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 A+
所属分类:地理环境

第六章发展中的教育、文化、科研和医疗保健

第六章发展中的教育、文化、科研和医疗保健

(一)概况

历史上,在室利佛逝王朝和麻喏巴歇王朝时期,苏门答腊岛的巨港和爪
哇的日惹等地,就曾经是传播佛教文化的中心,许多国家的学者都曾慕名前
往学习和交流。我国唐代著名求法僧人义净,就曾在室利佛逝学习和研究佛
法达数年之久。

15世纪以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和伊斯兰王国的建立,在印度尼西亚
各主要岛上普遍建立了伊斯兰教堂,这些教堂成为人们开展宗教教育活动的
中心。人们通过学习“古兰经”,宣传和了解伊斯兰教的教义和道德规范,
扩大了伊斯兰教的文化和影响。

在荷兰殖民统治时期,教育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荷兰人为宣传西方文化
和培养当地所需人材,开始兴办各类学校。荷兰人实行的是双轨制教育制度。
一种是为印度尼西亚民众设立的学校。这类学校用印度尼西亚语教学,初小
三年,毕业后进入二年制高小。另一种是为欧洲人设立的学校。这类学校用
荷兰语教学,有小学、中学和大学。后来也有些印度尼西亚人上中学和大学,
但人数很少。荷兰人在万隆、雅加达和泗水等大城市,分别建立了工科、医
科和文科大学,以满足他们对大专人材的需要。

1942~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印度尼西亚,强迫印尼人学习日语和日
本文化。

1945年.. 8月印尼独立后,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苏加诺
政府进行教育改革,采用美国式的教育制度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
三年,中等技术学校期限不等,大学五年(也有五年以上的)。同时也制定
了新的教学大纲,设置新的课程表,消除殖民主义的影响。如教学用印度尼
西亚语代替荷兰语、讲授印度尼西亚的历史和地理等,培养学生的民族主义
和爱国主义思想。独立后,印度尼西亚的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
小学学校由.. 1945年的.. 15070所,增加到.. 1950年的.. 23800所。同期,小学学
生人数由.. 250万人增加到.. 490万人。而.. 1954~1963年,小学学生由.. 703.4
万增加到.. 1057.6万,中学生由.. 35.9万增加到.. 81.7万,高等院校的学生由

2.1万增加到.. 13.6万。但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师资缺乏,尚不能满足培养各
种人材的需要。
1965年苏哈托政府执政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印度尼西亚的教
育事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对各类人材的需
求,苏哈托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对教育
部门的管理、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扩建各类学校,大力培养师资力量、增加
图书及各种教学设备,以及加强对学生的德智体教育等。

关于加强对教育部门的管理,根据.. 1974年总统第.. 44号和第.. 45号决议,
设立了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按照这个管理体制,中央文教部下设秘书署、督
察署、办公厅、科研与开发署、基础与中等教育总司、高等教育总司、校外
及体育教育总司和文化总司。在地方上,设省文教厅、市县文教局、区文教
局等(详见表.. 6—1)。

关于教育经费的投入,自.. 1969年.. 4月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

到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中,对文教经费的拨款不断增加。如
1969年4月~1974

3月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中,在国家总投资的
10590亿盾中,教育与文化
的投入为
950亿盾,占总投资的
8.9%;1974年
4月~1979年
3月的第二个
五年建设计划中,在国家总投资的
52497亿盾中,教育与文化的投入为
5258
亿盾,约占总投资的
10%;在
1979年
4月~1984年
3月的第三个五年建设
计划中,在国家总投资的
428350亿盾中,教育与文化的投入为
22768亿盾,
约占总投资的
10.1%;在
1984年
4月~1989年
3月的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
中,在国家总投资的
786094亿盾中,教育与文化的投入为
115395亿盾,占
总投资的
14.7%;在
1989年
4月~1994年
3月的第五个五年建设中,在国
家总投资的
1075272亿盾中,教育与宗教的投入为
169810亿盾,占总投资的

15.8%。从上述这些对文教事业经费的投入中,我们不难看出印尼政府对教
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而且占国家总投资的比率也是比较高的。由此,促
进了印尼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类学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关于加强学生的德、智、体教育,苏哈托政府制定的教育方针其主要内
容是:以潘查希拉五基原则教育为基础、培养有良好素质的人才。它包括信
仰伟大真主、守纪律、掌握科学知识以及具有健康身体的各类人才。

印尼各类学校的学制是:学前教育即幼儿园二年;初等教育即小学
6年
(学生的年龄
7—12岁);中等教育分为初中和初中中技(学生的年龄
13~
15岁)以及高中和高中中技(学生的年龄
16~18岁),学制均为三年;高
等教育即高等院校,学制五年(学生的年龄
19~23岁)。所以印尼的学制可
以概括为“6、3、3、5”制,从小学到大学共
17年。有才能的大学毕业生,
毕业后还可考入研究生班。

印尼的学校分为国立和私立两类。国立学校由政府主办,多数为中小学,
幼儿园和高等院校较少,办学质量较高。私立学校主要由政党、社团、私营
企业和基金会创办,中小学较少,幼儿园和高等院校较多,办学质量一般较
差,接受政府文教部和创办单位的双重领导。国立学校除大多数由各级政府
文教部主办外,也有属于各部教育机构主办的,为本部系统培养人材,如一
些中等技术学校,就由一些有关企业部门主办。有些私立学校如果办学质量
好,达到国立学校水平,可以获得政府批准而改为国立学校。

关于印尼的学制系统可参表
6-2。

(二)初等教育

印度尼西亚的初等教育即小学,分为普通小学和伊斯兰小学,学制都是
6年。规定凡年满
7周岁的儿童都可以上小学。印尼小学教育的宗旨,要求
学生具备好公民的基本品德、身心健康,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继续升
学和就业作好准备。

1978年在全国实行了统一的课程表,1980年在全国采用了统一的教材。
根据规定,小学开设
9门课,即宗教、潘查希拉道德教育、印度尼西亚语、
社会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头
3年为基础科学,后
3年为环境科学等)、
体育卫生常识、艺术和特殊技能。小学重视平时考查、期末要进行考试。小
学毕业成绩合格者获毕业文凭,可升入初级中等学校,接受中等教育。

1988~1989年(印尼全国)7~12岁的儿童共
2580.2万名,入学儿童共
2569.83万名,入学率达
99.6%,小学毕业生共
381.5万名。小学教师共

111.82万名,其中国立小学教师为
104.11万名,私立小学教师为
77100名。
与此同时,7~12岁儿童共
2633.3万名,入学儿童共
2625.4万名,入学率

达.. 99.7%,小学毕业生共.. 384.6万名。小学教师共.. 119.64万名,其中国立
小学教师为.. 111.73万名,私立小学教师为.. 79100名。1989/90—1993/94第
五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小学学生和教师人数的增长情况:(单位:千人)

达.. 99.7%,小学毕业生共.. 384.6万名。小学教师共.. 119.64万名,其中国立
小学教师为.. 111.73万名,私立小学教师为.. 79100名。1989/90—1993/94第
五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小学学生和教师人数的增长情况:(单位:千人)

年度
名称..
1988\1989 1989\1990 1990\1991 1991\1992 1992\1993 1993\19947~.. 12岁
的儿童..
25802.0 25906.2 25919.8 26033.8 26140.7 26254.07~.. 12岁的学生.. 25698.3 25807.8 25919.8 26033.8 26140.7 26254.0
小学教师.. 1118.2 1123.7 1138.7 1153.3 1175.8 1196.4
国立小学教师.. 1041.1 1046.5 1061.3 1075.3 1096.9 1117.3
私立小学教师.. 77.1 77.2 77.4 78.0 78.9 79.1
小学毕业生.. 3815.0 3817.2 3815.4 3725.6 3735.8 3846.0
入学率.. 99.6 99.6 99.6 99.7 99.7 99.7

资料来源:印尼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资料

从上表可知,印尼小学学生的入学率已相当高,接近百分之百,可
说是实现了小学的普及。极少数未入学的儿童,往往是家住偏远山区或有残
疾、或属流动人口的儿童等。

(三)中等教育

印度尼西亚的中等教育分两大类,一类是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另
一类是初中中技、高中中技和师范学校。学制都是三年。

中等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所.. z谓德育,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潘查希拉五基原则和宗教教育。使学生的思想符合潘查希
拉五基原则的要求,树立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智育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各种
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对于普通中学,强调学好科学知识,为升入更高一
级的学校做准备。而对于中技学校的学生,更强调学好生产技能和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以便为毕业后直接参加经济建设作准备;在体育方面,不论是
普通中学还是中技学校的学生,都要求有健康的身体,为升学或工作做准备。

印度尼西亚全国的普通中学使用统一教材和设置统一的课程表。初中第
三学年分.. A、B两科进行教学,学生任选一科。A科重点是文学和商业课程;
B科重点是物理和数学。高中课程划分为.. A、B、C三类,A类课程重点是语言
学和社会科学,学生毕业后可升入大学学习法律、文学、历史、教育、哲学
等专业。B类课程重点是自然科学和数学,学生毕业后可升入大学学习医学、
工程、农学和其它有关专业。C类课程重点是商业课程、学生毕业后可升入
高校学习经济学、商业管理和金融等专业。

中等技术学校分为初中中技学校和高中中技学校,学制都是三年。初中
中技学校分为三类:技术初中、商业初中和家政初中。高中中技学校分为技
术高中、商业高中、家政高中、师范高中、司法高中、手工业高中等。技术
学校强调技术技能的掌握和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学校课程的设置是,普通课
占.. 20%,技术理论课占.. 40%,技术实践课占.. 40%。

普通初中和初中技校学生的年龄一般是.. 13~15岁;普通高中和高中技校

学生年龄一般是.. 16~18岁。

学生年龄一般是.. 16~18岁。

53.4%。
与上同期,16~18岁的青年共.. 1134.2万,普通高中生.. 277万,高中中
技生.. 111.3万,师范生.. 21.5万,普通高中教师.. 9.17万,高中中技教师3.33
万,普通高中毕业生.. 64.62万,高中中技毕业生.. 26.56万,师范毕业生8.53
万,入学率为.. 36.6%。

1993~1994年,印尼全国13~15岁的少年共有.. 1287.4万,其中普通初
中生为.. 847.15万,初中中技生11.88万,普通初中教师34.28万,初中中技
教师.. 7300,普通初中毕业生.. 252.23万,初中中技毕业生.. 3.75万,入学率.. 66.7%。

与上同期,16~18岁的青年共.. 1278万人,普通高中生.. 425.7万,高中
中技生.. 150万,普通高中教师14.17万,高中中技教师4.55万,普通高中毕
业生.. 102.58万,高中中技毕业生.. 40.77万,入学率.. 45.1%。

下表可说明.. 1988/90—1993/94年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普通初
中、初中中技、普通高中、高中中技及其毕业生和教师的增长情况。
1989/90—1993/94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普通初中学生和初中中技
生及教师的增长情况:(单位:千人)

表6-4

年度
名称..
1988/1989 1989/1990 1990/1991 1991/1992 1992/1993 1993/1994
13 —15岁的少年.. 12512.0 12583.6 12655.6 12728.0 12800.8 12874.0
普能初中生.. 6565.7 7001.7 7446.5 7814.5 8100.2 8471.5
初中中技生.. 114.0 116.3 118.2 118.4 118.6 118.8
普通初中教师.. 243.9 264.4 286.0 305.3 322.0 342.8
初中中技教师.. 6.6 6.9 7.0 7.1 7.2 7.3
普通初中毕业生.. 1931.6 1970.0 2050.8 2186.2 2336.9 2522.3
初中中技毕业生.. 32.5 34.6 35.0 36.0 37.0 37.5
入学率.. 53.4 56.6 59.8 62.3 64.2 66.7

资料来源:印尼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资料
1989/90—1993/94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普通高中生、高中中技生
和师范生及教师增长情况(单位:千人)
表.. 6-5

年度
名称
1988\1989 1989\1990 1990\1991 1991\1992 1992\1993 1993\1994
16 ─
18岁
的青年
11342.0 11616.0 11896.7 12184.1 12478.5 12780.0
普通高中生
2770.0 3066.3 3323.9 3576.1 3890.9 4257.0
高中中技生
1113.0 1249.6 1304.6 1350.2 1421.9 1500.0
师范生
215.0 129.6 62.0 ---
普通高中教

91.7 101.9 110.9 119.2 129.0 141.7
高中中技教

33.3 36.2 38.1 39.6 42.4 45.5
普通高中
毕业生
646.2 744.8 805.3 921.2 967.5 1025.8
高中中技
毕业生
265.6 306.0 357.3 398.3 396.6 407.7
师范毕业生
85.3 84.6 67.6 62.0 --
入学率
36.6 38.6 39.6 40.4 42.6 45.1

资料来源:印尼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资料

(四)高等教育

独立以来,印度尼西亚的高等院校也获得了不断发展。独立初期只有几
所荷兰人留下的高等院校,到
60年代末印尼已有
10余所国立大学,同时还

10多所私立高等院校。到
80年代中期后,国立高等院校已发展到
43所,
私立高等院校
650多所。进入
90年代以后,印尼国立高等院校已发展到
49
所,私立高等院校
950所。主要的国立大学有设在雅加达的印度尼西亚大学,
该校是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学生约
27000人;有设在万隆的巴扎扎朗大学、
设在日惹的卡查玛达大学、设在泗水的爱尔朗卡大学、设在登巴萨的勿达雅
纳大学以及设在乌戎潘当的哈沙努丁大学。这些大学也都是综合性的文理科
大学,设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科系。此外,较为闻名的学院有万隆的万
隆工学院、雅加达附近的印尼工学院以及茂物的农学院等。

主要的私立大学有雅加达的印尼基督教大学、万隆的天主教大学、伊斯
兰大学等,这些大学也是综合性的文理科大学。

印度尼西亚的大学学制一般是
5年制,但少数也有
4年制和
7年制。大
学生的年龄一般是
19~23岁。大学教师一般要采用聘任制,大多聘任一年,
期满后再续聘,但著名的教授例外,可长期任教。总之,印尼大学师资比较
缺乏,尤其是理工科方面。另外,有的师资水平较低,从而不能保证教学质
量。特别是私立高等院校,往往缺少合格的大学教师和教学设备。这些大学
往往单纯从赢利出发,滥招学生,有些学生主要也是为了谋求一张大学文凭。
为此,政府从
1978年以来,不断整顿全国的私立院校,制定必要的法令和规
章制度,保证办学的条件和质量。

虽然自
80年代以来,印尼的高等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不少专业
人材。但与日益迅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是不能满足对专门人才
的需要。为了更快地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专门人才,1984年,印尼政府决

定成立函授大学。函大设立四个学院,即师范与教育学院、经济学院、社会
与政治学院以及自然科学院。学院下设若干系和专业。函大面向全国各省市、
特别是边远地区。函大通过全国电视网络进行教学和辅导,或通过邮寄教材
及录音给学生。

定成立函授大学。函大设立四个学院,即师范与教育学院、经济学院、社会
与政治学院以及自然科学院。学院下设若干系和专业。函大面向全国各省市、
特别是边远地区。函大通过全国电视网络进行教学和辅导,或通过邮寄教材
及录音给学生。

19~24岁的青年共
1946.47万人,在校大学生为

166.39万,大学毕业生
16.39万,硕士和博士毕业生
2200,入学率为
8.5%。
1993~1994年,全国
19~24岁的青年共
2254.55万人,在校大学生为
249.11
万,大学毕业生
28.37万,硕士和博士毕业生
6800人,入学率为
11%。
1989/90—1993/94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高等院校学生及毕业生的
发展情况(单位:千人)

表6-6

年度
名称..
1988\1989 1989\1990 1990\1991 1991\1992 1992\1993 1993\1994
19 —.. 24
岁的青年..
19464.7 20041.1 20706.1 21277.6 21927.2 22545.5
在校大
学生..
1663.9 1827.0 1991.4 2177.7 2341.7 2491.1
大学毕
业生..
163.9 183.2 206.3 230.4 258.0 283.7
硕士和博
士毕业生..
2.2 3.2 4.6 5.3 6.0 6.8
入学率.. 8.5 9.1 9.6 10.2 10.7 11.0

资料来源:印尼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资料

二、文化

二、文化

印度尼西亚语属于澳新特罗尼西亚语系,该语系主要分布于大洋州、马
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支那等地。

印度尼西亚语是以马来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词汇和语法与
马来语相同。不过它的词汇比马来语更加丰富,它吸收了许多地方语(如爪
哇语、巽达语、米南加保语等)和外来语(如阿拉伯语、荷兰语及英语等)。
其语法结构朴素而有规律、动词无时态变化、拼音简单易学、发音优美。

马来语原为苏门答腊马来族使用的一种地方语言。通行于苏门答腊
东部、廖岛、邦加、勿里洞及马来半岛地区。14世纪时,随着马来半岛上马
六甲成为沟通东西方的国际市场,马来语日渐成为市场上的通用语。后来伊
斯兰教传入印尼后,也成为伊斯兰教向印度尼西亚各岛传播伊斯兰教的工
具。马来语最初是用梵文书写,伊斯兰教传入后,改用阿拉伯字母书写。

17世纪荷兰开始侵占印度尼西亚后,为了统治方便,采用马来语作为通
用语言,并从.. 20世纪开始用拉丁字母书写印度尼西亚语,公布霍赫逊书写
法,出版印度尼西亚语字典,作为拼写印度尼西亚语的标准。

为适应印度尼西亚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需要,1928年在雅加达召开第二
届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作出决议,以印度尼西亚语作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语言。
从此印度尼西亚语广泛使用于印度尼西亚各地。1945年.. 8月.. 17日,印度尼
西亚宣布独立后,印度尼西亚政府正式宣布印度尼西亚语为全国人民的共同
语言。一切公文、法令,都用印度尼西亚语书写。各个学校、报纸、杂志、
书籍、广播电台,都使用印度尼西亚语。

经过改革,印度尼西亚语也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印度尼西亚语的拼
音是根据.. 1978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公布的《修订后的印度尼西亚语拼音总
则》。主要的变化是把原来的双辅音.. tj改为单辅音.. C、dj改为单辅音.. j,辅
音.. j改为.. y,双辅音.. nj改为.. ny等。此外,印度尼西亚语日益吸收更多的英
语词汇,使印度尼西亚语词汇更加丰富。

除了作为全国通用的印度尼西亚语外,印度尼西亚尚有.. 400多种地方语
言,如爪哇语、巽达语、米南加保语、望加锡语、布吉斯语、托拉查语、安
汶语,等等。这些语言,主要用于地方居民之间的交流,地方学校和报刊、
杂志、广播等,主要还是使用通用的印度尼亚亚语。

(二)文学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在诸多的文化遗产中,也
不乏有关文学方面,包括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等内容。口头文学主要是一些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代代相传,至今仍不时为
人们所传颂。例如流传在西爪哇的神话《桑古里昂的故事》,内容反映母系
氏族实行族外群婚制时子母相恋的神话;巽达族神话《迷途的黑猴》,说明
唯一天神苏里安布(天帝娘娘)的伟大作用,反映母系氏族下妇女的主导地
位。在苏拉委西和加里曼丹等岛上也有许多流传在民间的口头传说。

印度尼西亚早期的书面文学,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其中以爪哇古典文
学最为典型,这种作品是用古代爪哇语拼成诗歌来写的。古代爪哇语是含有
许多梵语词汇的印尼语。这些作品内容,大多取材于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
罗多》和《罗摩衍那》的故事。以歌颂英雄事迹和恋爱故事为主要内容。最

著名的作品是爱尔朗卡王朝时期蒲·甘哇写的《阿尔朱纳·威哇哈》,其故
事描写阿尔朱纳如何在英特拉基做苦行僧,如何受到苏勃拉巴和六位仙女的
考验,以及他怎样得到湿婆赐给他的弓箭“巴苏巴迪”英特拉请求阿尔朱纳
帮助他抗击进攻天堂的罗刹王尼哇达卡哇查。战事结束后,阿尔朱纳和苏勃
拉巴及六位仙女结婚,然后回到人间。此外,达尔玛扎写的《爱神的梵烧》、
塞达与巴努力合写的《婆罗多战记》等,都是这一类的诗篇。

著名的作品是爱尔朗卡王朝时期蒲·甘哇写的《阿尔朱纳·威哇哈》,其故
事描写阿尔朱纳如何在英特拉基做苦行僧,如何受到苏勃拉巴和六位仙女的
考验,以及他怎样得到湿婆赐给他的弓箭“巴苏巴迪”英特拉请求阿尔朱纳
帮助他抗击进攻天堂的罗刹王尼哇达卡哇查。战事结束后,阿尔朱纳和苏勃
拉巴及六位仙女结婚,然后回到人间。此外,达尔玛扎写的《爱神的梵烧》、
塞达与巴努力合写的《婆罗多战记》等,都是这一类的诗篇。

《马来由本纪》也是一本著名的印尼古典文学,它以文学的形式叙述马
来由王国成败兴衰的历史过程。除了上述在印度尼西亚民间流传的民歌也很
丰富。印尼的民歌叫“班敦”,有独特格式,一般分为四行,前两行是一种
譬喻,一种引子,后两行才是民歌的真正内容,但两者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
押韵的规律与一般不同,它是第一、三行同韵,第二、四同韵。例如:

鸽子从何飞来?

从树上飞到稻上。

爱情从何而来?

从眼睛落到心上。”

这样的民歌,至今还很流行。在印度尼西亚,人们可以经常听到农民边
割稻边唱民歌的欢笑声。

荷兰殖民主义的入侵和统治,西方文化的传播,使印尼文学进入了新的
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反映,在荷兰殖民统治下印尼人民
进行斗争和要求自由解放以及反对封建专制等的思潮。20世纪初,印尼现代
文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马斯·马戈尔创作了诗集《香料诗篇》和小说《自由
的激情》,揭露了殖民社会的黑暗、殖民者的贪婪和印尼人民的苦难生活。
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卢斯丹·埃芬迪以诗剧《贝巴沙丽》表达了对民族的忧虑
和对自由解放的向往。1921年墨拉利·西列嘉写的小说《痛苦》,描写了封
建家庭父母对儿女的专制、丈夫对妻子的蛮横所引起的各种痛苦,含有反封
建的意义。1922年玛拉·卢斯里的长篇小说《西蒂·努尔巴耶》描写青年男
女反对腐败风俗的斗争。1928年阿杜尔·慕伊斯发表的著名小说《错误的教
育》,描写了一个受荷兰殖民奴化教育的人,因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卑视
自己的民族文化,与家人断绝关系,后来觉悟到受到了殖民主义宣传的毒害,
重与家人团聚。

30年代,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日益发展,1933年
7月,“新作家”杂志
创刊了。通过这个刊物,新作家派们表达了人民要求自由解放,以及提倡个
人主义的思想。30年代,印尼文坛上还出现了所谓“东方派”和“西方派”
之争。“西方派”主张“文艺要有倾向性”,即表现西方化。“东方派”则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要发扬东方已有的艺术传统。此外,还有一些
作家如阿尔敏·班尼,提出“艺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的主张,他的小说《枷

锁》,描写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家庭纠纷,暴露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虚
伪、庸俗和堕落。在新作家派中,也有一些作家,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
题材,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比较著名的有耶明写的两部传记文学《蒂
波·尼可罗》和《卡渣马达》。伊斯于德尔以亚齐战争为题材,写了一篇小
说《真珠》,反映亚齐人民英勇的抗荷斗争。阿杜尔·慕伊斯写的小说《苏
拉巴蒂》,反映爪哇人民反对荷兰统治的起义。这个时期也有不少反封建思
想的着作,如马佐英陀写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一篇中篇小说,揭露
了社会的丑恶面貌。女作家斯拉西写的《假如不幸》,反对强迫婚姻,表达
了被压迫妇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思想。

锁》,描写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家庭纠纷,暴露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虚
伪、庸俗和堕落。在新作家派中,也有一些作家,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
题材,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比较著名的有耶明写的两部传记文学《蒂
波·尼可罗》和《卡渣马达》。伊斯于德尔以亚齐战争为题材,写了一篇小
说《真珠》,反映亚齐人民英勇的抗荷斗争。阿杜尔·慕伊斯写的小说《苏
拉巴蒂》,反映爪哇人民反对荷兰统治的起义。这个时期也有不少反封建思
想的着作,如马佐英陀写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一篇中篇小说,揭露
了社会的丑恶面貌。女作家斯拉西写的《假如不幸》,反对强迫婚姻,表达
了被压迫妇女要求婚姻自由的思想。

1945年
8月印尼宣布独立之后,印度尼西亚的文学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
段。这个时期涌现了不少新的作家和作品。但从印尼独立到
1965年“9·
30”
事件之前,印尼文坛上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文艺思潮。一种思潮是以“人
民文化协会”派为其代表,而另一种思潮则以“文化宣言”派为其代表。前
者提出文艺要面向工农,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后者则主张“为
艺术而艺术”的纯文艺思想,宣扬泛人性论和文艺脱离政治等。“人民文化
协会”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阿·杜尔和班达哈罗·哈拉哈普等。普·阿·杜
尔是一位多产作家。在
50年代,他曾发表《追捕》、《诱惑与堕落》和《被
摧残的人们》等名著。《追捕》主要描写人民的抗日斗争,《诱惑与堕落》
则主要揭发官场的腐败。1965年“9·30”事件后,普·阿·杜尔作为政治
犯被当局囚禁。囚禁期间,他写了四部巨着——《人世间》、《万国之子》、
《足迹》和《玻璃屋》。这些着作主要描写和反映印尼民族的觉醒和他们积
极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由于这些作品富有革命性,所以后来被禁止发行。

1965年“9·30事件”后,印尼政府提出了文艺“非政治化”的方针,
强调文艺作品非政治性,要求作家们不要卷入社会生活,不要触及社会问题,
以免加剧社会矛盾。所以
60年代末以来,印尼文坛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纯文艺、超现实的思潮占统治地位。作家们热衷于追求文学的表现形式而不
在乎作品的思想性。因此,这个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一些脱离现实的
荒诞小说之类,如伊万·希马杜邦的获奖小说《祭奠》,便是最具代表性。
此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一些文学作品多是一些所谓的“消遣文学”。这
种作品强调文学的趣味性,消遣性,主要供读者们饭后茶余阅读欣赏。

70~80年代以来,随着印尼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不断出现两极分化。
一些思想较为进步的作家,开始呼吁作家们也要关心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的
要求,并提出作家们也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也开始
出现一些反映现实问题,甚至是不满现实的作品,例如一篇题为《天空变得
更加阴暗》的短篇小说,就是这种作品的代表。但是总的来说,目前印尼政
府对文艺的管制还是比较严的,不允许发表被认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作品。

(三)艺术、音乐和舞蹈

1.艺术
印度尼西亚悠久的文化,也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印尼民间神话传说、宗

教信仰和古典史诗,是古代爪哇和苏门答腊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陵庙建筑
是建筑艺术的主要形式。陵庙上的雕刻以宗教的题材,雕刻家在佛教和婆罗
门教的神话题材中,创造了美丽的富于印度尼西亚形式的雕刻,反映了当时
的现实生活。这种建筑古迹,在爪哇最多,在苏门答腊、巴厘岛、龙目岛等
地也不少。

教信仰和古典史诗,是古代爪哇和苏门答腊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陵庙建筑
是建筑艺术的主要形式。陵庙上的雕刻以宗教的题材,雕刻家在佛教和婆罗
门教的神话题材中,创造了美丽的富于印度尼西亚形式的雕刻,反映了当时
的现实生活。这种建筑古迹,在爪哇最多,在苏门答腊、巴厘岛、龙目岛等
地也不少。

4.2米的丘陵上,建筑材料采用火山岩、安山岩。塔分九层,塔庙
里雕刻的佛像,共有
500多尊,6种传统姿态,手势各异,栩栩如生。雕刻
作品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和每个局部都不是隔裂的,而是保持着各自之间的
内在联系,整体上保持均衡和协调。在梭罗和日惹边境的普兰邦南陵庙包括
160多座建筑,但大部分已崩毁,现仅修复
8座,美丽瑰伟。

在东爪哇有闻名的巴那达兰陵庙、是麻喏巴歇王朝时代的建筑物,富于
民族形式。麻喏巴歇灭亡后,印度尼西亚的艺术中心由东爪哇转移到巴厘岛。
在巴厘岛,人们可以看到美丽壮观的塔庙和雕刻着各种姿态的佛像。巴厘岛
还流行着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美术和装饰美术作品,包括木刻、手饰、金属
工艺品、骨制工艺品、陶器和编织品。巴厘人喜欢雕刻家具,甚至洗澡间的
水管也加以雕饰,雕塑的神像、鸟类、鱼类和兽类等动物,神态活泼、形象
逼真、富于想像。巴厘岛迄今已成为印尼最闻名的旅游胜地。

2.音乐舞蹈
印度尼西亚是著名的歌舞之邦,人民很喜欢音乐,不论你走到那里,都
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生活在各岛上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歌、
舞蹈和乐器。例如西爪哇巽达族的“杭格隆”,用一套长短不一的竹筒,摇
撼撞击,发出清脆的乐音,是一种优美的民族乐器。“佳美兰”音乐,是印
尼最典型的民间音乐。这种音乐不是以管弦乐为主,而是以拍打敲击的乐器
为主。主要有各种铜锣、各式“甘梆”和大小不一的鼓组成。“佳美兰”乐
队通常由
24人组成,可以单独演奏印尼民间音乐,也可以为戏剧、舞蹈和演
唱伴奏。

西方乐器传入印尼后,印尼人民用西方乐器,如小提琴等,再配于地方
乐器,创造了一种叫“克朗庄”的音乐格调,这种音乐,富于夜典情调,也
深受人民的喜爱。

印度尼西亚的歌曲,优美动听,其中有一些歌曲,诸如“宝贝”、“棱
罗河”、“星星索”等,在我国流行也很广、深受中国听众的喜爱。

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近几年来,在印尼的各大城市,也流行着各种通
俗歌曲。在各个饭店、歌厅和渡假胜地,人们到处都可以听到这种流行歌曲。

印度尼西亚人民也是个善于舞蹈的民族,尤其是在巴厘岛,舞蹈成为当
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巴厘舞蹈,分为两种,一种是宗教舞,庄严肃穆;一
种是民间舞,活泼灵巧。舞时主要靠手腕和指头的动作。

苏门答腊一带流行马来“隆梗舞”,它是由一对以上的男女青年演出,
歌唱时女先领唱板顿诗,以迎男伴,舞者随歌曲节奏而变化。

在米南加保一带盛行“盘烛舞”,舞者手托燃烛盘,身体和盘烛随着音
乐旋舞,动作轻盈。

“基伯拉舞”是爪哇民间舞蹈,盛行于日惹和梭罗一带,舞者扮成恋人,
边舞边哼恋曲,高潮时,观众与演员同唱。

“基伯拉舞”是爪哇民间舞蹈,盛行于日惹和梭罗一带,舞者扮成恋人,
边舞边哼恋曲,高潮时,观众与演员同唱。

12岁以下的儿童手握竹
杆进行表演,这种舞蹈多用于欢迎客人或运动会等活动的开幕式。

“欢乐舞”流行于马鲁古地区,表现青年男女在收割丁香花之后,以民
歌伴唱的交谊舞,表现人民的欢乐心情。

“马望望舞,流行于苏门答腊中部,开始播种时,乡村的居民聚集在一
块,边唱边舞,预祝丰收季节的到来。

(四)戏剧和电影

1.戏剧
印度尼西亚的戏剧,富有民族特色。最流行的戏剧形式叫“哇扬戏”。
“哇扬戏”有三种主要类型:一种叫“皮哇扬”或叫“皮影戏”;一种叫“人
哇扬”,由人扮演剧中人物;另一种“木偶哇扬”,前两种类型的“哇扬戏”,
多流行东爪哇和中爪哇一带,而第三种“哇扬戏”主要流行于巽达地区。

“哇扬戏”具有悠久的历史,最初人们利用“哇扬戏”塑造傀儡形象来
表达他们对精灵的崇拜和信仰。后来印度教传入,“哇扬戏”主要是“皮哇
扬”塑造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取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所以演这种戏时,故事中有许多关于王后、国王、古代神祗、巨人和魔鬼、
神话中的动物和鸟类等。但若演现代主题的哇扬戏,则更多地表现有关印尼
的历史,特别是革命时期这段历史的故事和人物。

“皮哇扬”的傀儡是用描绘色彩的牛皮剪成小块而制成,靠灯光将傀儡
的影子投射在白影幕上。表演时傀儡由“导演”操纵,并配以说词、歌唱和
击节。在一个通宵的演出中,“导演”不停地操纵他手中的傀儡(经常不止
一个),口中还要唱着歌词或用幽默而有趣的词句作剧情道白,同时还要用
他的双脚敲打乐器来增强剧情。这一切都要做得调和一致。哇扬戏通常要用
“佳美兰”乐队来伴奏。

“人哇扬”剧中的人物,是由人来扮演的,它也是一种戏剧、歌唱和舞
蹈三位一体的艺术表演。“人哇扬”演出的时间、比“皮哇扬”一般要短一
些。

“木偶哇扬”的傀儡是木制的,穿上礼服的表演者,右手插入衣内,用
中指扭动傀儡的头颈,再用左手拉动与肩相连的木条,于是扭扭捏捏,举手
划脚,活跃于舞台上。

在所有的哇扬戏中,除了描绘诸神之间的爱与恨、婚嫁、打斗、征服和
主持正义外,也叙述一般平民的故事。

2.电影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电影文化事业也开始产生。自
20年代末以来,荷
兰人在印尼开始拍摄和放映一些影片。据说第一部影片是由荷兰人克鲁格于
1927年在万隆拍摄的,片名叫《忠心的猴子》,其内容是根据巽达地区的民
间故事编写的。此后每年生产
2~3部影片,1929年生产了
9部影片。在日
本人占领印度尼西亚的
1940~1941年前,影片产量超过了
15部。1942~1945
年日本占领时期,影片产量明显下降。

印度尼西亚独立后,电影事业才又陆续恢复和发展。1954年的电影年,
产量达到
70多部,电影院近
500家,观众达
7千万人。

苏哈托政府上台后,设立了印尼全国电影委员会,加强对电影界的管理。

鼓励生产本国影片,限制进口影片,对进口影片收取高额的进口税。1975年
雅加达成立号称东南亚最大的印尼电影资料馆,收藏有国内外各种影片。

鼓励生产本国影片,限制进口影片,对进口影片收取高额的进口税。1975年
雅加达成立号称东南亚最大的印尼电影资料馆,收藏有国内外各种影片。

80年代期间,印尼电影事业又有较大的发展,每年能生产数百部影片,
并出现了一批有名望的演员和导演。迄至
90年代,印尼电影生产呈下降趋
势。主要是随着电视的普及,电影观众不断减少;另方面是进口影片日益增
多,观众多喜欢看外国影片、而看国产片的观众日趋减少,致使国产电影公
司的收入不断下降,影响生产。

(五)新闻、广播、电视

1.通讯社
安塔拉通讯社:成立于
1937年,现隶属于印度尼西亚新闻部,是国家的
新闻社,地址在雅加达。它向印度尼西亚的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国
内外订户,提供国内国际新闻、评论、背景材料、新闻分析、新闻图片和消
息等。安塔拉通讯社和东盟备国、日本、中国、印度、美国、英国、法国、
荷兰、澳大利亚等数十个亚洲和西方国家与地区的通讯社建立了关系,同世
界各大通讯社均有工作联系。上述这些国家的通讯社也大都在印尼设有分社
或特派记者。安塔拉通讯社每天发行印尼文和英文新闻稿。

印度尼西亚民族通讯社:属于私营通讯社建立于
1967年。该社的新闻稿
和新闻评论等内容,主要是涉及国内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新
闻和问题。

武装部队新闻社:是印尼国防与安全部主办的新闻通讯社。

2.报刊
印度尼西亚目前共有报刊杂志数百种,其中主要的日报
76种、周报
89
种、杂志
113种。日报的发行量由
1993~1994年的
44,661.3万份上升到
1994~1995年的
4774.5万份。主要的全国性报纸有:

《专业集团之声》,是执政党专业集团的机关报,1971年创刊,主要刊
登专业集团的活动、印尼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综合报道和评论,以及国
际新闻等。

《武装部队报》,是属国防和安全部的报纸,1965年创刊。除报道一般
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新闻外,偏重报道有关国防与安全方面的新闻和评
论。

《战斗报》,是属印尼陆军的报纸,1965年创刊。除报道一般国内外新
闻外,偏重有关军事方面的消息和评论。发行量约
5万份。

《明灯报》,1974年创刊,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该报
主要反映建设团结党的观点。

《罗盘报》,原天主教党机关报,1965年创刊,报道一般国内外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新闻和评论,现主要反映印尼民主党的观点。

《希望之光报》,原基督教党机关报,1961年创刊,报道国内外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新闻和评论,现主要反映印尼民主党的观点。

《印度尼西亚日报》,1966年创刊,是印尼官方出版的唯一华文报纸。
该报日出对开两大张
8版,印尼文和华文参照排版。主要报道印尼政府的政
策和经济、文化消息以及少量有关华人的消息。

此外,较为有名的全国性报纸还有《独立报》、《自由印尼报》、《印
尼观察报》、《印尼时报》、《印尼每日新闻》、《印尼先驱报》等。

此外,较为有名的全国性报纸还有《独立报》、《自由印尼报》、《印
尼观察报》、《印尼时报》、《印尼每日新闻》、《印尼先驱报》等。

主要的杂志有:政论性的《论坛》、《分析》;综合性的《英迪沙里》;
妇女方面的《卡蒂尼》;经济方面的《印尼经济与财政》、《自力更生》、
科技方面的《技术》;保健方面的《沙蒂卡》;旅游方面的《印尼旅游》;
文学方面的《地平线》、《基础》;社会科学方面的《棱镜》等。

3.广播电台
印度尼西亚的无线广播电台,有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广播电台、商业广播
电台、地方政府广播电台以及对外广播电台等。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广播电台属国家广播电台,成立于
1945年
9月
11日,
台址在雅加达,经费来源为国家拨款。该电台共设三套节目,即雅加达播出
的全国性节目,地方中心台播出的大区性节目和面向本地的地方性节目。截
至到
1989~1994年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末,印尼共和国广播电台共有
49个
广播站,其中包括
5个地区的中心台—棉兰台负责苏门答腊地区,日惹台负
责爪哇和巴厘地区,马辰台负责加里曼丹地区、乌戎潘当台负责苏拉委西和
努沙登加拉地区,查雅普拉台负责马鲁古和伊里安查雅地区。此外尚有
135
个地方政府广播电台和
437个私营广播电台。广播电台范围覆盖了印尼
67%
的国土面积和
80%的人口。平均每
5个印尼人就有一部收音机。1991~1992
年发射机共
351台,3292千瓦发射力,每天广播
1330个小时。

印度尼西亚之声广播电台(VoiceofIndonesia)是印度尼西亚的国际广
播电台,属于政府所有。用短波对外广播,使用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
英语、法语、阿拉伯语、华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泰语等进行广播,广播时
间每天
11个小时,内容包括国际国内新闻、民众风情以及文化娱乐节目。

4.电视台
国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电视台,建于
1962年,总部设在雅加达。电视开
始播放时,范围仅限于爪哇岛。70年代扩大到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和苏拉委
西等地。1976年,随着国内通讯卫星“帕拉帕”的投入使用,全国许多地方
都可以看到印尼共和国电视台播放的节目。1987年印尼发射了“帕拉帕”B
2

通信卫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电视广播站,电视广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到
1994~95年,全国有
343个电视广播站,电视播放半径
81.87万平方公里,
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电视观众达
1.629亿人,每天播放时间
11.6小时,电
视节目包括新闻、文艺、体育、教育、宗教、娱乐等。


1988年开始,印尼政府允许开办私营商业电视台。到目前已建立了几
家私营电视台。如拉扎瓦里电视台(在雅加达)、苏尔雅·吉特拉电视台(在
泗水)、安达拉斯电视台(在南榜)等。这些电视台的节目多为娱乐性内容。
1991年
1月,由私营公司组建了一个教育电视台,由印尼文教部提供节目,
供学习之用,每天播放
8个小时。

(六)体育活动

印度尼西亚人也是一个十分喜欢开展体育活动的民族,体育活动在各族
人民中相当普及。印尼有优越的气候条件,一年四季人们都可在户外进行体
育锻炼。印尼政府也十分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号召人民经常开展各种体育
活动。规定每年的
9月
9日为“全国体育节”,每周星期五为“全国运动日”。
每年到体育节到来时,要开展各类运动比赛。而每周星期五运动日,上班前
要求政府公务员、教师、学生等各行各业的人进行体育锻炼。政府的口号是
“体育社会化、社会关心体育”。

1.羽毛球:
羽毛球被认为是印度尼西亚的国球,相当于中国的“乒乓球”。打羽毛
球十分普遍。由于印尼一年四季无春夏秋冬之分,没有什么大风天气,所以
人们一年四季可以在户外开展羽毛球活动,而不受天气的影响。另外,羽毛
球设备又很简单,一个不大的场地,立两根柱子、一条网,再加上球拍和羽
球,人们便可以尽情地打起来。由于羽毛球运动相当普及、打球的人很多。
所以印尼羽毛球水平较高。在世界各类羽毛球赛中,印尼选手一般都能取得
优异的成绩,目前印尼保持了世界最高羽毛球赛水准的汤姆杯和尤伯杯,拥
有世界排名前列的男女种子选手。

2.藤球:
藤球在印尼也很盛行。由于藤这种植物,生长在热带,藤的产量也很多,
用藤生产的各种编织品,包括藤球到处都可以看到,因而玩藤球的人很多。
藤球可以单独自己踢,象中国人踢踺子那样玩,也可以作为集体球类项目进
行比赛。比赛时,象羽毛球那样,中间设一个比人头略高的网。打的时候,
不用球拍,而是用脚踢、头顶、胸挡等动作,但不许手碰。踢球时,象是进
行表演那样,可以踢出各式各样优美的动作。近年来,东南亚各国举行的运
动会中,已将藤球作为正式的比赛项目。

3.游泳
游泳在印度尼西也是一项十分普及的运动项目。由于印尼是个岛国、海
域非常广阔,河湖也很多,加上一年四季都是温暖的气候,这为人们提供了
非常方便的游泳条件。所以在印尼只要你想游泳,每天都可到附近海边或者
河湖里进行游泳锻炼。印尼人民,包括华人等,往往都会利用周末或假日,
到近海之滨进行游泳或野餐,渡过一次愉快的周末或假日。

4.足球
踢足球在印度尼西亚也是相当普及的。由于气候的关系,印尼一年四季
到处都是绿草成茵。在各个岛上,亦可以看到美丽的绿色足球场所。孩子们
从小时候起,就喜欢到足球场上踢足球。在印尼,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全国性
的足球赛,各个岛也要定期举行比赛,所以印尼足球也是相当普及的运动项
目。在东南亚国家中,印尼也可算是足球强国。

此外,网球、蓝球、乒乓球、武术、健身操和各种田径运动项目,也都
是印尼人民喜欢的体育活动。

三、科学研究

三、科学研究

印度尼西亚的科研工作,主要是由政府的研究与技术部门领导和管理,
并由该部根据国家的需要制定科技研究与发展政策。根据.. 1974年第.. 44和.. 45
号总统令,各个部门都可设立服务于本部门和工作需要的研究机构或中心。
根据总统令,还成立了非部属的研究与开发机构。这些非部属的科研机构是
直接对总统负责,从事战略性的多学科研究和制定有关政策以及负责协调工
作等。这些非部属的研究机构主要有以下这些单位:

印度尼西亚科学院(LIPI),成立于1967年.. 8月.. 23日。根据1967年第
128号总统令,该院负责三个方面的研究任务:一是自然科学方面,二是科
学技术方面,三是社会科学方面。该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所,有国家化学研究
所、国家电子科学研究所、国家物理研究所、国家技术研究所、国家冶金学
研究所等。该院所属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所有国家经济与社会研究所、文
化研究所等。

科学和技术发展中心(Puspitek),1976年成立,位于离雅加达.. 40公
里的舍勒崩。该发展中心设立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试验室:结构试验室、仪器
标准化实验室、计量试验室、能源试验室、电子试验室、民用反应堆实验室、
化学试验室、物理实验室、力学试验室、气体试验室等。经过试验的技术,
准备推广到各地。

国家原子能机构(Batan),该机构的基本任务是:负责有关原子能方面
的研究工作的执行和管理,使之符合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的利益。具体包括
制定有关方面的政策,协调有关研究工作,负责对外国的联系以及其它有关
研究工作。

国家航空航天研究院(Lapan),1974年根据总统第.. 8号令成立。其任
务包括:1.向总统提供有关解决航空航天方面问题的决策思考;2.支持有关
航空航天事业方面的发展建设与协调工作;3.推广人类有关航空航天方面的
知识;4.利用航空航天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建设服务。

技术评价与应用局(BPPT),1978年根据总统第.. 25号令成立。其任务
主要是:1.向总统提供有关科技方面的评价与应用的政策思考;2.执行有关
科技评价和应用方面的方针政策;3.向国家和私营有关机构提供科技评价和
应用的服务;4.从事有关科技评价与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发展。该局的主席通
常是政府的研究与技术部部长兼任。

中央统计局(BPS),负责提供有关农业、土地、矿产、社会、交通、财
政、国民收入、教育和宗教等方面的资料统计。该局负责协调国内有关统计

机构的统计工作,统一各种统计数字,并加以出版。该局是印度尼西亚唯一
拥有权威的统计机构。

机构的统计工作,统一各种统计数字,并加以出版。该局是印度尼西亚唯一
拥有权威的统计机构。

83号令成立,其主
要任务是:向总统提供有关国家自然资源的测绘活动,提供国家建设所需的
测绘资料。国家测绘局和一些重点大学如日惹的卡查玛达大学进行合作。

在上述这些科研组织之上,有一个名为“国家研究委员会”的领导机构,
该机构是
1984年经总统批准成立的。这个科学研究委员会的成员,主要是由
上述各科研单位的领导人组成,其任务是协调好上述这些科研组织的科研活
动以及制定国家科研的大政方针。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主席是由政府的研究与
技术部部长兼任。

此外,各主要大学也大都设有自己的研究开发中心,为本大学的教学、
科研和社会需要提供服务。一些大的国有企业和私营公司,如国营石油公司
和尤尼莱佛公司,也都设有自己的研究机构。

印尼的科研经费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在制定五年经济发展计划时,科
研与技术发展,作为单独项目,规定拨款数量和比率,例如在
1984~1989
年的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用于科研与技术发展的财政拨款为
17577亿
盾,占国家财政总投资的
2.2%。在
1989~1994的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
用于科研与技术发展的财政拨款为
26342亿盾,占国家财政总投资的
2.5%。
其中,用于一般的科研经费为
2402亿盾,用于农业和水利的科研经费为
4663
亿盾,用于矿产和能源的科研经费为
366亿盾,用于交通、通讯和旅游的科
研经费为
5O7亿盾。

印尼政府也很重视对科研人材的培养,在
5所重点大学里设立了
15个专
业实验室、培养硕士和博士生。1984—1989年的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
共培养了
167名博士、484名硕士、1663名学士科研人材和
889名测绘专门
人才。到
1988年,科研人员达到
25059名,技术专家
4604名、图书馆专家
323名,再加上其他科研人员,科研队伍达到
40372人。为培养科研人才,
政府专门设立奖学金,将一些素质高的学生派往国外或国内的重点大学加以
培养。此外,还设立了不少为科研活动提供图书和资料的科研服务中心。

为支持科研活动,政府还不断兴建各种基础设施,1991~1992年,在雅
加达、泗水等地,建立了流体力学实验室和遥控地球卫星遥感站。同时,能
量达到
30兆瓦的原子能反应堆建设,也进入了第二阶段。目前,印尼已成功
地开发利用地热发电、水利发电和大规模开发天然气田。在诸如汽车、机床、
造船、近海石油勘探、海洋渔业和海洋栽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在农
业方面,培养稻米新品种、生产牛羊新饲料、森林再生和土地保护,以及在
航空方面制造
CH—235型航空器模型和
N256型试验等方面,也都获得了一定
的进展。

为促进印度尼西亚的科研与技术的发展,印尼政府十分重视吸取先进国
家的经验,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科研交流与合作。在多边与地区合作中,印
度尼西亚参与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
织、东南亚国家联盟有关组织、国际开发研究中心、欧洲共同体成员国等多
方面的活动。在双边交流与合作中,印尼和美国、德国、日本、荷兰、印度、
沙特等国签订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协定。

在发展印尼的科研与技术事业中,印尼政府十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方
针,使科研工作和印尼的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研究经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实

际问题,并积极推广科研成果,使之转化成生产力。在
1989~1994年的第五
个五年建设计划中,规定了科研的重点项目。它包括海洋和陆地资源开发、
能源开采、工业化、环保、国防安全、农林牧渔业、保健、通讯和教育等。

尽管印度尼西亚在发展科研与技术方面取得了上述成绩,但作为一个人
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尼在科研与技术发展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
资金、设备与人材等方面,还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国民经济需要。尤其
是印尼在独立前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科研基础十分薄弱。所以要跟上世界先
进国家的水平,满足经济建设需要,还要走一段漫长的道路。目前比较突出
的问题是,科研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比较缺乏。虽说每年都培养
出一定数量的科研人才,但从总体看还很不够。有些较先进的科研领域,刚
刚起步,有些还处于空白。这些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四、医疗保健

四、医疗保健

在印度尼西亚担负为群众防病治病的社会医疗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社
会医疗中心(印尼简称为布斯格玛斯.. Puskemas)、医疗站和医院等。医疗中
心分为社会医疗中心、辅助性医疗中心和流动性医疗中心。这些医疗中心设
在全国城乡各地,可以随时为群众治病提供服务。村一级的医疗单位叫医疗
站,主要为广大基层农民看病服务。在城市里还设有各种等级的医院。根据
医院的设备条件,印尼的医院分为.. A、B、C、D四种等级。D等级的医院拥有
25~100个床位;C等级的医院拥有.. 100~400个床位,设有内外科及妇科和
儿科;B等级的医院拥有.. 400~1000个床位,设有治各种病的科目;A等级的
医院为最大和条件最好的医院,拥有.. 1000个以上的床位,并且设有各种科目
的专家大夫。除国立医院外,印尼还拥有为数不少的私立医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印尼各种医疗机构也不断发展。如
从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末的.. 1984年到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末的.. 1989年,社
会医疗中心由.. 5353个发展到.. 5642个,辅助性的社会医疗中心由.. 13636个发
展到.. 14562个,流动性的社会医疗中心由.. 2479个发展到.. 3251个,拥有护理
设备的社会医疗中心由.. 989个发展到.. 1067个,农村的医疗站由.. 4万个发展到
20万个。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每个乡平均拥有.. 1个社会医疗中心和.. 2~
3个辅助性医疗中心。下面列表说明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末的.. 1989年.. 3月到
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末的.. 1994年.. 3月,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发展的情况。

表6—7

表6—7

1988\89
1993\94增长率%
A医疗机构(单位:个)
1.社会医疗中心
2.辅助性社会医疗中心
3.流动性社会医疗中心
4.有护理设备的社会医疗中心
5.医院(包括公、私营)
6.医院和社会医疗中心床位
B医务人员(单位:个人)
1.专家大夫(不包括私立医院)
2.一般大夫
3.牙科大夫
4.药剂师
5.医科学者
6.护士
7.其他护理人员
8.其他医务工作者
5642
14562
3251
1067
1436
122998
1825
23084
3821
1777
64087
22858
56186
108959
6196
20062
6227
1350
1472
132158
3575
35584
5832
3O27
125675
40358
59186
116459
9.837.891.526.52.57.495.954.239.370.396.l76.65.36.9

资料来源:印尼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资料
印度尼西亚政府对妇女和儿童的健康非常关心。妇女在怀孕期间,凡是有条
件的地方都要进行定期检查。据统计,1984年孕妇的检查率达
49%,1987
年上升到
64.2%。对育龄妇女还要进行计划生育的教育和定期检查。从
1984
年到
1987年对育龄妇女的定期检查由
58.71%上升到
64.42%。对刚出生的婴
儿也要尽可能地打各种预防针,例如对婴儿的预防小儿麻痹症和麻疹等疾病
的注射率达到了
65%。对一些常见疾病如疟疾、登革病、霍乱等,也采取有
效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对因缺乏某种维生素而导致发生的一些疾病,如甲
状腺病、贫血症等,注意提供碘和维生素
A等。印尼政府也十分注意环境卫
生的保护,对一些造成污染的工厂企业,要求安装减少污染的设备,对造成
城市或者河流严重污染的工厂企业则下令关闭。

由于印尼政府注意人民的保健,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使印尼人民
的死亡率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详见下表:

表6—8

1983年1988年1993年

1234
人口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
儿童死亡率
平均寿命
9.9

90.3

17.8

56
7.9

58

10.6

63
7.5

49.8

6.5

65

资料来源:印尼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资料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为了降低人口出生率,印尼政府也
很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印尼各级政府建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领导这项
工作,提供经费,并制定各项政策,宣传和鼓励人们实行计划生育。关于计
划生育的政策是:主张晚婚、晚生和少生。提倡男女青年的结婚年龄是,男
青年
25岁、女青年
20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其口号是:“少子

多福、两个孩子够了,男女都一样”。采取的具体措施,要求各社会医疗服
务中心,向群众广泛宣传计划生育的好处,并进行计划生育教育的辅导,以
及向有关群众发放避工具等。印尼的计划生育首先是在人口稠密的爪哇和巴
厘岛实行,后来推广到全国各地。目前印尼全国各地已普遍开展计划生育的
工作,使参与计划生育的已婚夫妇逐年增加。如
1989~1990年,积极参加计
划生育的人有
1897.4万人,占育龄人口的
48.96%,1991~1992年,该人口
上升到
2027.7万人,占育龄人口的
50.77%,1993~1994年,该人口又增加

2146万人,占育龄人口的
52.35%。从这些数字来看,虽然参加计划生育
的人口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守旧观念的影响,仍然还有不少人尚未实行计
划生育。因此,印尼政府认为,今后还要进一步大力宣传和推动计划生育的
工作。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