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是如何炼成的

  • A+
所属分类:经典故事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便喜欢做数字游戏。我的科学兴趣并非源于理解自然奥秘、发现勒粒子或治愈疾病之类的崇高信念。科学之所以让我着迷,只是因为它充满了我能够计算的数字。

我14岁时,对《数论》中题为“分割”的第19章很感兴趣,因为里面充满了关于分割函数p(n)的美妙定理。

我一生都在追求一种境界——一种科学家巧妙地凭借数学而洞察自然的直觉。我发现,只需稍稍借助神奇数学的魔力,物理学、工程学、天文学和生物学中的诸多问题便能删繁就简,更易于让人们把握关键。我从不关心问题是否重要,只要能在其中发现数学的美丽,我便欢欣鼓舞、快乐无比。

■霍普菲尔德(2001年ICTP狄拉克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我生长在一个不但宽容。而且鼓励孩子大胆探索的家庭。在我心目中,父亲能修好一切东西——屋顶、收音机、水管、电线、自行车……孩提时代,只要父亲做这些事情,我就会守在旁边看。

稍后,母亲开始鼓励我在厨房里做化学实验。我得到了几个试管、软木塞,以及《儿童化学实验指南》。书中教孩子们如何让醋和发酵粉在试管中反应而射出木塞,还描述了用火柴点燃氢气时发出的“嘭”的声音。

我制成的晶体总不如书上看到的那么漂亮,但晶体的对称结构还是清楚的。通过动手制作,我还明白了它们的成因。大多数学生初次见到酸性试剂是在化学实验室,而我则是在家里看父亲用红色洋白菜作试剂,并展示了它如何随着溶液酸度的不同而变红或变蓝。

■卡尔森(1992年沃尔夫数学奖获得者,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数学研究所)

通常人们认为,优秀数学家肯定是那种智力超群、思维敏捷的聪明人——答案对他或她来说简直如探囊取物。当然,不少数学家也喜欢别人这么描述他们。我的经历却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毋庸置疑,数学家中确有极少数宛如有神助般的天才人物。高斯是“解题数学家”的典范,牛顿、爱因斯坦、希尔伯特和格罗腾迪克是建构体系数学家的代表。在我的一生中,仅仅遇到很少几个这样的数学家。就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大多数科学家而言,除了良好的智力外,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仍然是吃苦耐劳与坚持不懈。即使是牛顿,其万有引力定律也是“长期专注思考的结晶”。

与此相关的心理学是: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以及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达到目的这种心理在体育竞赛中表现得最为直接。

历史上,瑞典少有高山滑雪运动——我们有雪,但没有阿尔卑斯山那样适合滑雪的山地。然而,瑞典不乏优秀的高山滑雪运动员。

以上故事说明,我们大多数人都可能取得令人称道的成就。关键要看你能否聚焦目标,相信自己,对心中的梦想孜孜以求。特纳比的年轻人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们永不放弃。自不待言,回报肯定令人羡慕。

数学家的表现与此并无太大差异。我的经验表明,真正激励研究者的是挑战本身,以及证明自己能行的信念。在更严肃的层面上,是为奇妙的科学大厦添砖加瓦的自豪感。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