人,继承王位。在他执政期间,麻喏巴歇王国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印尼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它的领土不仅包括现今印尼的
全部领土,而且还包括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一部分。据《爪哇史颂》一书的记录,麻喏巴歇王国的领土一共有8个大区:第1大区为爪哇全岛;第2大区为苏门答腊全岛(当时称马来游);第3大区为加里曼丹全岛(当时称丹戎布罗);第4大区为整个马来半岛;第5大区为爪哇以东,也就是全部小巽他群岛;第6大区为苏拉威西岛;第7大区为马鲁古群岛;第8大区为巴布亚,即今伊里安查亚。

麻喏巴歇王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统治制度。中央政府设军事、内政、外交和司法4个部,由首相统辖。地方政府分为内领(爪哇本土)和外领(属国)两部分。内领设省、县、区、乡4级,受中央管辖。各级官吏握有军事与民政权力,由中央统一任免,不能世袭。外领即爪哇以外的属地,由代表麻喏巴歇国王的当地酋长管理。外领的行政结构,为仿效内领的地方政府模式组建。

王国重视国防建设。由于管辖的岛屿众多,必须组成强大的国防力量。政府规定,村长领兵100名,区长领兵1000名,县长领兵1万名,省长领兵1万名以上。麻喏巴歇王国的军队包括水军和陆军两种,而且大多英勇善战。

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王国制定了各种税收制度并设立了专门的收税官员。对农民征收什一税,即农民要将收成的1/10做为税收上缴国家。对工商业者征收营业税。在道路渡口设立关卡,过往商人要交税。在港口海关,还对进出口商品征税。严密的税收制度保证了麻喏巴歇王国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使得它能养活大批的文武官员和军队,并进行工农业建设。

麻喏巴歇王国时期,印尼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商业非常繁荣。当时有来自中国、柬埔寨、占婆、印度、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等国的商人。这些商人经常云集在麻喏巴歇王国的各港口。据一些史书记载,当时在各主要港口市场上出售的印尼本土产品非常丰富,有从西爪哇巽他地区来的胡椒,马都拉来的盐,巴蓝班甘的椰子油,小巽他群岛的白檀,松巴哇和巴厘的棉织品,中爪哇的巫仑布,古泰地区的金刚石,文郎马辰的鱼干,古里地闷和巴林邦的蜂蜜和蜜蜡,须文答腊的犀角和象牙,马来半岛六坤的锡,巴鲁斯和渤泥的片脑,加里曼丹的铁等等。来自各国的商人也带来了自己国家的土特产品。如中国商人带来了瓷器、丝绢、绸缎、钢铁器皿等,波斯和土耳其商人带来了各种宝石和烧珠等。这些商人通常是采取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交易。不过当时市场上也使用一些通用的货币如铜钱、银钱等。

麻喏巴歇时期,手工业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各群岛人民已比较普遍地穿“巴迪克”花布和巫仑布,可知爪哇的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铁器制造业不仅能生产用于农耕和开发水利的各种农具,而且能制造各种武器,如大刀和长矛甚至大炮等。据中国古书记载,麻喏巴歇的男人腰间插着一把刀,“其柄用金或犀角、象牙,雕刻人形鬼面之状,制极细巧”,这反映了手工业发展的水平。造船业也比较发达,已能制造各种适合于岛际甚至远洋航行的船只。从当时王公贵族以及富商子弟身上普遍佩带的金银首饰,也可看出手工业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和长矛甚至大炮等。据中国古书记载,麻喏巴歇的男人腰间插着一把刀,“其柄用金或犀角、象牙,雕刻人形鬼面之状,制极细巧”,这反映了手工业发展的水平。造船业也比较发达,已能制造各种适合于岛际甚至远洋航行的船只。从当时王公贵族以及富商子弟身上普遍佩带的金银首饰,也可看出手工
业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麻喏巴歇的繁荣,也反映在市民欢快的生活中。中国古书《瀛涯胜览》一书的作者马欢关于麻喏巴歇的一段记载说,“月圆清明之夜,番妇二十余人或三十余人,聚集成队,一妇为首,以臂膊递相联绾不断,于月下徐步而行。为首者口唱番歌一句,众皆齐声和之,到亲戚富贵之家门首,则赠以铜钱等物,名为步月行乐”。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到当时麻喏巴歇的太平景象。

在文化方面,麻喏巴歇王国也有不少的成就。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民间舞蹈、皮影戏、雕塑、陵庙建筑等,在这个时期都有较大的发展。著名作家、诗人普拉潘查的长篇颂诗《纳卡拉格达卡玛》,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此外,还有坦图拉尔的著名编年史《图曼彼尔与麻喏巴歇列皇记》等历史及文学着作。

据《爪哇史颂》所载,当时同麻喏巴歇王国建立友好关系的国家有:锡昂卡(斯里兰卡)、阿瑜陀耶(逻罗)、柬埔寨、阎摩纳(安南)、腊查布罗及辛哈纳卡里(在印度)等。

麻喏巴歇同中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据《明实录》记载,截至1389年的20年间,麻喏巴歇共遣使来华11次,明朝则两次遣使访问爪哇。15世纪初,郑和也到过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访问。

在麻喏巴歇时期,已有不少中国人移居印尼。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其所写的《瀛涯胜览》一书中即有记载。

麻喏巴歇王国在拉查沙纳加拉国王统治时期,达于全盛。他死后国力转衰。1401年发生了一场持续几年的争夺王位战争。此后,中央权力严重削弱,原先的属国纷纷独立。到最后一个国王格尔达武米继位时,麻喏巴歇王国已告瓦解。1478年它的首都被新兴的伊斯兰教封建主攻陷。从此,麻喏巴歇成为一个地方性的小王国,苟延到1520年,为淡目王国所灭。

(五)伊斯兰教诸王国

13世纪末,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印尼,到14世纪中期,已盛行于印尼各群岛。伊斯兰教主张自由贸易,保护商业的正当利益和私有财产,又提倡赈济贫民等。这些主张符合新兴商人乃至广大平民百姓的要求,使伊斯兰教得到广泛传播。那些接受伊斯兰教的商人和封建主,纷纷反叛信仰印度教的麻喏巴歇,从而加速了麻喏巴歇王国的瓦解。

麻喏巴歇王国瓦解后,在印度尼西亚出现一系列伊斯兰教王国。这些王国主要有东爪哇的淡目(后为马打蓝)王国,西爪哇的万丹王国,苏门答腊的亚齐王国,苏拉威西的哥阿王国等。

淡目王国建立于东爪哇麻喏巴歇王国的故土上,1521~1546年由国王特仑干诺统治,号称苏丹,即伊斯兰教国家的国王。特仑干诺最后消灭了信奉印度教的麻喏巴歇王国的残余势力,国势逐渐强大,占有了东爪哇和中爪哇的大部分地方。但淡目王国强盛不久,就发生动乱。后来由巴章的领主阿弟维查雅上台执政,改称巴章王国。1582年,巴章王国的原有属地——马打蓝灭巴章王国。马打蓝王国在苏丹阿贡统治时期(1613~1645年)成为强大的伊斯兰教国家。

但淡目王国强盛不久,就发生动乱。后来由巴章的领主阿弟维查雅上台执政,改称巴章王国。1582年,巴章王国的原有属地——马打蓝灭巴章王国。马打蓝王国在苏丹阿贡统治时期(1613~1645年)成为强大的伊斯兰教国家。

亚齐王国位于苏门答腊的西北端,16世纪初建国,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逐步繁荣。亚齐的繁荣同万丹一样,是苏门答腊西海岸的海运和贸易发展的结果。当然位于这条航线北端的亚齐,迅速变为一个新的贸易中心。亚齐及马来半岛的柔佛都想控制马六甲海峡的重要航线,因而导致亚齐、柔佛和葡萄牙之间的三角冲突。在16世纪,亚齐和柔佛之间不断发生战争,致使葡萄牙人坐收渔人之利。

17世纪初,在苏丹伊斯坎达尔·慕达执政时,亚齐大力推行扩张政策,控制了苏门答腊和马六甲半岛,成为强盛的王国。但是到继任的苏丹伊斯坎达尔·泰尼执政时期,亚齐在苏门答腊和马六甲半岛的势力已逐渐衰弱。

哥阿王国位于苏拉威西岛的南部,首都在望加锡,所以也称为望加锡王国。17世纪,这个伊斯兰教王国不断向邻近地区扩张,逐渐强大。望加锡王国盛产稻米,它同生产香料的马鲁古群岛有频繁的贸易来往。它因位于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之间,所以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

此外,16世纪在马鲁古群岛还有一些小苏丹王国,如帝多利和德那底苏丹国。这两个小苏丹国因盛产丁香、豆蔻等香料而闻名。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入侵印尼时,首先就是把它们作为目标的触角,以掠夺那里的香料。

二、殖民统治和人民的反殖斗争

二、殖民统治和人民的反殖斗争

1.荷兰殖民者的入侵和东印度公司的建立印尼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国家。它盛产的许多热带产品使西方殖民主义者涶涎欲滴。最先吸引西方殖民主义者前往印尼的是这个国家驰名远近的香料,包括胡椒、肉豆蔻、丁香和肉桂等。当时欧洲人不管是烹调或制药,都喜欢使用香料。因为欧洲的香料价格昂贵,从事香料贸易能发大财。于是欧洲商人纷纷前往印尼,进行香料贸易。

最先到印尼的是葡萄牙人。他们首先入侵马鲁古群岛,该群岛因盛产香料而被誉为香料群岛。葡萄牙人用武力和收买等手段占领了马鲁古群岛上的安汶、特那底和帝多利等地,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商馆和炮台。1522年,西班牙人也开始入侵马鲁古群岛,并同葡萄牙人发生争夺。西班牙人后来失败,被迫离开该群岛。

荷兰人是在.. 1596年入侵印尼的。荷兰人霍特曼率领.. 4艘船只,包括200多名船员,于这一年的.. 6月抵达西爪哇的万丹。

万丹王国当时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万丹人以友好的态度欢迎荷兰人的到来。然而,霍特曼等人却以海盗的面目出现。他们抢夺了当地人的两艘船,从而引起万丹人的愤怒。万丹苏丹后来下令驱逐这些荷兰人。1597年这些人返回荷兰,虽然获利不多,但却掌握了前往印尼的航线。

1598年,荷兰人组织第2次前往印尼的航行。这次由范尼克率领.. 8艘船只,于当年的.. 11月抵达万丹。这次正巧碰上万丹苏丹与葡萄牙人发生战争,荷兰人帮助万丹人打败了葡萄牙人。万丹苏丹为感谢荷兰人的帮助,允许他们在当地设立贸易办事处。荷兰人的4艘船只装满了购买的胡椒,先行回国;其余.. 4艘船只驰向马鲁古群岛,在班达、安汶等地又购买大批丁香和豆蔻,并获准在安汶设立收购站,然后返回荷兰。

荷兰人这次航行,因贩卖香料而大获利润。消息传开后,商人们争先恐后前往印尼,从.. 1598~1601年共.. 14次组织远航队,其间还组建了许多贸易公司。各公司为获利而展开了激烈竞争。于是荷兰政府建议将各公司联合起来,组成统一的公司,避免内部争斗,以便对付外国竞争者,达到垄断对印尼贸易的目的。1602年,经过荷兰国会批准,“联合东印度公司”(简称“东印度公司”)宣告成立。

成立之初,东印度公司拥有.. 650万盾的资本。荷兰国会授予它很大的权力,规定西起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东到南美南端的麦哲仑海峡,这一广阔的地区内的贸易都由该公司独占;同时授予它招募军队、任命官吏、建筑炮台、铸造货币、代表国家对外宣战以及缔结条约等权力。东印度公司实际上是代表荷兰政府进行殖民征服的工具。

东印度公司成立后,便在“贸易即战争”的口号下,进行对印尼的征服活动。它每年派遣大批的武装舰只前往印尼,如它成立的那一年就派出了.. 14艘,第.. 2年派了.. 27艘,第.. 3年又派了.. 38艘。

东印度公司首先击败在印尼拥有势力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将他们赶出马鲁古群岛。1605年,荷兰人已占领马鲁古各主要岛屿,垄断了当地的香料贸易。1610年,东印度公司在印尼设立总督,领导各地设立的商馆。东印度公司还试图在商业发达的万丹设立它的总部,但是遭到拒绝,于是它把目标转移到另一港口雅加达。当时雅加达的摄政官为了促进商业的发展,答应了东印度公司的要求。东印度公司以2700盾的价钱,在雅加达购买一块地皮,用以建造房子和仓库等。1617年东印度公司在雅加达的周围又建筑起坚固的围墙和军事堡垒。当时英国人也在雅加达活动,在离东印度公司不远处设立了办事处。荷兰人和英国人发生冲突,引起战事,最后荷兰人取胜,完全占领了雅加达,这时是1619年。

由于这次战事,雅加达遭到很大的破坏。于是荷兰人重建雅加达,把它改名为巴达维亚。此后300多年,雅加达一直是荷兰侵略和统治印尼的据点。

2.东印度公司势力的扩张荷兰东印度公司侵占雅加达后,不断进行扩张,以达到征服整个爪哇岛乃至整个印尼的目的。

当时爪哇岛的东部和中部由马打蓝王国统治。在苏丹阿贡统治时期(1613~1645年)马打蓝王国繁荣强盛,苏丹阿贡致力于统一爪哇的事业。对此,东印度公司进行阻挠,它帮助泗水的领主反对苏丹阿贡的统治。1628年和1629年苏丹阿贡两次派兵进攻雅加达的荷兰军队,但均告失败。1645年苏丹阿贡逝世,继任苏丹的阿莽古拉特一世违背了苏丹阿贡的抗荷政策,同荷兰人妥协,签约允许东印度公司每年派遗使节到马打蓝,承认东印度公司在马鲁古群岛的贸易垄断地位,同意马打蓝的使节出国时必须乘坐荷兰的船只。1674年东爪哇的马都拉封建领主杜鲁诺佐约起事反对马打蓝苏丹。东印度公司答应帮助镇压,但要求阿莽古拉特一世再次同它签约。新约规定东印度公司可在马打蓝各地设立商馆,东印度公司输入的货物一概免税等。1677年杜鲁诺佐约的军队攻占马打蓝首都卡尔达,阿莽古拉特一世弃城逃跑,死于途中。他的儿子继承王位,号称阿莽古拉特二世。东印度公司后来打败了杜鲁诺佐约,邀功再次迫使阿莽古拉特二世签订割让土地和对东印度公司实行贸易优惠的条约。

东印度公司还不断同西爪哇的万丹王国展开斗争。当东印度公司帮助马打蓝镇压杜鲁诺佐约时,万丹的苏丹阿贡想乘机攻打雅加达。但是遭到他儿子苏丹哈齐吉的反对。父子双方发生争斗。东印度公司派军援助苏丹哈齐吉,打败苏丹阿贡。1684年苏丹哈齐吉同东印度公司签约,宣布放弃同马鲁古群岛的贸易,把万丹的对外贸易交由东印度公司垄断。

1666年,荷兰将领斯比尔曼率领21艘战舰和数百名军队,大举进攻望加锡王国。在苏丹哈山努丁的领导下,望加锡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斗争持续了几个月。后来荷兰人收买了一个叫阿鲁巴拉卡的封建主,里应外合,才打败哈山努丁的反抗。1667年,望加锡王国被迫同东印度公司签订《旁卡耶条约》。条约规定,望加锡放弃对周围属地波尼、松巴哇和比马的主权,望加锡的贸易由东印度公司垄断,赔偿战争费用625000盾以及献出奴隶1000名等。

还在164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便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马六甲。此后东印度公司不断同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王国展开斗争。1663年双方爆发战争,亚齐战败,被迫将西岸地区割让给东印度公司。

17世纪中叶以后,东印度公司还逐步占领了加里曼丹岛西部的坤甸和南部的马辰等地,迫使当地的领主签订条约。

3.印尼人民反抗东印度公司的斗争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侵略和扩张,除了遇到爱国的苏丹们的抵抗,也遇到广大人民的抵抗,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683年苏拉巴蒂领导的起义和1740年华侨和当地人民的联合反抗斗争。

苏拉巴蒂出身于奴隶,曾在东印度公司的军队里当兵,后来提升为下级军官。有一次,他受到荷兰军官的侮辱,便愤而将该军官杀死。1683年苏拉
巴蒂率领手下的士兵,逃到勃良安地区,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反抗荷兰人的斗争。后来,苏拉巴蒂听说马打蓝的国王阿莽古拉特二世因不满东印度公司而试图反抗,苏拉巴蒂便率军前往马打蓝的首都卡尔达苏拉,准备帮助阿莽古拉特二世进行抗荷斗争。1685年东印度公司的代表达克前往卡尔达苏拉,同阿莽古拉特二世商谈战争赔款以及交出苏拉巴蒂的问题,遭到拒绝。次年苏拉巴蒂军队在卡尔达苏拉宫广场同殖民军队交火,荷兰军队被击溃,达克被击毙。阿莽古拉特二世虽然不满东印度公司,但他没有勇气公开反抗东印度公司。苏拉巴蒂后来离开了卡尔达苏拉,前往巴苏鲁安,在那里进一步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抗荷斗争。苏拉巴蒂的势力迅速发展,占领了从谏义里到巴蓝邦安,以及从百南贡安到南部海岸的广大地区,创立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苏拉巴蒂称作维罗尼哥罗。

1703年阿莽古拉特二世逝世,他的儿子阿莽古拉特三世继承王位。他憎恨东印度公司,为此他秘密同苏拉巴蒂联系。但是,马打蓝内部以邦格兰·甫格尔为首的妥协派,反对阿莽古拉特三世抗荷。东印度公司派兵帮助甫格尔,打败阿莽古拉特三世。甫格尔爬上了马打蓝王国的王座,号称巴固·甫握诺。巴固·甫握诺为感谢荷兰人的帮助,将勃良安、井里汶和马都拉岛东部地区割让给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免去了马打蓝过去所欠的债款,但规定每年必须供给东印度公司大米8千果渊(果渊大小不等,约在27~40担之间)。

阿莽古拉特三世被击败后,前往巴苏鲁安和苏拉巴蒂联合。1706年9月,东印度公司派遣大军,进攻苏拉巴蒂在庞乞的重要基地。苏拉巴蒂的军队英勇抵抗,歼灭了不少来犯之敌,但庞乞基地最后还是被敌军所占领。在此战斗中,苏拉巴蒂不幸身负重伤,不久在巴苏鲁安去世。苏拉巴蒂的逝世,使起义军失去了领袖,遭受极大损失。苏拉巴蒂的3个儿子,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继续同荷兰人展开英勇的斗争。他们先后在坡朗河附近、旺卡尔和珊基里平原坚持同敌人的战斗,但最后失败。1707年东印度公司占领巴苏鲁安后,挖掘了苏拉巴蒂的坟墓,焚烧了他的遗体,然后抛入大海。阿莽古拉特三世也在1708年被俘。至此,这次反抗斗争全部被镇压下去了。

东印度公司镇压起义军后,进一步支配了马打蓝。它在马打蓝首都卡尔达苏拉召集大会,命令所有的地方领主参加。东印度公司将马打蓝分割成43个州,实行分而治之,规定每个州的地位平等,互不从属,每个州必须服从东印度公司的统治,定期向东印度公司纳贡。

东印度公司为了开发印尼,不断派船到中国沿海一带捕获中国劳工,输往印尼各地。当荷兰殖民主义者需要华人的时候,千方百计地掠夺和欺骗华人到印尼。可是当华人不断增加后,又觉得华侨威胁他们的利益,于是转为限制和迫害华侨。1727年东印度公司发出通告:凡居留当地的华侨,须持有居留身份证,每张身份证需缴费5盾,否则要被捕坐牢。1740年10月,荷兰殖民者制造了举世震惊的“红溪惨案”,被害华侨近万人,华侨的鲜血染红了巴达维亚城外红溪之水。

红溪事件发生后,爪哇各地华侨纷纷表示要为死难侨胞报仇。11月上旬,18000名华侨集结在雅加达城外,东印度公司立即调遣3000名援军死守城门,使华侨难于攻进。 到1743年才停止。

东印度公司镇压了人民的反抗之后,又迫使马打蓝国王巴固·甫握诺二世投降。1749年巴固·甫握诺二世被迫签订条约,承认东印度公司对马打蓝的统治。当时一位叫莽古甫美的贵族不服,宣布不承认巴固·甫握诺二世签订的投降条约,并宣布自己为马打蓝的国王。但是,莽古甫美毕竟敌不过荷兰军队。东印度公司后来派人同莽古甫美和谈,1755年,双方签订协定。根据协定,马打蓝被分成两个公国:日惹公国和梭罗公司。莽古甫美任日惹公国的苏丹,号称阿莽古·甫握诺;巴固·甫握诺二世成为梭罗公国的苏丹。这两个公国都成了东印度公司的傀儡。

4.东印度公司的经济掠夺荷兰东印度公司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商业垄断组织,实际上是一个政商合一的机构。它不仅代表了当时荷兰商人的利益,而且也代表荷兰政府的利益。从东印度公司实行的政策来看,初期偏重于商业垄断,以谋取高额利润;后期则通过对领地的占领与征服,征收各种实物税和实行强迫供应制等,榨取大量的收入。

在东印度公司成立的初期,面临主要来自葡萄牙、西班牙的竞争和威胁。为了达到贸易垄断的目的,东印度公司除了把这些国家赶出印尼,还通过与印尼各王国缔约,确保贸易垄断权。东印度公司还在各王国设立商馆、建立武装,并且经常派遣战舰,在海上巡逻,捕捉那些进行走私活动的人。东印度公司对那些违反规定的人进行了十分残酷的报复。例如1621年,班达岛上的人曾把肉豆蔻卖给其他国家的商人,结果该岛居民约1.5万人惨遭杀害,余下的8万余人,也被押往雅加达充当劳工。

17世纪后半期,东印度公司逐渐转为依靠对被占领地的直接剥削,其主要作法是实行农产品征收制、强迫供应制和强迫种植制。

农产品征收制规定,被征服地区的农民要缴纳农产品实物税,到了收获季节,必须将收成的1/4或1/3作为税收上缴。东印度公司在各州、县设立税收机构。这些税收机构主要通过各个村的村长,负责直接向农民征收。东印度公司规定,假如各个村多收到农产品,村长可从中多获取报酬。所以村长们都是征税越多越好,由此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怨声载道。

所谓强迫供应制,就是规定各地必须向东印度公司供应该地的特产。如马打蓝盛产大米,必须向东印度公司提供大米;万丹盛产胡椒,则必须供应胡椒,勃良安盛产木材、牲畜、木棉,就必须供应木材、牲畜、木棉。价格是东印度公司单方面决定的,所以经常压得很低。东印度公司通过当地的封建土王,来实施这种制度。

实行强迫种植制,主要是强迫当地人民种植咖啡,以牟取暴利。1696年东印度公司开始在爪哇的勃良安强迫农民试种咖啡,收获甚好,因此决定大力推广,规定勃良安的农民必须种植咖啡,不得种植其他作物。此后,咖啡种植推广到整个爪哇岛以及外岛地区。由于种植咖啡一般需4年才能结果,农民要等4年才能得到收入,生产出来的咖啡,东印度公司又常以最低价格收购,因此农民对种咖啡根本不感兴趣。当时不少农民,为了逃避种植咖啡,离乡逃亡他地。

东印度公司通过上述种种掠夺和剥削方法,获取巨额利润。公司分发的股票不断增加,平均每年股息18%。从1602年至1782年,公司发给股东的利息共达2.32亿盾,相当于股本的36倍。

5.东印度公司的垮台东印度公司从18世纪下半叶起逐渐走向衰落,到18世纪末完全垮台。东印度公司的没落,是与荷兰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地位的下降分不开的。17世纪,荷兰曾经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掌握了世界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但18世纪初,随着英国经济力量的迅速发展,荷兰就开始落后了。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产业革命更把荷兰远远抛在后头。英国同荷兰爆发了几次战争,每次都以荷兰的失败而告终,荷兰丧失了许多殖民地。尤其是1780~1784年的第4次英荷战争,使荷兰丧失了在印尼的部分殖民地,印尼的海上交通也受到英国海军的控制。东印度公司的统治受到了直接威胁。

东印度公司的没落,还同它采取的野蛮掠夺政策有关。东印度公司采取的种种残暴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使印尼广大劳动者不断贫困破产,丧失了生产积极性。更恶劣的是东印度公司经常为了眼前利益直接破坏生产。例如,当香料和咖啡的价格上升时,就强迫人民种植和供应这些产品;而当这些产品的价格下降时,又下令人民毁掉这些作物。这种反复无常的作法,严重破坏了生产的发展,从而也直接影响了东印度公司的收入。例如,1724年东印度公司从万丹地区获得的胡椒为19000播荷(1播荷等于3担),1725年为11000播荷,1782年降为4500播荷,1796年更降为400播荷。

东印度公司内部的贪污和腐败,也加速了它的没落。从雅加达的总督府到各州的地方机构,从总督、州长到一般公务人员,无不贪污和走私。总督除了固定的薪俸外,每年可以有15万令吉(1令吉为2盾半)的额外收入。由于贪污走私严重,公司的收入不断减少。到18世纪末期,东印度公司在各地商馆的亏损越来越厉害。安汶商馆亏损数额达10万盾,班达商馆达6.5万盾。

东印度公司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曾采取出卖土地(即私领地)和滥发纸币的办法。然而这些办法并未能解决东印度公司的危机,滥发纸币反而造成不良后果。1791年,东印度公司的亏损达到9600万盾,1795年增加到1.12亿盾。东印度公司此时已面临崩溃。

东印度公司的危机,加剧了荷兰国内的阶级矛盾。代表荷兰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运动”,强烈反对以荷兰总督威廉五世为首的商业资产阶级,反对代表他们利益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尼实行的政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取消东印度公司的垄断,以便自己也能参与对印尼的经济活动。但是,“爱国主义运动”遭到威廉五世的迫害,许多人被迫逃到法国。1795年以丹德尔斯为首的“爱国主义运动”在法国拿破仑的帮助下,推翻了威廉五世的统治,建立了法国庇护下的巴达维共和国。威廉五世逃往英国。

1796年巴达维共和国接管了东印度公司,并设立了管理印尼殖民地的评议会。

1799年12月31日,荷兰东印度公司正式倒闭。

1800年1月1日,印尼由荷兰政府直接统治。

(二)英国的短暂统治

由于法国拿破仑帝国的扩张,1806年荷兰被法国占领。1806年,英国舰队在雅加达的海面上击溃了荷兰舰队,控制了印尼的海上交通,印尼各主要岛屿处在英国海军的包围之中。1811年8月大批英军在爪哇登陆,向雅加达发起进攻。荷兰军队节节败退,最后于1811年9月18日向英军投降。双方签订协定,荷兰将印尼交由英国统治。

英国占领印尼后,印尼归印度总督明多管理。副总督莱佛士被派往东印度群岛,负责管理爪哇及其附属各地,包括马都拉、巨港、马辰和望加锡等。

莱佛士来到爪哇后,首先处理英国同各封建土王的关系。以每年给万丹苏丹年薪2.5万盾的代价,买下了由英国殖民政府管理万丹地区的权力;不过他同意万丹苏丹保留徒有其名的苏丹称号。莱佛士对井里汶的诸苏丹,也采取类似的方法处理,迫使他们交出权力,然后给予年薪,以资补偿。对日惹苏丹,则寻找借口,率兵进攻。日惹苏丹被迫把谏义里地区的大批土地割让给英国。梭罗的苏丹,也被迫削权和割让土地。对于爪哇以外的巨港、马辰等地的苏丹,莱佛士也派军队去,迫使他们屈服并割让土地。

莱佛士统治印尼的时间并不长。1813年10月,拿破仑帝国崩溃,荷兰恢复了独立。英国为了利用荷兰牵制法国,同意与荷兰和好。1814年,英荷签订伦敦协定,英国答应归还以前占领的荷兰海外殖民地。

不过,英荷之间有关殖民地的争执,到1824年双方签订苏门答腊协定后,才最终解决。根据该协定,荷兰把它在印度的商馆和马六甲移交给英国,英国则把它在苏门答腊的据点,如明古连等移交给荷兰;英荷两国有权进入对方的殖民地,并享受最大的特惠权。

(三)荷兰统治的恢复和蒂博·尼哥罗大起义

荷兰从英国手里接管印尼后,重新恢复了统治。根据荷兰宪法的规定,印尼的最高统治权属于荷兰国王。为了压制印尼人对荷兰重新统治的不满,克服财政上的困难,荷兰殖民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对封建苏丹和土王,进一步剥夺他们的实权,只保留徒有其名的称号,让他们领取固定的薪俸,成为殖民政府的工具。在经济方面,继续推行强迫供应制和实物地租,强制人民种植咖啡,恢复贸易垄断。对过去封建领主同英国商人签订的租借土地的契约,一律宣布无效。此外,殖民政府还实行了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如在道路、桥梁、河口、市场等处设立关卡,进行征税,甚至连怀抱的小孩过关卡,也要纳税,称为“屁股税”。在宗教方面,限制伊斯兰教的阿訇们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以防止他们同外界接触,利用宗教活动反对荷兰人。荷兰殖民者的残酷统治,导致了1825~1830年的蒂博·尼哥罗领导的大起义。

蒂博·尼哥罗是日惹苏丹阿莽古·甫握诺三世的儿子。在莱佛士统治时期,曾约定如果阿莽古·甫握诺四世去世,由他继承苏丹王位。但在阿莽古·甫握诺四世逝世后,荷兰总督却另立他的儿子为苏丹。这使蒂博·尼哥罗大为不满。更重要的是蒂博·尼哥罗还目睹荷兰恢复统治后,变本加厉地压迫和剥削人民,极为痛恨。这些是他起义反荷的原因。起义的导火线是荷兰殖民政府在日惹南部修筑公路时大肆拆毁民房,甚至把修路用的木桩插进蒂博·尼哥罗的领地和皇族墓地。他认为这是无法容忍的侵犯和侮辱行为。愤怒的蒂博·尼哥罗派人把木桩拔掉。然而木桩又被州长的爪牙插进。蒂博·尼哥罗当即提出抗议,殖民者非但不接受,反而派兵包围蒂博·尼哥罗的住宅,准备逮捕他。人民闻讯后,立即聚集到他们所尊敬的这位王子的周围。在人民的拥护下,蒂博·尼哥罗和叔父莽古甫美冲出敌人的包围,开始了抗荷起义。

博·尼哥罗派人把木桩拔掉。然而木桩又被州长的爪牙插进。蒂博·尼哥罗当即提出抗议,殖民者非但不接受,反而派兵包围蒂博·尼哥罗的住宅,准备逮捕他。人民闻讯后,立即聚集到他们所尊敬的这位王子的周围。在人民的拥护下,蒂博·尼哥罗和叔父莽古甫美冲出敌人的包围,开始了抗荷起义。11公里的斯拉朗,在此建立了起义总部。他发出呼吁:“马打蓝王国的同胞们,如果你们敬爱蒂博·尼哥罗,就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他和他的叔父现在就在斯拉朗,凡是敬爱他们的人们,请即前往,准备战斗”。蒂博·尼哥罗号召进“圣战”,消灭在爪哇的一切欧洲人。

蒂博·尼哥罗的号召迅速传遍爪哇各地,受尽殖民者压迫的人民纷纷响应,他们拿起长矛、大刀,从四面八方投奔蒂博·尼哥罗。短期内就有6万多群众参加起义,另外还有70多名封建王公贵族。梭罗公国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奇阿伊·摩佐也带着一大批教徒投奔蒂博·尼哥罗。1825年7月20日,人民起义的熊熊烈火在斯拉朗点燃起来。

殖民政府闻讯后,立即从三宝垄调派援军,试图和驻日惹的殖民军内外夹击起义军。但起义军中途伏击了这批援军。起义军向日惹城发动进攻,消灭了不少敌军。与此同时,三宝垄、茉莉芬、北加浪岸、葛都各地的人民,也纷纷揭竿而起。他们烧毁荷兰人的房子、仓库、关卡和种植园。

起义爆发1个月后,蒂博·尼哥罗发布《致扎巴朗加人民令》,在令中,蒂博·尼哥罗一方面阐明了这次反抗斗争的目标,即“为消灭爪哇岛上的一切异教徒,在日惹进行圣战”;另一方面号召“各级地方长官不要缴纳赋税”,将款项“应用于支持消灭爪哇一切欧洲人的战争”。蒂博·尼哥罗发布的檄文得到爪哇各阶层,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热烈响应。仅在勃罗波粦哥管区,就有3.5万人响应。

在人民起义军的打击下,殖民军总司令德·科克两次写信给蒂博·尼哥罗,要求同他进行谈判。蒂博·尼哥罗对德·科克的来信不予理采。德·科克达不到目的,便派大批军队进攻斯拉朗。起义军避其锋芒,撤出斯拉朗,转移到特鲁竹克、朱墨林等地。1825年10月,蒂博·尼哥罗被起义军的王公贵族和伊斯兰教学者拥戴为苏丹。他以苏丹的名义在日惹附近的起义军总部所在地德格索村宣布成立伊斯兰教王国。

蒂博·尼哥罗建立王国,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到1826年初,起义军在整个中爪哇和东爪哇,广泛开展游击战,分别开辟了东北部、南部和中部3个战场。1826年6月,荷兰殖民军大批从日惹开往勃列列,企图从起义军手中夺走该地的堡垒。起义军英勇抵抗,一次又一次击退敌人的进攻。最后,敌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占领这块阵地。7月,殖民军又进攻驻扎在德格索的起义军大本营。双方经过激战,起义军主动撤离,转移到斯查帝、勃列佐等地。

由于殖民军受到沉重打击,殖民政府财政发生困难。德·科克又想出一条“妙计”,在1826年9月,宣布恢复被废黜的日惹老苏丹——蒂博·尼哥罗祖父的王位,企图以此诱使蒂博·尼哥罗停止反抗斗争。但蒂博·尼哥罗并未因此发生动摇,他继续领导人民进行战斗。1826年10月,起义军向梭罗附近的战略要地卡窝克发动进攻,虽然起义军打得勇猛顽强,但无法抵挡敌人猛烈的炮火。蒂博·尼哥罗本人在这场战斗中也受了伤。卡窝克战斗的失利,对起义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伤亡大,而且起义军领导开始分裂。

此后,战斗双方转入相持阶段。

此后,战斗双方转入相持阶段。隔20~30公里,中间用道路连接起来,在堡垒区还有骑兵进行巡逻。1827年8~10月,德·科克派遣一名英国人和一名阿拉伯人为中介人,先后同蒂博·尼哥罗的代表举行两次会谈。由于殖民军的代表没能接受蒂博·尼哥罗提出的条件——提高伊斯兰教的地位(包括有权按照伊斯兰教的法律审判欧洲人),谈判破裂。

此后殖民军加紧了攻势。他们开辟了东部、西部和北部几个战场,分别包围起义军。1827年11月,双方在北部战场的南望地区发生激烈战斗。起义军坚持了半年之久,最后失败。

1829年8月,蒂博·尼哥罗的婶母及其几个儿子投降了敌人。9月,莽古甫美也被迫投降。10月,起义军的主要将领申托特也向敌人投降。蒂博·尼哥罗陷入困境,但他仍然坚持斗争。1830年3月28日,蒂博·尼哥罗及其随从应邀来到马吉冷,与荷兰人进行谈判。谈判中蒂博·尼哥罗要求建立一个由苏丹领导的独立国家,并要求成为整个爪哇伊斯兰社会的最高领袖。德·科克拒绝了蒂博·尼哥罗提出的要求,并将他逮捕。1830年5月30日,蒂博·尼哥罗被流放到苏拉威西岛的万鸦老,1834年又被押送到望加锡。1855年2月8日,他死于望加锡,终年70岁。

这样,由蒂博·尼哥罗领导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爪哇人民大起义,便宣告结束。

(四)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

20世纪初,印尼一些民族主义政治团体纷纷建立。1908年5月20日,在雅加达宣告成立的崇知社(也称至善社),是印尼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组织。它主张爪哇民族的团结和协调发展,复兴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工商业,扩大爪哇人在行政机构中的名额,通过合法斗争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崇知社虽然是一个改良主义组织,但它的活动对印尼民族的觉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是印尼民族运动兴起的重要标志,后来人们把它的成立日期定为“民族觉醒日”。

1911年,梭罗花裙商发起成立的“伊斯兰商人联盟”,要求发展民族企业,维护伊斯兰商人的利益。第二年8月,这个组织改名为“伊斯兰联盟”,进一步提出鼓励民族企业、组织经济互助、促进当地文化与福利的发展,以及振兴伊斯兰教等主张。伊斯兰联盟成立后,产生了很大影响,参加这个组织的不仅有伊斯兰商人,而且有广大工农群众。参加这个联盟的一些激进派,主张积极开展反对荷兰殖民者的斗争。

1912年,荷兰进步知识分子陶威士·德克尔在万隆成立东印度党,提出各族人民(本地人、荷兰人、华侨、阿拉伯人)团结起来,争取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1914年,印尼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在印尼的荷兰左翼社会民主党人,共同组织了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这个组织在1920年5月改名为印尼共产党。这个组织的建立,以及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促进了印尼工人运动的发展。1921年泗水码头工人罢工、1922年典当工人罢工、1923年铁路工人罢工、1925年三宝垄全市性罢工,促成了1926~1927年的印尼民族大起义。

1926年11月12日,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雅加达起义委员会和西爪哇万丹起义委员会,同时发动了雅加达郊区和万丹地区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以10人到100人组成一个小队,用匕首、大刀、长矛等简陋武器,向殖民当局发起进攻。他们砍倒电线杆,剪断电线,破坏公路和铁路。雅加达效区的起义农民攻入市区,占领电话局,袭击监狱和警察署,斗争持续了3天。万丹的起义农民夺取了甫拉安车站,打死民愤极大的反动官员。雅加达和万丹人民点燃的起义烈火,迅速扩大到勃良安、万隆、梭罗、北加浪岸和谏义里等地,遍及整个爪哇岛。起义活动坚持了近1个月。

苏门答腊的斗争也是共产党领导的,主要发生在西苏门答腊的西弄杠、沙哇仑多、巴东西务苏等地。西苏门答腊的起义于1927年元旦举行。起义者逮捕了殖民政府官员,切断交通,夺取电话局,占领火车站,伏击殖民军。西苏门答腊的起义也坚持了1个月,零散的斗争直到1927年3月才最后结束。

这次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荷兰的殖民统治。大起义中大批共产党人被镇压和逮捕,1000多人被流放。起义被镇压后,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工农运动暂时走向低潮。不过,以苏加诺为代表的民族主义者,继续点燃起民族独立运动的火把。

1927年6月,在苏加诺的倡议下,建立了“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者协会”,次年改称印度尼西亚民族党,苏加诺担任该党主席。这个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明确提出了争取印尼独立的纲领。该党还出版了《印度尼西亚团结报》。1927年12月,苏加诺又创建了“印度尼西亚民族政治团体协商会”(简称“印尼民族政党联盟”),这个联盟是由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协会、伊斯兰联盟、崇知社等7个政党团体组成,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组织。

1928年10月,印尼青年在雅加达召开第2届代表大会,会上一致通过了“青年誓言”:“我们印度尼西亚的儿女,承认一个民族——印度尼西亚民族。我们印度尼西亚儿女,承认一个祖国——印度尼西亚祖国。我们印度尼西亚儿女,承认一种语言——印度尼西亚语言。”

这个青年誓言强烈表达了印尼人民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及争取这个民族国家独立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出于对民族独立运动的恐惧,1929年荷兰殖民当局逮捕了苏加诺,并宣布印度尼西亚民族党为非法。1930年苏加诺在殖民政府的法庭上发表了著名的辩护词——《印度尼西亚的控诉》,淋漓尽致地揭发和控诉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并表达了印尼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的坚强意志。

印尼民族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后,宣告解散。党内其他领导人沙尔多诺建立了印度尼西亚党,沙里尔和哈达建立了印度尼西亚国民教育党。1931年苏加诺获释,加入了印度尼西亚党,并担任该党主席,继续开展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斗争。1933年,苏加诺再次被捕,并被流放到弗罗列斯岛,直到1942年日本占领印尼后才获释。

1933年2月,爆发了“七省”号军舰印尼海员起义。他们联络了一部分荷兰军官,乘舰长上岸之际,将军舰从苏门答腊开往泗水,要求释放因游行示威而被捕的海员。殖民当局派数艘军舰追捕,并派飞机轰炸,舰上官兵伤亡惨重,被迫投降。起义领袖全部殉难,许多起义者被捕和流放。

1939年12月,联盟在雅加达召开印尼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成立议会。大会决议以印尼语为国语,红白旗为国旗,《大印度尼西亚》为国歌。大会提出的口号是“印度尼西亚要求一个议会”。1940年5月,荷兰被德国占领,但流亡在英国的荷兰政府仍通过雅加达的殖民政府控制印尼。1941年9月,印尼人民代表大会的领袖们在日惹开会,决定将“大会”改名为“印度尼西亚人民会议”。“人民会议”要求委派印尼人担任总督和各行政部门的副职长官,成立两院制议会,将荷属东印度改为“印度尼西亚”。当时的荷兰流亡政府拒绝了这些要求。

(五)日本的占领

日本帝国主义早就觊觎印尼富饶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1940年9月和1941年1月,日本先后派出小林一造和芳泽健吉到雅加达“访问”,要挟荷兰殖民当局拱手让出印尼。荷兰殖民当局拒绝了日本的要求。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12月17日,日本军队在北加里曼丹登陆,随即南下进军印尼。1942年1月,日本海军进入望加锡海峡,大败美、澳、荷海空联军。2月,日本在邦加岛登陆,同月占领巨港机场。3月1日在爪哇登陆,5日占领雅加达。8日荷兰驻印尼总督向日军投降。

日本军队占领印尼后,推行了一整套法西斯政策:政治上实行军政统治,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教育方面实行日化和奴化教育。

为了加强法西斯统治,日本人建立了军政府。军政府于1942年3月宣布禁止一切政治活动,解散一切旧政党,禁止一切政治言论,禁止悬挂印度尼西亚国旗(红白旗)和唱国歌(《大印度尼西亚》)。还规定当地居民必须每日清晨向东京“遥拜”。此外,还建立图书审查制度,将报纸、电台等一切宣传喉舌置于军政府控制下。

1943年春季以后,日本由于在东亚战场上逐渐转入防御态势,不得不逐步地同印尼的民族主义者和宗教领袖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1943年3月,军政府成立了由印尼政界和伊斯兰教人士组成的名为“民众力量动员中心”的政治组织。苏加诺、哈达、曼苏尔和德万托罗担任了该组织的中央领导人。1943年6月,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在日本帝国议会发表了允许印尼人参政的演说。7月,他又亲自访问爪哇岛,表示对印尼人民的“关怀”。9月,在爪哇成立了中央参议院和州参议会,苏加诺被选为中央参议院主席。中央参议院并没有立法权,其职责主要是向日本军政府提出一些建议。

由于印尼90%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因此日本军政府极力利用伊斯兰教进行统治。军政府设立宗教事务部,专门负责宗教事务。为了争取伊斯兰教领袖的支持,1942年12月,在纪念“大东亚战争”1周年之际,军政府将爪哇各地的32名伊斯兰教长老和学者,召集到雅加达,举行集会,表示对他们的友好。军政府专门举办“伊斯兰教长老讲习会”,讲习会每期学习1个月左右,主要学日语、日本史和伊斯兰教义等课程。这些长老学完后,被派往农村各地,进行亲日宣传,并帮助征发劳力和征集物资。在日军占领初期,军政府曾下令解散一切旧的政党包括伊斯兰教政党。1943年11月,又根据需要,同意成立“印度尼西亚穆斯林联合会”即马斯友美党。该党成立的目的是支援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统一穆斯林社会等。军政府通过马斯友美党,控制各地的伊斯兰教势力。

日本军政府在大力利用的培植亲日势力的同时,采取残酷手段镇压一切抗日活动,监禁和逮捕一切反日的可疑分子。在加里曼丹,日军一次就处死了2万人。逮捕和监禁成为经常的现象。此外,还强迫人民担负各种苦役。

由于局势对日本越来越不利,1943年10月,军政府成立了青年人和伊斯兰教徒组成的“乡土防卫义勇军”,由印尼人担任军官,进行军训,以加强防御力量。据估计,到日本投降时,该组织的人数达到12万,成为后来共和国军队的核心力量,在印尼的独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44年3月,军政府建立“爪哇奉公会”,取代“民众力量动员中心”,提出“动员一切力量以赢得战争”的口号。该组织由日本人组成的中央管理局统一领导,再通过乡里协会对城乡居民进行控制和调。“爪哇奉公会”建立了以青年为中心的“奉公推进队”,由印尼人担任指挥官。

日本占领印尼后,用一切手段掠夺战略资源。据估计,日军占领期间,夺取的石油达亿桶以上。此外,还大量掠夺锡、橡胶、铝钒土等战略物质,甚至强迫当地居民收集废旧金属器具,用于制造武器。在农产品方面,食糖是日军掠夺的重要产品,仅在1942年第1季度,就运走食糖10万吨。其次是大米,在日本人统治的各个地区,都强制规定了征购大米的指标,完不成指标,就要遭到惩罚。

日本人的大肆掠夺,造成了各种生活用品奇缺。粮食、糖、肥皂、甚至盐,都要配给供应。物资的短缺,使物价不断上涨,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困难。一些地方还发生饥荒,出现大批人死亡。

日军占领印尼后不久,就禁止使用荷兰语,只允许使用日语和印尼语。规定在各类学校中,日语为必修课。在思想方面,军政府大力宣传“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宣传日本是亚洲的光明、亚洲的保护者、亚洲的领袖。在教育方面,关闭荷兰人和华侨办的学校。(后来允许一些地方华侨办的学校恢复),并颁布“学校教育基本对策纲要”,规定教育必须围绕3个中心;皇道臣民化教育,强制性日语学习和技术教育。日化和奴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为日本军国主义效劳的人才。

军政府实行的法西斯统治,激起了印尼人民的愤怒,也促使那些受蒙骗的人认识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全国各阶层人民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工人组织怠工,破坏日军的军火生产,捣毁铁路和公路,阻碍日军运送军需物资;农民隐藏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市民逃避劳役;学生抵制奴化教育。1942年雅加达大中学生举行罢课,抗议军政府的“剃光头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人物,如苏加诺,后来也认清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暗中支持人民的抗日运动。

印尼共产党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开展斗争。共产党领导人沙利佛丁领导了最大的抗日地下组织,在中爪哇和东爪哇一带开展抗日活动。1942年3~9月,日军对印尼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组织进行了残酷镇压。1943年11月,沙利佛丁和其他53名抗日人士被捕,其中4人英勇就义。沙利佛丁在苏加诺和各界人士的营救下,幸免于难,但一直被关押,到日本投降时才获释。有1942年苏门答腊东部农民的抗日斗争,1943年南安尤农民的反日抗粮斗争,1944年打横穆斯林的抗日武装暴动和辛阿帕纳农民的反日抗粮斗争。印尼的华侨积极参加了抗日斗争。1943~1944年,西加里曼丹华侨与当地人民两次共同举行武装暴动,失败后,有1200多人惨遭杀害。

1945年春,美军在菲律宾、同盟军在缅甸迅速推进,日本败局已定。在这种形势下,1945年3月,日本允许印尼独立,并为此成立了“印度尼西亚独立筹备委员会”。5月,又同意成立“印度尼西亚独立调查委员会”。6月1日,苏加诺在独立调查委员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建国五项原则》(即“潘查希拉”)演说,主张以民族主义、人道主义、民主、社会公正和信仰神道为建国的原则。1945年7月和8月,日军驻西贡的寺内元帅根据东京的指示,两次将苏加诺和哈达召往印度支那,商讨印尼独立问题。苏加诺和哈达也想通过谈判从日本占领者手中获得独立。寺内宣称,将于8月24日宣布印尼独立。但还没有等到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在
8月14日就宣布投降了。

三、共和国的诞生与发展

1945年.. 8月.. 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传到印尼后,举国振奋,群情激昂。15日,印尼青年革命组织的领导人,在雅加达召开秘密会议,分析、研究形势。他们认为,必须立即采取行动,赢得国家的独立。由于消息来得突然,当时“独立筹备委员会”的一些成员持犹豫态度,认为独立的时机尚不成熟,宣布成立共和国还为时过早。但一些比较激进的政党如共产党,以及革命青年,却认为形势逼人,必须当机立断。他们派代表前往晋见苏加诺和哈达,敦促他们立即宣布独立。在革命形势的推动和人民群众渴望独立的压力下,1945年.. 8月.. 17日,苏加诺和哈达签署了独立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印尼的独立。

独立宣言像春风迅速传遍印尼各地,掀起了群众性的革命浪潮,这就是印尼历史上的八月革命。在雅加达、泗水、万隆、梭罗等大小城市,广大群众游行示威,高呼“独立”、“一旦独立永远独立”、“我们誓为民主自由而战”等口号。一些地区的革命群众勇敢地夺取日军的武器,甚至同日军发生战斗。革命群众占领了电台、机关、企业。车站、邮电局、码头等地方。他们升起了印尼的国旗“红白旗”,或者写上“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所有”的字样。

1945年.. 8月.. 18日,“印度尼西亚独立筹备委员会”举行了有各政党、社会团体参加的会议,通过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1945年宪法),成立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并选举苏加诺和哈达为共和国总统、副总统。不久,独立筹备委员会改组为中央国民委员会,行使国会权力。9月,按照宪法,成立了由苏加诺总统领导的总统制内阁。10月,各政党被宣布为合法组织,恢复活动。不久,英、荷军队入侵,印尼人民投入保卫共和国的斗争。

(二)卫国战争和统一共和国的建立

1.保卫共和国的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整个东南亚地区由英国负责对日军的受降工作。英军在1945年.. 9月到达雅加达。当时,顽固坚持殖民主义的英国政府不承认刚刚独立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因此命令日军不要“将权力移交给印度尼西亚的任何党派”,甚至命令日军继续“维持社会安宁,执行行政权力”。与此同时,英军释放了被日本军队关押的荷兰战俘,重新把他们编成“荷印联军”。当时,以樊穆克为首的“荷兰民政机构”,也随同英军潜入,图谋恢复殖民统治。

英军的倒行逆施,激起印尼人民的愤怒。当英军在各沿海城市登陆后,遭到了印尼军民的反抗。1945年.. 11月.. 10日,在泗水登陆的英军向当地军民发动进攻,英雄的泗水军民进行了英勇抵抗,战斗持续达半个月。为纪念这次英勇抗击侵略军的斗争,11月.. 10日这天后来被定为印度尼西亚“英雄节”。

由于印尼人民的反抗和世界舆论的谴责,英军被迫从.. 1946年.. 10月开始撤出。然而,随英军重新进入印尼的荷兰军队,到.. 1946年.. 10月已达到.. 9.2万人。英军在撤走前,已将苏拉威西岛和加里曼丹岛移交给荷兰人管理。荷兰人在这些地区积极拉拢亲荷势力。1946年.. 7月,荷兰人在苏拉威西的马里诺召开亲荷派参加的会议,决定成立荷兰扶植下的“印度尼西亚联邦”。同年还在巴厘岛的麻塘举行会议,决定建立“东印度尼西亚联邦”。因而形成了“联邦派”同以苏加诺为首的“共和派”的对立。

年还在巴厘岛的麻塘举行会议,决定建立“东印度尼西亚联邦”。因而形成了“联邦派”同以苏加诺为首的“共和派”的对立。10月双方达成协议,签订了互相妥协的“林芽椰蒂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荷兰承认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在爪哇、马都拉及苏门答腊的事实政府;第二,1949年1月1日以前,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联邦区(荷兰扶植)联合组成印度尼西亚合众国;第三,印度尼西亚合众国与荷兰王国合组成荷兰-印度尼西亚联邦;第四,荷军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管辖区陆续撤退,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则须归还及维护外国资本在共和国领土内的财产和权益。

林芽椰蒂协定签订后,1947年5月,荷兰政府又提出由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与荷兰及其扶植下的联邦区共同组成“临时联邦政府”、组织“联合宪警部队”等要求。当时沙里尔内阁因其对荷兰妥协的政策遭到反对,被迫倒台,继之组成的以共产党人沙利佛丁为首的内阁拒绝了荷兰的上述要求。于是荷兰军队向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发动进攻(荷兰称为“第一次警卫行动”)。沙利佛丁内阁领导印尼军民进行顽强抵抗,共和国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打击敌人,保卫共和国。

印度尼西亚军民的斗争得到了国际支援,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维护印尼人民的主权,要求荷兰军队撤退到进攻前的阵地。在国际压力下,荷兰军队被迫停止进攻。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也组成“三国调停委员会”进行斡旋。1948年1月,双方在美国军舰“伦维尔号”上签订了“伦维尔协定”,规定双方就地停战,以荷方所提出的“樊穆克线”为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军从西爪哇的袋形阵地撤出3.5万人,这一地区在停战后半年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该地区的归属。

1948年12月,荷兰人利用“茉莉芬事件”引起的共和国内部的动乱,向共和国发动突然进攻,即所谓的“第二次警卫行动”。荷兰人使用15万兵力,攻陷了共和国首都日惹,逮捕了苏加诺和哈达等共和国官员。但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军民并未屈服,他们仍然在各地开展游击斗争,英勇地捍卫共和国的独立。

荷兰军队发动的侵略,再次遭到联合国内外一切主持正义人们的谴责。荷兰军队不得不再次停止进攻。在美国和联合国的调停下,1949年5月7日,荷兰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签订了停战协议,苏加诺和哈达亦获得释放。

1949年8月,在美国的监督下,双方在荷兰首都海牙举行圆桌会议。11月2日,签订了《圆桌会议协定》。协定规定荷兰将政权移交给印度尼西亚联邦,联邦包括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及荷兰扶植的15个联邦派政权,但印度尼西亚要与荷兰王国组成“荷印联邦”,以荷兰女王为最高元首,并在外交、国防、财政、经济、文化等方面同荷兰实行永久合作,西伊里安也仍由荷兰继续占领。《圆桌会议协定》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协定,它并没有使印尼实现完全的独立。

2.统一共和国的建立1949年12月27日,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宣告独立,它由16个邦组成,苏加诺和哈达分别担任总统、副总统。

联邦共和国并没有得到广大印度尼西亚人民的支持,他们要求废除《圆桌会议协定》,收复国土西伊里安,完成八月革命的任务。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出现了混乱,尤其是在爪哇和苏门答腊岛更为严重。由于原联邦区和共和国区没有明确的界线,联邦共和国在行政管理上出现了混乱,有些地区出现了双重领导局面。在军事方面仍然存在着原共和国军、联邦派军和荷印殖民军几种武装力量。这些都加剧了广大人民的不满和反对。苏加诺后来也认为,联邦制是荷兰控制印尼的政治工具,是印尼获得独立的障碍,主张取消联邦制,建立统一的共和国。

桌会议协定》,收复国土西伊里安,完成八月革命的任务。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出现了混乱,尤其是在爪哇和苏门答腊岛更为严重。由于原联邦区和共和国区没有明确的界线,联邦共和国在行政管理上出现了混乱,有些地区出现了双重领导局面。在军事方面仍然存在着原共和国军、联邦派军和荷印殖民军几种武装力量。这些都加剧了广大人民的不满和反对。苏加诺后来也认为,联邦制是荷兰控制印尼的政治工具,是印尼获得独立的障碍,主张取消联邦制,建立统一的共和国。于1950年3月签署了“改变各邦组织紧急法令”。不到两个月,就有13个联邦区合并到共和区。5月,剩下的东印度尼西亚邦和苏门答腊
1个邦,也同意解散,加入统一的共和国。

1950年8月15日,颁布了统一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临时宪法,苏加诺总统在原参、众两院正式宣布成立统一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取代原来的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

(三)自由民主制和有领导的民主制时期

1.自由民主制时期
从1950年8月颁布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临时宪法,实行议会制内阁,到1959年7月苏加诺总统宣布恢复1945年宪法,实行总统制内阁,通称为自由民主制时期。这一时期的内阁由国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联合组成。内阁对国会负责而不是对总统负责。总统形式上是国家元首,实际上权力不大。这一时期政党林立,各种政治力量之间斗争错综复杂,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

1955年9月,印尼举行历史上第一次大选,参加竞选的有100多个政治组织。选举中,民族党和马斯友美党各获57个席位,这两个党在新议会中势均力敌。1952年从马斯友美党分裂出来的伊斯兰教师联合会获得45个席位,印度尼西亚共产党获得39个席位。上述4个党控制了90%的席位。其余席位由24个较小的党占据。

1956年3月,成立了第一次由普选产生的国会,并组成了以民族党为主,有马斯友美党和伊斯兰教师联合会参加的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内阁。这届内阁继续实行比较进步的内外政策,单方面宣布废除同荷兰签订的《圆桌会议协定》,取消积欠荷兰的36.61亿盾的债务,成立西伊里安省,加强了收复西伊里安的斗争。它还宣布不受联合国“禁运”政策的约束,向中国出售橡胶,并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同时积极发展国民经济,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

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内阁的内外政策,遭到国内外右派势力的反对。1956年9月,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支持下,印尼前陆军参谋长卢比斯在雅加达3次发动政变,不过均未得逞。此时国内矛盾重重,苏加诺试图通过取消政党来解决复杂的矛盾。然而苏加诺的主张并不为多数政党领导人所接受,反而使矛盾加剧,引起了哈达副总统辞职及一系列军事叛乱。在这种情况下,1957年2月,苏加诺提出了改革政治体制的“苏加诺方案”,主张建立一个包括各政党在内的“互助合作内阁”,即纳沙贡内阁(“纳沙贡”是民族主义者、宗教界和共产党人的印尼文缩写);建立一个由各界人士组成的民族委员会。这个方案得到共产党等左派政党的支持,但遭到右派政党和军官的反对,从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内阁于1957年3月被迫辞职。

面对严峻的国内形势,苏加诺宣布全国处于战争紧急状态,并不按宪法常规,宣布组织“超国会的非常事务内阁”,任命无党无派人士朱安达担任内阁总理兼国防部长。该内阁排除了马斯友美党,共产党也未参加。

朱安达内阁成立后,局势更加动荡。1957年11月,一些狂热的穆斯林分子企图用手榴弹杀害苏加诺,但未遂。1958年1月,苏门答腊的一批马斯友美党人,向中央发出最后通谍,要求朱安达内阁辞职,由哈达或日惹苏丹组成新内阁。2月,叛乱分子在武吉丁宜成立所谓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革命政府,并得到北苏拉威西和其他一些军区叛乱分子的支持;美国政府也公然表示支持这个“革命政府”。

地方军人的叛乱及美国政府的支持,激起了进步政党、团体和广大人民的愤怒和谴责,苏加诺总统也派兵进行镇压。到1958年底,叛乱基本上得到平息。

由于深感议会民主制给印尼造成种种危害,1959年7月,苏加诺以总统和最高统帅名义,宣布恢复1945年宪法,实行有领导的民主。

2.有领导的民主制时期从1959年7月苏加诺宣布恢复1945年宪法实行总统制内阁,到1967年3月苏加诺被迫下台,通称为有领导的民主时期。这一时期,苏加诺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内阁对总统而不是对国会负责;内阁部长由总统遴选,他们不代表任何政党。先后建立了总统咨询机构“最高评议院”、立
法机构“合作国会”及最高权力机构“人民协商会议”。

在国家机构中,苏加诺贯彻了“纳沙贡”原则,吸收民族主义者、宗教界人士和共产党人参加。还大量吸收了各行各业专业集团的代表参加,以牵制政党势力。为了实现全民族的广泛团结与合作,苏加诺成立了民族阵线机构。在政党制度方面,苏加诺采取了简化政党的措施。1961年4月和7月,他签署法令,规定只允许存在10个政党,取缔参加和支持叛乱活动的马斯友美党和社会党,并规定所有的政党都必须拥护1945年宪法,而且必须以苏加诺本人在1959年发表的《印度尼西亚政治宣言》作为各政党工作的基础。

实行有领导的民主制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克服了过去那种内阁频繁更替的不稳定状况,镇压和清除了地方的叛乱活动,国内政治形势趋于稳定。随着苏加诺威望的提高,1962年人民协商会议授予他终身总统的头衔。

1962年,印尼掀起了解放西伊里安斗争的高潮,有3万多人报名参加志愿军。同年4月,一批志愿军在西伊里安的哇格武岛和加格岛登陆。后来经过联合国的调停,荷兰同印尼于1962年8月达成协议,商定1962年
10月~1963年5月,暂时由联合国代管西伊里安,然后交给印尼,60年代末,由当地的巴布亚人投票,决定西伊里安的归属。1963年5月,印尼正式接管了西伊里安的全部行政权。

1963年,印尼开展了反对马来西亚的斗争。当时,印尼政府把马来西亚看成是英国人搞的“新殖民主义”,旨在包围印度尼西亚而加以反对。为配合这场斗争,印度尼西亚的工人接管了英国人在印尼的企业。反对马来西亚的斗争后来随着苏加诺政府的垮台,苏哈托政府上台而结束。

(四)潘查希拉民主制时期1965年9月30日,陆军和空军中一些拥护苏加诺总统的中下级军官,向被怀疑预谋推翻苏加诺总统的以纳苏蒂安为首的一批将领,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遭到镇压而失败。此事习惯上称为“9·30事件”。

3月11日,苏加诺被迫同意签署“移交行政权力给苏哈托将军的命令”(通称“3月11日命令”)。6月,临时人民协商会议举行会议,免除了苏加诺的一切权力,任命苏哈托为代总理。1968年3月,临时人民协商会议任命苏哈托为总统,任期到1973年。1973年印尼举行大选,苏哈托正式被选为总统。在此期间,
印尼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苏加诺后被软禁,1970年6月21日在雅加达患肾病去世。

苏哈托总统执政后,宣布实行潘查希拉民主制。他认为苏加诺时期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和有领导的民主制都有缺点。在实行自由民主制时期,政府频繁更替,建设难于进行。在实行有领导的民主制时期,由于不断鼓吹革命,造成社会集团之间的对立,结果出现了“9·30运动”。所以这两种民主制都应当抛弃。他认为以往错误的根源,是由于背离了潘查希拉建国五基原则,和1945年宪法(五基原则即1945年宪法序言上规定的五项建国指导思想:至高无上的神道,公正和文明的人道,印度尼西亚的统一,协商和代表制下的民主,实现社会的正义与繁荣)。因此,苏哈托总统执政以后,认为应准确地实行1945年宪法和潘查希拉五基原则,并称他实行的制度为潘查希拉民主制。他在解释这种制度时说,民主应当同潘查希拉结合起来,也就是在行使民主权利时,必须经常想到对万能的真主负责,必须利用民族统一创造社会正义。

在潘查希拉民主制下,在思想领域苏哈托总统把潘查希拉五基原则作为建国和人民指导思想。1966年
3月,苏哈托开始执政,当时印尼临时人民协商会议就发表宣言,把潘查希拉五基原则宣布为“唯一理想的原则,是国家和民族生活的方向与目标”。苏哈托同时以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是无神论者,违背了五基原则第一条(信仰神道),遂宣布加以取缔。此后,苏哈托政府不断强化对潘查希拉五基原则的宣传和学习。1978年
3月,印尼人民协商会议通过决议,正式规定潘查希拉五基原则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是国家和人民的唯一指导思想。为了使潘查希拉五基原则深入人心,苏哈托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分期分批组织开展“领会和实践五基原则”的运动。潘查希拉不仅被作为反对共产主义的思想武器,而且也作为反对自由化思潮的思想武器。苏哈托在谈到印尼主要危险来源时说,危险主要来自极右和极左势力,也可能来自不符合我们特点的自由化思潮。

在政治领域,苏哈托采取了简化政党的措施。他认为政党太多容易引起派别斗争,危害政局的稳定。1967年政府颁布了简化政党的条例,只允许存在两个政党和一个专业集团。所以印尼政府把当时存在的9个政党合并成两个政党。一个叫建设团结党,由几个穆斯林政党合并组成,一个叫印尼民主党,由印尼民族党、印尼基督教党、印尼天主教等5个政党组成。另一个名为专业集团的,是由各行各业的专业社团组成,实际上它也扮演政党的作用。

在简化政党的同时,苏哈托强化了军队的职能,他称之为军队的“双重职能”。所谓双重职能,即要求军队一方面担负起保卫国防与安全的职能,另一方面又要求军队参与政治及社会活动。由于要求军队参与政治,所以军人在印尼的国会和人民协商会议里拥有合法的地位。

在潘查希拉民主制度下,每隔5年都要举行议会和总统选举。从1973年到1992年的5次议会选举中,由政府和军人控制的专业集团都赢得多数而成为执政党。而从1974年到1993年的5次总统选举中,苏哈托都被连选为印度尼西亚的总统。本届总统是苏哈托的第6任,任期到1998年3月。

在经济领域里,苏哈托总统执政后采取了对外开放和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建国方针。为了引进外资,1967年1月,苏哈托政府颁布了《外国投资法令》,以优惠条件,积极鼓励外商到印度尼西亚投资。截至1995年底止,印尼累计吸引外资达1200多亿美元。在经济建设方面,从1969年4月起,政府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到1994年3月,印尼政府已完成了5个五年建设计划,从1994年4月起,开始实施第6个五年建设计划。

总之,苏哈托政府执政以来,印度尼西亚政局基本上保持稳定,经济建设有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执政过程中,也发生过几次大的骚乱。以近年来为例,1994年4月,在苏门答腊岛的首府棉兰发生过大规模的反对华裔公民的骚乱,造成了大批华人商店和工厂被毁和人员伤亡。1996年7月,因印度尼西亚民主党发生分裂,也导致印尼发生骚乱。尤其是东帝汶问题,是长期困挠印尼政府的一个问题。东帝汶的反对派,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一直坚持要求独立的斗争,反对印尼兼并东帝汶,联合国至今也尚未认可印尼对东帝汶的合并。迄今,涉及东帝汶问题的各方,仍在谈判寻求东帝汶问题的解决途径。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