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最不该说的话-这件事我重复说了多少遍了?难道你是聋子吗?

  • A+
所属分类:家庭教育

在前面的有关章节中,我们曾提到,轻蔑的、讥刺的、侮辱的形容词就如同是有毒的箭,只能施加于敌人,而不能用来对付自己的朋友和亲人。然而,在我们的许多家庭里,父母在训诫和批评幼小的孩子的时候,却常常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缺乏警觉,不加分辨地就将一些有毒的言词加诸于孩子。殊不知,当你在说“这把椅子真碍事”的时候,并不会对椅子发生什么作用,椅子既不会觉得侮辱,也不会觉得窘迫。它原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丝毫不在乎你怎么说它。可是,你要是说一个孩子不听话、调皮,或头脑迟钝的话,那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在他的身体和心灵里产生一连串的反应。他会产生愤怒、怨恨的感情,会幻想有迟早有一天要报复你。

的确,语言的魔力在于它给你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和看待自我的方式。当你把一系列的否定性评价施加与孩子的时候,孩子最初可能会抗辩说:“不,我不是这个样子!”可是时间一长,由于他一再听到你这样讽刺、评价他,再加上他相信父母的结果,他可能就会以你的评价方式来评价自己,认为他真的就是野蛮、不将规矩、迟钝。于是,他就会放弃自己对自己的塑造:“反正我都这样了,努力也没用,无所谓。”

因此,在训诫孩子的时候,对于孩子心理健康影响最恶劣的,无过于父母具有讽刺的才能。这样的父母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就像巫师一样,自己给自己建立了一道“屏障”来施加语言的魔力:

“这件事我重复说了多少遍了?难道你是聋子吗?为什么你总是听不见?”

“你野得就像是个野人。你是不是在原始森林里长大的?你知道吗,你也只配在那种地方生活!”

“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你是疯子,还是头脑有毛病?我早就料到会有这个结果!”

这些父母可能没有警觉到,他们的“评注”是有攻击性的,必然会遭到反击。因为他们的评判阻隔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煽起了孩子一心一意要寻求报复的野心。

尖酸刻薄、伤人的陈腔滥调不容许存在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类似下列的说话方式应该尽量回避:

“你不是吃奶的孩子了。”

“你真是个豆腐脑!”

“你以为你是什么?”

不管做父母的是否有这种语言方面的“机智”,还是没有这种机智,我们都不能把孩子在父母这面“镜子”里所看到的他,与他们内心中为自己所塑造的他加以贬损。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