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人家的父母?心理学研究成果介绍

  • A+
所属分类:家庭教育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父母教养方式就意味着学会听话、变得成熟。我国有道德经、三字经、弟子规,这经那经都已经规定的很明确了。老祖先的各种典籍当中都记载着类似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棍棒底下出孝子;儿不嫌母丑等等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名言警句。二十四孝当中也记载着类似于介子推割肉喂母的很多“感人”故事。并且,这种听话顺从的教育观念也很深入人心。

当然,站在古代社会的角度来看,君臣父子夫妇顺序孝道所建立的社会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的,其结构所带来的稳定也惠及每个人。但是如果我们在细细琢磨琢磨,就会从这种孝道当中品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来——这种观念就是:儿女就是父母的一项财产。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就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在中国,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即教孩子如何做人,教育内容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

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遇事常常依据人情关系来处理,而很少进行是非判断。因此中国古代社会中家族集团非常普遍。人们在介绍人的时候,往往这样说他是某某的儿子,某某的孙子,某某某的亲戚等。这是在告诉别人一种关系而不是这个人。

小的时候,家长也总是让孩子告诉别人自己父亲的名字和地位。同时父母也总是要求子女要“听话”。在长期这样的模式教育下,子女往往把别人的话听多了,自已的主体意识却没有发展起来,喜欢以群体来界定别人和自己。

较之其它民族,同一年龄的中国人要成熟老成一些。处事过分冷静没有激情,能与老年人和谐相处。因为在中国家长制的社会中,父母是家庭的核心,假如有祖父母,那么父母的地位便降格。一句话就是“老人”当家,“老人”说了算。一个人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甚至职官高低都普遍以“老成”取胜。所以中国人的性格中缺乏主体意识,缺乏冒险、热情等精神。这也是现在整个中国社会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与现代文明对抗的一种文化状态。
在中国人的家庭当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一种专制型的家庭教育,父母说什么孩子就必须遵守,否则就是棍棒伺候。以理服人,也是我国家庭当中很少见到的一种教育形式和手段。这种狼爸狼妈式的胡萝卜加大棒教育模式在我国可谓是深入人心,很多70后,80后也许对这种教育并不陌生。同时一些90后也略有见教。
但是,据我观察和我搜集到的一些新闻以及研究文献看到,这些受到过专制型教育的70后、80后、90后还是在使用一种父母教育他的方式在教育着自己的下一代。又或者,这些人当中的一些看到了这种专制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坏处,则会按照一种完全相反的教育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时候这种相反的手段呈现为一种溺爱的形态。
有一次,我在某市的一个市级重点小学当中调研,偶然的机会与一位市教育局副局长谈到关于他教育孩子的理念,这位局长是从农村出来的,他说到,他小的时候父母对他及其严格,乃至于非常暴躁。如果自己有一句话说的不中听,或者一件事没有做好,就会招来父母的一顿暴揍。所以,自从他上任教育局主管领导以来,对本市的教师体罚纠正极为严格。并且经常会跑去为家长做体罚式教育和专制教育坏处的演讲。但是,在我们聊到他具体会做什么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位局长完全是在以一种“矫枉过正”的手段在做。比如说,当他说到自己的性格懦弱而不想让孩子与他一样时,他就说到,他经常会告诉他的孩子,不能在外面“吃亏”,别人打他,就一定要给对方还以颜色。他还认为孩子就应该调皮捣蛋,否则就会成为一个人人欺负的“孬种”。对孩子的要求是百依百顺,对其错误也经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听到这些,我真是为这位局长捏了一把汗,我很想问他一句:那么,你对孩子的教育到底体现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教育会带给孩子什么影响?这位父亲,当然是以自己的经验和方式去处理关于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他的这种教育模式其实我们早就有研究,被称为溺爱型父母。

除了专制型和溺爱型,在我们经典的心理学当中还有权威型和忽视型总共四种教育方式。当然,还有一些更加细分的教育模式研究。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下面我们以一个比较简洁和快速的方式了解一下这四种教育模式:

1、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这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还有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优越。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做不到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平平。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当今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过度溺爱的结果,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较差。

4、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出现一些不良心理问题。

这个提法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Laurence Steinberg在1992年提出来的,他耗时两年调查了6500多名青少年和其父母,发现不仅父母教育可以明显的分为四类,而且同种教育当中出来的孩子在个性方面也是有很大的相似的。

在他的研究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是最好的。权威型的父母不仅可以关照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会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和引导。如果我们以儿童的学业成就、行为问题和心理健康度这三个指标作为标准,来把这四种教养以好坏排一个先后次序,那就是: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今天早晨,我们尚儒不尚儒社群的一位朋友,在我们的群里分享了一本叫做《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的电子书,作者全惠星是一位被誉为“韩国首席妈妈”的耶鲁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博士。书中,她和她的丈夫就以一种权威型的父母形象教育他的孩子,而现在她将6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博士,毕业后,他们分别担任著名大学的教授、院长和美国白宫卫生部长助理等要职。《纽约时报》评论认为:“这个成功的家庭,可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如今,奇迹的创造者全惠星女士,成为全球妈妈的典范。

不要小瞧家庭教育的力量,我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缩影,而社会是家庭教育的成果。农耕社会经济形态下的家庭教育已经过时,如果你想要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出色,听听心理学家和成功的教育家是怎么说的吧!

参考文献:

Steinberg,Susie D. Lamborn《Impact of Parenting Practices on AdolescentAchievement:Authoritative Parenting,School Involvement, and Encouragement toSucceed》1992

韦  宁《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2012

本文版权归尚儒心理及CL@高登蛋所有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