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用孤独当作你自暴自弃的借口

  • A+
所属分类:文学作品

“要不然我搬回来住算了,反正这学期早上都没课,中午去学校也来得及……”

趁着晚饭的当口,我家小妹妹蹭进书房撒娇,“宿舍太吵,熄灯又太早,真的不适合学习……”

“去年你还说宿舍人多,互相帮助着鼓励着可以激励你学习的热情来着,这么快就不算数了?”

她赌气似的拽着我的衣角,委屈的一瘪嘴,“就是觉得待在宿舍太憋屈了,还不如一个人待着。”

事情的起因是她在宿舍午睡时间站在阳台煲电话粥,因为声音太大而被舍友批评,那个住在她上铺的东北姑娘心直口快,“你再咆哮一声,我代表宇宙削死你”,原本只是一句玩笑话,她却因为正在跟男友吵架心情极差而翻了脸。

“我咆哮?我八百年才大声一次,哪像你天天晚上全楼都能听到你汇报今天中餐吃了啥……”

看着我的表情,她连忙解释,“我很快就道歉了呀,这件事的确是我不对,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感觉回不到从前了。”

她们一起对着电脑看美剧笑出声的时候,好像不再像从前那样将她从床上拉起来让她一起来看了。

她们一起约好吃大盘鸡拌面的时候,好像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会专门发微信给她问她要不要一起去了。

她们对她依旧友好,那客气却像隔了一层保鲜膜一样,鲜亮却不真实。

没有人指责她,没有人跟她吵,女生之间的小情绪就是那么奇怪的东西,微弱的像是蚊鸣,伤起人来却像是不见血的针。

她赌气似的长叹一声,“烦死了,我也不想挽回了,反正谁也不能陪谁一辈子,早点学会一个人待着也挺好。”

孤独的能力”是这几年被炒的很热的一个话题,大概是我们被禁锢在陪伴的魔咒和讨好型人格中太久,当孤独被重新提上桌面,竟添加了几份高大上的味道。

看上去像是自由,感觉上接近从容,颇有“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的豪迈。

任何的离群索居,任何的不合时宜,只要跟“孤独”挂上一点边,便立刻从之前被嫌弃的,众叛亲离的状态变成了光荣,个性与特立独行。

我有个独居了三年多的朋友终于决定与人合住,帮他搬家的时候聊起孤独的话题。

“怎么,无聊的扛不住了吧?是不是还是回归人群比较有安全感?”我问。

他摆摆手,“别听他们说孤独这东西可怕。时间一长,这都不算事儿。一个人真的太爽了,你想想,不用为别人的习惯妥协,想几点睡几点睡,不想收拾屋子就不收拾。没人在你耳边唠叨,也不看谁脸色,这多爽。”

“那你为什么还要跟人合住?”

“你看我这腰围……”他夸张的比划了一下,叹口气:

“因为孤独,所以放纵。再这样下去我得孤独终老,连媳妇都讨不到了……”

孤独会让一个人沉静,稳重,自立,可是“大不了我就一个人呗,反正没有谁能陪谁一辈子”,像是一句带着祝福的魔咒,让人一次次放纵自己的懒惰,自私,避世,并引之为“孤独的能力”而沾沾自喜。

“学会独处”“爱上孤独”等等词汇,听起来无比高大上,但它有时候会变成一个自我说服的借口,让一个人开始舍弃自己和世界,弄得孤家寡人众叛亲离还洋洋得意。

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去唱歌,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出差,一个人加班,一个人做项目。

可是然后呢?

你就真的是一个人了。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重要他人”,它指的是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的过程中起过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

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师长,可能是同学,可能是朋友。

这些重要他人,一定是你“允许”走进你生命的人,允许他们靠近,允许他们介入,允许他们跟你的生命产生摩擦,进行共同作用乃至是发生冲突。

而这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会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微调。

“重要他人”对一个人人格的重塑力量,甚至不低于原生家庭中父母对一个孩子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第二次重生”的机会,让你得以检验自己的性格,发现其中的优点和缺点并在他人的引导下逐步调整。

可是当一个人用孤独的能力把自己包裹的刀枪不入,他就拒绝了任何人走进了自己的生命。

不为任何人的感受和情绪负责,也不需要任何人来为自己负责。用孤独来封闭自己,也就是断了成长的路。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但绝对不是全部。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在大多数的时间我们都是不孤独的,所以孤独才显得尤其难能可贵。

武志红老师曾经将人一生的重要关系划分如下:

1、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孤独;

2、自己与最值得珍惜的人的关系,即亲密关系;

3、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如友谊或者事业;

4、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做不好第一步,就没有办法向剩下的三层延伸,当一个人完全无法接受自己,接受与自己的和平共处,他的一生都会深陷在自我怀疑的怪圈中无法自拔。

但是完成了第一步并不是全部,走进孤独,是为了走进人群,接受孤独,是为了接受他人。

孤独没什么了不起的,关键在于,你走进去之后,是否还能走得出来。

孤独是一个人的底气,而不应该是武器。

它让你有勇气与整个世界拥抱,而不是与世界对抗。它是你疗愈人际创伤的良药,却不是你自暴自弃的借口。

别放任它生长成为你心底那只怪物。

作者简介:陶瓷兔子,简书签约作者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