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印度

  • A+
所属分类:地理环境

印度富人是否都为富不仁(1)

首先,应当肯定,印度存在剥削。印度贫富悬殊的存在,两极分化的扩大,同富人对穷人的剥削有关系,但如果由此断言,在当代印度,所有的富人都是为富不仁,所有的富人都是靠剥削起家的,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那恐怕有点失之武断,并不完全合乎事实。
不少印度富人乐于行善,主动施舍。以前文讲到的印度撒哈拉集团董事长苏伯拉塔·罗伊之子举行豪华婚礼为例。在婚礼第二天,由撒哈拉集团掏腰包,为101对没有足够的钱办婚礼的新人举办了集体婚礼。这101对幸运儿还同时获得了至少20万卢比的支票。第三天,苏伯拉塔·罗伊的小儿子也举行订婚仪式。当天,集团又向全国14万穷人免费发放了食品。
在印度报刊上经常可以读到印度富人向扶贫项目捐款,向扫盲等教育事业捐款,向艾滋病人、麻风病人捐款等消息。特别是印度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是私立的,学费并不太贵,完全靠学费学校根本办不下去,钱从哪里来呢?来自于富人的捐款。公立大学,特别是像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这样著名的公立大学,学生几乎不用交费,学校管食宿,一个月吃住加在一块才20美元,才等于人民币160元左右。公立大学的钱从哪里来呢?不少也来自于富人的捐款。我经常在一些高校简介中读到某某财团对学校提供了什么赞助的文字。
例如,前文提到的印度最大的私人财团“塔塔集团”形成了资助慈善事业的某种机制,其赢利的65%进入慈善基金,再投入慈善事业如教育、医药等。同时集团要求各子公司在各自社区承担“强烈的社会责任”。1945年6月,“塔塔之子”成立基础物理研究所,该所是非营利性机构,后来成为印度原子能计划的摇篮。
普莱姆基也赞助建立了上百所乡村学校。他说:“尽管我们的高等教育名列前茅,培养出来的电脑专业人才数量仅次于美国,但贫困人家的孩子也应有这样的机会,在这方面我们有失误。”
在印度,观众观看戏剧、歌舞等演出,都是免费的。以孟买为例,近20个剧场经常演出,却没有一家对外售票,只有免费发票的地方。观众要做的只是排队领票。这些演出,除了少部分是政府买单,大多数都是企业赞助,也就是说,还是富人掏钱。因此,印度的戏票都印得很大、很考究,上面往往印有赞助商的名字,甚至还印有广告。要知道,这不是赞助一两场演出,而是一年到头,每个剧场都对观众免费演出,这笔费用是何等巨大。这说明,就赞助对观众免费演出来说,孟买富人群体之间形成了捐助机制。
一些富人不是考虑如何合理少缴税,而是主动要求多缴税。例如,世界著名的印度信息系统技术公司、拥有1万名高级软件专家的印度第二大软件企业,它的创始人、董事长莫尔蒂先生就一再坚持多缴税。印度政府为鼓励软件出口,规定出口软件可以免税,莫尔蒂却认为多上税是应尽的义务,因此,企业多年来多缴了很多税。
更有意思的是,莫尔蒂认为,作为企业老板,事业是主要的,钱财不是主要的,在分配中,老板不应该、也没必要多得报酬。因此,作为企业创始人、作为董事长,他却坚持只占8%的股份,低得简直不能再低。他的这一举措,使得INFOSYS集团内,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出现了数百位百万富翁,不少人不久前还是刚出校门、一文不名的穷知识分子!也许,一些中国人认为莫尔蒂这样做是否在捞政治资本,是否要向上爬,非也。这位在世界软件业内可以与比尔·盖茨称兄道弟的人物,除了企业,除了软件,对其他一切不感兴趣。
在印度,不少富人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发家致富,主要靠的是抓住了发展高新技术的历史性机遇,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上述莫尔蒂先生是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是靠区区几千美元,通过开发软件起家的。另外,最典型的则是印度的IT大王阿希姆·普莱姆基。
普莱姆基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从经营食用油到经营香皂,从开发计算机软件到开发成品计算机,直到打造出印度IT业的“航空母舰”。他控制了WIPRO公司84%的股份,在过去的4年里,利润以每年平均54%的速度增长。为什么普莱姆基这位经营食用油的小业主,能发展成万贯家财、富可敌国、在世界富豪榜上排名第三的人物?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他能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迅速调整产业,果断抓住时机。早在1979年,普莱姆基公司就开始生产自己的计算机,1981年在印度率先卖出了第一台成品计算机,1984年推出了空白表格程序软件和文字处理组合程序。现在,他的公司拥有2.3万名工作人员,软件开发业务占了公司总利润的85%。由于普莱姆基和莫尔蒂这些人物的努力和成功,印度软件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软件大国,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被印度人民视为民族英雄而备受尊敬。
印度不少富人既是资本家,又是劳动者,而不是单纯的游手好闲、不劳而获的寄生虫。他们在其业内,既是主要的资产所有者,又是第一流的管理专家,还是权威的技术专家。仍以普莱姆基为例:他的工作时间在他公司内是最长的,每天工作14小时,从早晨4点30分就开始工作,中午不小睡,早餐、晚餐他总是陪同客户,边吃边谈生意,中午则到职工集体食堂,边吃边了解情况。乘飞机外出,则往往安排在晚上,以便于到港后白天开展工作。普莱姆基由此得到了“工作狂”和“生意精”的绰号。
印度不少富人行为规范,注意自律。富人虽然经常出没于高尔夫球场、板球场等高档健身娱乐场所,但没听说谁去寻花问柳;在我认识的富人中,包括印度一些顶级公司的老板,他们的秘书全是男性;富人离婚现象很少,嫖娼、“包二奶”现象更是鲜有所闻,描绘“包二奶”这样现象的词在印度都没有。有些富人对自己要求如此严格,连穷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印度富人是否都为富不仁(2)

再以普莱姆基为例:在人们的想象中,像他这样的世界巨富,与微软、索尼、诺基亚等世界知名大公司老板齐名的老总,必定过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奢华生活,开名车、住豪宅、衣着考究,同时总要在媒体上畅谈自己的伟大构想等等。然而,他不是这样。据许多报刊介绍,印度许多朋友也告诉我,所有给他的邮件他都亲自回复。他从不要求过多的享受,他的衣服、手表、汽车等全都是“印度制造”,而且他基本只住三星级酒店,并且行李箱里还经常放着洗涤剂和旅行熨斗,以方便自己洗衣服。除非是别人请客买单,甚至乘飞机也只坐经济舱。即使是他1996年买的那辆国产车,平时也很少用,到机场乘机总是乘免费接送旅客的民航班车,有时没赶上班车,他就乘便宜的三轮摩托。普莱姆基的办公室在班加罗尔一幢不显眼的高楼里,房间里只有一张写字台、一把椅子,墙壁上没有任何装饰物。他身上穿的是公司的统一制服——牛仔服,不系领带。楼前没有固定停车位,谁来得早,谁就有机会找到停车的地方,对老板也是一样。但是,普莱姆基总能为他的小车找到泊位,因为别人还在酣睡的时候他就去工作了。更让媒体称道的是,尽管他拥有公司84%的股份,但他从不搞家族管理,还多次告诫两个正在读大学的儿子,今后要想进入公司做事,必须拿出真才实学。在他看来,今后不管谁当家,都必须确保威普罗公司掌握在最能干的人手里。
这就是现代印度的某些富人,某些新型的富人,这种富人,对穷人来说,是福音,还是不幸?这种富人的存在和发展,对消除印度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现象,对实现印度的强国梦想,是有利,还是不利?我询问过许多印度朋友,有钱的和不那么有钱的,他们都异口同声地给予肯定的回答。最有意思的是,印度共产党等左翼政党的人士也认为,对最终消灭贫富悬殊现象,实现印度的大国梦想来说,这种新型的富人在印度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为什么印度不少富人乐于捐献,注意自律?我认为,一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是在有浓厚宗教传统意识的国度里长大的,因果报应意识、还“债”意识(印度教把教徒一生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称为“债”,教徒必须偿还神债、祖债、人债、生灵之债等,帮助他人,包括陌生人,也是还债的一个重要方面)、解脱意识(帮助一切生灵是人解脱所离不了的)等种种宗教观念已融入到了他们的血液中,成为规范他们行为的一种内在力量。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等印度传统宗教都排斥对财富的追求,认为财富是解脱的巨大危险,对财富的追求同获得宗教意义上的解脱相比,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根本不可相提并论、同日而语,所以,在既是宗教信徒,又是不少印度富人的身上,程度不同地体现了勤勉、刻苦、节俭、节欲、具有怜悯与同情之心等特征。
感受印度》 世界上最大的弱势群体

世界上最大的弱势群体

在印度,究竟什么是穷人,究竟有多少穷人,印度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加塞尔先生说,全国大概有6亿至7亿穷人,其中有2.5亿人生活在最低贫困线以下。我到印度之后,不仅看到了印度富人真富,富得可谓“流油”,穷人真穷,穷得只能“滴血”,而且还看到了我从未想到过的现象:穷人整体上安分守己,再穷并不怎么思变,更少有人因为穷而铤而走险。

世上生活成本最低的人

按照印度政府的标准,每天收入不足10个卢比者(约2元人民币),即处在贫困线以下。走在印度新德里、孟买等各大城市街头,穷人比比皆是,贫民窟总是让人难以回避。其实,还有不少人实在太穷,连贫民窟这样的栖身之地都没有,只能睡在大街上。以印度孟买为例,穷人的生活成本低得不能再低。因终年天气不冷,不少人单衣单裤就可将就着过;以大街当床,一些人连一张草席都没有。
印度穷人整体上生活成本低同印度的国情有关系,也就是说,国情决定了穷人生活成本不高。一是吃的成本很低。印度人吃饭是用手抓饭,筷子、勺子等都不需要。印度人半数以上不吃荤,穷人的饮食结构中不包括鸡鸭鱼肉非常正常,因绝大多数富人也从不开荤。二是穿的成本很低。印度天气炎热,特别是在印度的南部一年四季穿件短衣短裤就够了。印度男人本来就流行用一块布裹在下身,就算是穿裤子了,上身光着膀子,不喜欢穿袜子,经常光着双脚,国父甘地就喜欢这样。所以,对穷人来说,缝衣钱、鞋钱、袜子钱等,统统可以省去。三是住的成本很低。不少印度人就睡在大街上、阳台上、操场上、过道上,只需一块布、一张纸铺在地上,甚至连布或纸都可以不要,蚊帐钱、被褥钱、照明钱、取暖钱等都可以省去。四是其他方面的成本很低。例如,在孟买,用水免费,游览公立的博物馆、科技馆、公园,观看戏剧、画展,出席音乐会,到公立医院看病等,都不用掏钱,或基本免费。
我曾探访过孟买等地的贫民窟。在仿佛无边无际、望不到头的贫民区里,挤满了一排排低矮的用泥坯、破布、烂席、塑料搭起的破房,里面大都空空荡荡,沿街各处见缝插针建起的破房,密密麻麻地簇拥在一起,到处是垃圾和渣土,路边人行道的栏杆成了天然“晾衣处”。相比这些颇具规模的贫民窟,那些散居在马路旁、荒丘上、野地里,甚至在废弃的破车厢、旧水泥管道内的贫民更是“家徒四壁”。用废旧铁皮、油毛毡、塑料布和几根竹竿搭成的简陋窝棚往往就是一家老小的安身之地,棚内最醒目的无非是几张席子,一张神像,几个锅碗瓢盆,几个破纸箱子,除此之外什么东西也没有。在长达半年的炎热夏天,他们要经受火炉般的煎烤;雨季到来,窝棚又成了汪洋中无助的孤岛。农民、无家可归者、街头小贩、建筑工人以及三轮车和卡车司机等常常因中暑而丧生。他们多从事户外活动,而且迫于生计,不能或不愿停下活计去纳凉。有数百万人不得不以乞讨为生。

世上最大的贫民窟

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在孟买,1400万人口中,55%的人生活在贫民窟里。经过孟买机场,你会发现机场设施不见得好,但人的气质却很特别。亲友相见的,拥抱接吻,一派英国绅士风度;举牌候客的,彬彬有礼,绝无喧哗失态之举。因为,乘飞机的都不会是穷人,穷人绝不会出现在机场上。但从机场乘车进入市区,你就会看到一排排的贫民窟和三五成群的乞丐。我曾问过一些国内来印度访问的人以及其他国家的朋友,对孟买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答案几乎众口一词:飞机降落时,跃入眼帘的孟买机场旁黑鸦鸦连绵数十公里的贫民窟群,真让人触目惊心。过去10年里,印度大城市贫民窟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孟买的贫民窟人数从430万增加到了770万,加尔各答从362万增加到431万,新德里从224万增加到326万,另外3个大城市清奈、班加罗尔和海德拉巴贫民窟的人数也都在增长。
并非各地都有大量的贫民窟和乞丐,这些年来,贫民窟和乞丐在一些大城市增多,同现代文明的渗透和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连在一起的。原先许多居住在农村的贱民经不住大城市的诱惑,纷纷携家带口涌入大城市。印度是所谓“民主国家”,在“迁徙自由”,甚至“乞讨自由”的理念支配下,没有谁对农村贫民涌入城市加以干涉。孟买这样的大都市没有城管队之类的部门,加上印度有所谓只要在一块土地上连续占用了30年,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就归占用者所有的条款,穷人们,特别是农民都想在城里,特别是在孟买这样寸土寸金的大都市占一块地,哪怕只有巴掌大的地方。尽管“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他们却不得不面临更多的无奈。由于举目无亲,缺乏文化和专业技术,加上大城市本身容量有限,许多在打工潮中涌入新德里、孟买等大城市的贱民,不得不在白天辛苦打工之后,晚上或是露宿街头,或是到城市的一些犄角旮旯里居住。久而久之,他们居住的地方便形成了印度一些大城市里一道无法回避的尴尬景观——贫民窟。
在当地华人的帮助下,我曾陪同国内来访的团组走进了孟买贫民窟一户贫民的家中。当我们9点钟来到一个不大的贫民窟时,正好碰见一位正准备出去找工作的中年人。说是中年人,其实一问,这名来自古吉拉特邦、名叫亚贾里南的贱民,实际上不到30岁,但长期艰苦的生活环境已让他过早地衰老,脸上满是皱纹。他告诉我们,听说孟买大财团大老板不少,容易找到工作,赚钱多,他从20岁就离开家乡,来孟买打工,与许多老乡一起住在这个贫民窟有快10年了,现在妻子和两个孩子也都在身边。他领着我们,走过满是垃圾和尘土的小巷,拨开围上来的一群群天真烂漫但衣不蔽体的孩子,进入他们的临时“家园”,第一个跃入眼帘的“亮丽”景色,就是漫天飞舞的苍蝇和蹿来跳去的老鼠。亚贾里南抱怨说,他们这个贫民窟已经十多天没有供电了,因为一些穷人交不起电费,电力部门拉了闸,水也经常不够。在如今动辄4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不知他们该怎么熬过这漫长的夏天?
尽管生活条件很差,亚贾里南还是对他目前的状况较为满意。他进城后学会了开摩托车,在一家餐馆负责送外卖,每月收入可达3000卢比(约合500多人民币),虽然很辛苦,但比在村里种田强。而且现在他又有了孟买的选民证,经常有各种各样的选举,选举时,总会有拉选票、承诺要改善他们生活的党派政客前来,如果投某个政党的票,总会得到50卢比左右的现金,名曰交通补贴等。尽管开空头之票的不少,但每次总有或大或小的改善。
世上最安分守己的人

使我深感奇怪、百思才解一二的是,印度穷人尽管再穷,一般都是怨前世造了孽,很少会把怨气发到富人身上,就路边的贫民窟是说,印度穷人整体上没有嫉富、仇富的“红眼病”,更没有杀富济贫的造反意识。他们相信因果报应、业报轮回的宗教思想,害怕做了坏事会遭报应,只希望神保佑他们从苦海中解脱。正因为如此,印度贫富之间基本上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我来印度几年时间,亲眼所见,印度穷人,包括乞丐,虽然听说过有的有时难免贪小便宜,顺手牵羊,小偷小摸,即使再穷,一般也不会去偷盗抢劫,穷人报复富人者,鲜有所闻。
我多次到街上散步,只要你一出大门,往往有成群的乞丐紧紧围着你,令人奇怪的是,他们从来不会越雷池半步。印度乞丐很多,却极少抢劫。游览各地的庙宇名胜,一律要把鞋子脱了放在大门口,不论是什么样的名牌鞋,放在那里绝不会丢失。中国总领事馆的各种车辆,多年来晚上就停在大街上,从来没丢过。2004年元月,国内一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结伴到孟买印度门参观时,顺手将1个照相机放在身边,离开时竟然忘了。记者们往回走的路上,后边一个稚气未除的乞丐一面紧紧跟着,一面高声大叫。记者们以为是追上来要钱,很快听清楚了,他说的是:“先生,您的照相机!”并把相机送到记者手上。记者回国后,发表《感受孟买》的文章,详细述说了这件事。
在印度,富人再富,也有安全感。我所认识的印度富豪们,都没有被抢,被偷,被骗的,更没听说被杀的。只要有凶杀、强奸之类的刑事案件,报纸上都会报道,偷的、抢的、骗的,甚至杀人越货的,有,但相对来说确实不多,在孟买,没有什么地方不安全以致你不能去,即使深更半夜,孤身一人,走过乞丐成群的栖身之地,也绝对安全。贫富悬殊到了极致,竟会表现为井水河水截然分明,彼此相安,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