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玩”哲学

  • A+
所属分类:励志名言

引言 每天都会出现的奇遇引言

这是一本休闲书,试图用轻描淡写的手法点出生命的意义。与帕斯卡尔(Pascal)所持的观点相反,书中强调,重要的问题不一定与无聊琐事无关。微不足道的小事有时可以发人深思,滑稽可笑的事也会变得严肃庄重,深度总是源于肤浅的表面。当然,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见得一出现就富含哲理。
然而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有些平淡无奇的事情,还有一些日常行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完成的工作,都可能演变成令人吃惊的事态,并且从中能透析出哲理的起点!要是我们肯承认哲理并非是一种纯理论,如果我们认识到哲理都是从看待生活的独特态度,从哲学家们的感情、感知、印象、能力、观念中所出现的奇遇等各方面汲取养分的,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对生活经验臆想一番,结果就会发现这样做能产生许多激动人心的场面。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一些小小的体验,让你通过某件要做的事、某句要说的话、某种要设想的场面,使你有惊讶的发现,也使你体会到问题的困惑;同时,在杜撰一些启发性的小事、一些细微的冲动时,使你于玩耍中贴近事物的本质。
本书各篇所描述的体验都可以在现实中加以演练。你也可以把这些体验进行比较、修改,甚至创造出另外的体验。但你必须真实地进行操练,认真进行切身感受,直至这些试验所产生的效果最后脱颖而出。自从有了哲学家以来,这些现象就一直存在着:只要变化距离、变化角度看问题,就可能导致观点的改变。即使最初这种变化的范围有限,但却能使人用不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这种消遣书之所以还有市场,是因为它有意地提出了这么多离奇古怪的体验,必要时这些体验还有点儿荒诞,但是每一次体验,都动摇了我们认为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例如我们的身份、外部世界的稳定性,甚至于一些词的意义。每一种体验过程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这再好不过了,只要你去实践就算成功了。
当然这些体验是基于某些假设和信念的。特别是把书中的“我”当做另一个人物,把世界看做是一种幻觉,把时间作为一种圈套,把语言作为难以言喻之物的脆弱面纱,把礼貌作为暴行的缓兵之计,把乐趣当做是一种道德,把爱作为人生追求的惟一境界。
谁也不必对这些观点加以认同。只要每位男士,当然也包括每位女士受到启发就够了。我几乎不大相信哲学仅仅是某些人的专利,即使以往的情形是这样,我仍然持此态度。
总之,这种消遣的哲学意图可以包含在一场简短的对话中:
“你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
“你会达到的!”
第一部分第1节 大声呼喊自己的名字

时间:约20分钟
设备:某一寂静的场所
作用:从自我中超脱
请席地坐在一间悄无声息的房间里,心无旁骛地静静坐上片刻。在细心倾听你周围极其轻微的声音时,你就应该想到宁静即将被打破,对闯进来的每一句话你都要做好思想准备。
这时候你就大声呼喊自己的名字。发音要清晰,并反复呼喊,就这样坚持下去,好像你在极远处呼唤一个对你的叫喊一直充耳不闻的人。你要设想你正在呼唤一个认识你但没有看到你的人,他在一片田野的对面,或在小船荡漾的河对岸,甚或在遥遥相望的另一空房子内。
最初,在头15~20次内,你会感觉你只不过在自言自语。你在呼唤某个不存在的、你无法接近的人,你呼喊的样子有点儿荒唐可笑。你拉长元音,用不同声调发出音节也是白搭,无论如何你也不会相信自己会做这种徒劳的事。继续喊下去,反正房门是紧闭的。
久而久之,你开始感觉到在被人呼唤,最初声音含糊不清,几乎不容易听到,而且还游移不定,没有把握。这时候你要坐下来,注意倾听和体会这种内心与体外之间不稳定的平衡。坚持下去,重复喊下去,再机械地、反复地叫自己的名字数十次。这是你的声音,也是另一个人的声音,他就在那边,你刚刚才看到的。
你的声音并未一分为二,当然你自己也没有分身。但是你感觉到你具有了双重性,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被分裂了。确实是你在呼叫,可你不知道那是谁。也确实是你在被人呼唤,但你不知道声音来自何方。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你心里明白在两种情形下都是“你”,你会设想那只不过是同一个人。不错,你确实知道这一点,对此大家都没有异议。但是错了,这根本不是你目前的切身体会,虽然你清楚“你”与“你”只不过是同一个人,但你现在已不能再明确地感受到这一点。那个呼喊的人还是原来的人,但却与被呼唤的人不是同一个人了。
这项体验可以让你在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呼喊与聆听的情境游戏中,感受一段时间。你会惊讶于这个平常再熟悉不过的名字,有时竟会变得如此遥远;也会领悟到:只有当自己觉得自己是另一个人的时候,才有可能呼唤自己的名字,显然只有别人会这样称呼你,而在通常情况下你绝不会这样叫你自己。
你就这样继续自己呼唤自己吧,间隙要有规律,同时要高叫几次。目的是要激起轻微的不适,但不一定难受,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自己和自己相脱离的轻微感觉。你就在这种飘飘欲仙、晕头转向的状态中再待片刻。
你是怎样摆脱这种状态的?你用什么办法填补了那块间隙,使之重新合而为一?
这时候,用尽可能自然的声调、理直气壮地大声高呼:“对了!我成功了!”
第一部分第2节 掏空字意

时间:2~3分钟
设备:手头有的
作用:失去象征意义
这项体验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中进行。只要你能确定你待的地方无人听见你呼唤的声音即可。在体验过程中最好不受干扰,免得你因担心被人取笑而弄得惶惶不安。一个人自言自语不足为怪,被窥视和被嘲笑反而会干扰所追求的效果。
因此,只要在任何场合无人能听到你呼唤的声音即可。取一件你手头最常见的物品,如铅笔、手表、玻璃杯甚或你衣服上的一件东西,扣子、腰带、口袋或鞋带。这都无关紧要,只要一件普通用品即可。你已经习惯它的名称以及它的存在。对这件东西你一直用一个词称呼它。拿起这件既不新颖、奇特,也毫无危险的小东西,然后一边看着它一边轻声重复说出它的名称。例如要目不转睛地看着那枝在你手中的铅笔并不断重复念叨:“铅笔”、“铅笔”、“铅笔”、“铅笔”、“铅笔”、“铅笔”、“铅笔”、“铅笔”、“铅笔”、“铅笔”。你还可以继续念下去。这用不了多长时间,转瞬之间,这熟悉的词就远去了、消逝了。你继续重复念出的是一连串奇怪的声音,一阵阵荒诞不经、毫无意义的声音,它什么东西也命名不了,也不能指任何东西,只是一阵杂乱无章、捉摸不透而又刺耳的噪音。
也许你在孩提时代早就这样玩过,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名词与东西之间的联系是那样脆弱,一旦经过扭曲、抽离、疏远之后,这种联系就变得面目全非。这个名词就变得枯燥无味,化为齑粉,像一只只因只能发出空幻声音而被人散落在地的贝壳。
你对于事物本身的看法,也将大大改观。它的材料似乎变得更加厚实、更加稠密、更加粗糙。那件东西也在变化,与以前大不相同。一旦它脱离细腻微妙的常用名称的网络,就会变得无以名状的古怪。
这种可以分解的旧式游戏应该不断地重复进行。你不妨去观察一下词意本身的消失,以及那毫无遮拦地显露在词语以外的现实。将指同一东西的同一个词复述数遍,使它丧失任何意义。那不是很精彩、很恐怖、很奇怪吗?只消片刻时间就足以捅破使我们待在原地不动的窗户纸,这时候我们对自己还具有叫出事物名称的能力深表满意。
第一部分第3节 空找一番“自我”

时间:不定
设备:无
作用:背离
“我”,是你用得最频繁的词汇之一。
在一天中,“我”这个字几乎出现在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中。从幼年时代起,你就不再用小名称呼自己了。“我”成了一个口头禅,你用它来表达你的愿望、你的失望、你的打算、你的希望、你瞬息万变的行动、你身体的感觉、你的疾病、你的快乐、你的计划、你的怨恨、你的温存、你对香草香料的爱好或是你对茴香的厌恶。很久以来,你就把这个简短的字与你那起伏不定的情绪联系起来。它与你的情感、你的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面看来,没有这个字就什么也干不成。在你的叙述、你的判断中,这个字俯拾皆是。一项小小的决策,一次细微的推敲,都不会把它漏掉。
这是个奇怪的现象:人人都用同一个字。我们每个人最亲密无间的感情都与这个既没有经过挑选也没有经过构想,而且其他任何人都无一例外地在使用的这个字联系在一起。这是语言上的一个代词,但没有比这个“人称”代词更不具个性的了。从语言学角度看,“我”这个代词,竟是所有人都可以交替使用的字眼。当有人说出“我很高兴”或“我很伤心”时,说话者可以是任何人。与他人不同的每个人都用着他人都在用的一个字来称呼自己。这是一种十分悖谬的情况。但你与大家一样都想不到这一点,为了不受诸如此类问题的困扰,你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无论如何,你都得去寻找这个“我”究竟在哪里。它存在吗?如何发现它?凭什么去辨认它?要是你试着去提出这些问题并企图专心致志地加以解决,那么你将体会到这个“我”是不容易定位也不易认证的。
这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定出范围的试验。相反,它好像一段长时间的寻觅,需要时间,需要各种不同的机会,需要一定的恒心和顽强的意志。我们口中的“我”究竟在哪里?你在种种不同的场合,透过各不相同的角度去找了许久。其中确实有过不少机会,不过最后你还是一无所获地回来了。真正有意思的阶段,就从这儿开始。
在你可能试图去追踪的各种线索中,应该想到还有身体的存在。这个“我”有点儿与众不同可又与其他事物相像,它指的是否只是这个身体?还是这个身体的习惯、嗜好、软弱和特点?然而你永远无法在你的身体上找出“我”。因为你没有一个细胞是10年前就存在的,你体内也没有任何元素跟10年前完全相同。
你把“我”叫做什么?形式?总体结构?组织?按常规讲,剩下的只有思想了。一切都在改变,但是你的记忆,你要坚持一成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意识却依然如故。这时候,你也不会找到“我”。你永远只能找到一系列的想法、一组组镜头、一次次回忆、一连串观念、从你称为“我”那里调动出来的愿望。
在这一切感觉中,在这种种心理活动中,“我”似乎是个公分母。但它可不是支柱,也不是动力,只不过像一个家庭,一种千变万化的思想和感觉所共有的性质,几乎像一种色彩或一种香料。它是一种表现手法,也可能是一种风格,仅此而已,再无其他。“我”既不是某件东西也不是某个人。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一个字而已,也可能是一支歌、一种习惯、一种辅助性和相对性。
如果你最终能体会到这一点,就能学会如何处理它。这个不可能找到的“新发现”会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你如何从“我”的这种背离中解脱出来,那又另当别论了。
第一部分第4节 让世界存在20分钟

时间:21分钟
设备:一个世界和一只挂钟
作用:惊恐和安心
往事会深植人心,就连最小的小事也不例外。它萦绕在思绪中,连看上去一点儿都不在乎过去的人也是如此。未来也是这样,哪怕一个小小的打算都会被往事影响。我们在做微不足道的预测时它也来凑热闹。
如果我们试图—就算是异想天开或只是为了好玩儿才这么做,解开这些可怕的束缚,那又将发生什么事?因此我们要尽量设想那些往事从未发生过,未来也不存在。我们要设法相信像目前这样的世界只能维持20分钟。这个世界就是刚刚形成的,包括我们在内。一分钟前,它还不存在。这个世界现在所包含的一切,像遗迹、古代废墟、藏书楼、纪念碑、档案、近期的或遥远的记忆,凡此种种都是刚刚同时出现的。尽管档案原封不动地存放在那里,证据也在,然而它们所讲到的往事却只有现在存在过。
这个世界—广漠浩瀚、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原来它的寿命只限于20分钟。不多不少,20分钟过后它就彻底永远地消失了。没有大爆炸,也没有任何的宇宙爆发。没有熊熊的燃烧,也没有冲天的大火。只不过是一次突然的熄灭,像一个肥皂泡的破裂,也像一道光线的突然泯灭。
进入这个只有20分钟的世界你会发现,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世界与我们的那个世界多么相像:同样的体积,同样的苍穹,没有任何事物有什么不同,同样的人做着同样的事。但你瞧,现在已压根儿不是同一个世界了,因为这个世界缺少深度,少了真实的过去以及未来的远景,而且由于有这一时间限制,它仍然与我们这个世界有根本的差别。在这个稍纵即逝的世界消失以前,对过去与未来存在幻觉的你,应尽力去弄清你的思想与这种分分秒秒都计算得很精确的生活有多么不同。你越是感受到这种差距,你越会体验到对我们来说对远古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展望是多么重要。
在命运安排好的20分钟期限到来以前,你会暗中感受到一阵隐隐约约的恐怖,那就是一切确实都会烟消云散。
这是子虚乌有的事,你在第21分钟时会摆脱这种空无一物的恐惧感。于是你会尽量去体味世界依然如故的那种轻松感。
不过接着你会像回味着什么一样,内心有一种失落感:怎么什么都没有消失?
真是个拙劣的游戏者……
第一部分第5节 星星落在下方

时间:30~60分钟
设备:繁星点点的天空
作用:宇宙性的
最好选择一个万里无云的夏夜。如果能置身在花园里则更好,你可以躺在那儿,大约一小时。
于是你仰卧着,凝望着星星,它们的数目是固定的,它们中蕴涵着巨大的未知数。你应该同时做到觉得惊慌失措但又十分惬意,交替感受着使人心安而又神秘莫测的夜色的来临。
这时候,所有的画面都有其价值:轻柔优美的银河,温和宜人的黑夜,闪烁不定的星光会使人有一种渺小感。一切司空见惯的现象都再次出现。这时候切不可犹豫,要下决心让自己投身其中,全心全意沉醉其间。
静心等待,直到产生被紧固在地面上、几乎要被这种广袤无际所压扁的感觉为止,那时候你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小质点,在自己头顶的是浩瀚无垠的宇宙。
这个体验只不过是要推翻你对宇宙原来的看法。渐渐地你会相信你所看到的星星在你下面,你居高临下地飘浮在群星之上,你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固定在地上,但辽阔的天空却在你身下。你在深不可测的星空上面飞翔,但要不停地冒着跌入其中的危险。
这一切不能想做就马上做到。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其间不必屏息凝神,只要偶尔专注一下即可。整个过程有如三维图像的形成过程。要是久久地盯着一张布满记号的平摊的纸张看,那些记号看来是光滑而且难以辨识的,只要耐心等待,可能一眨眼间,截然不同的影像便会浮现出来。
你会感觉到一切确实在你下面。
只要微不足道的一个动作,吹一口气、短暂的失神,也许是一刹那的漫不经心就会使你慢慢地偏离,忘了土地的存在,天空也跟着往下滑落。
在你站起身来的时候,动作要相当慢,走路要留点儿神。
第一部分第6节 像看一幅展开的图画那样看一种景色

时间:20~30分钟
设备:一处安静的景色
作用:诧异
在海边或乡下,当然城市更好,选择一种单调的景色,不怎么变动,并且几乎整齐划一,在色彩上反差不大。
你就坐定在那里凝视吧,但不用紧盯着看。你的目光无须搜索什么,不用固定在某物上。相反,你的目光应放眼整个景色,但保持一定距离,有点朦胧感就行了,好像什么也留不住你的目光,什么也吸引不了你的目光。没有任何凹凸不平感,几乎没有形状。最后整个景色都处在同一平面上,没有任何立体感,像一幅画那样。这项体验所费的时间可长可短,有时候能很快完成,有时候却不能,一切取决于你,取决于你的心情和景观。
当你感觉到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平面上,内部没有任何张力时,体验就可以真正开始了。你要设想你所见到的一切,从天上到地面、固定的或运动的,都只不过出现在一大块绷紧的画布上,一个大银幕上,那是“全景”式银幕,颗粒很精细,清晰度很高。
如果你达到了这一境界,相信所有在你面前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幅固定的彩色画,你置身于一座巨大而古老的电影院,这时候你可以设想那幅画即将被卷起。景色全部集中在那里的这块大幕布上,你会慢慢地看到它在折叠起来时让位于其他事物。
朝什么方向折?从上面?从下面?从一个角折起?还是从一边垂直地折?这都要看你的心境。
这个体验的目的是让你感觉到生活可以包含在正被折叠的世界中。你应该略带忧虑地去发掘它背后隐藏的东西。那不见得是一个深夜、一堆熊熊烈火、一个深渊。什么也没有。重要的是要感觉到这个世界可能一直不稳定,容易失足,容易畏缩不前,也容易失去自信。重要的是你自己置身于这种风景中时应体会到这点小小的困惑。
在幕布拉开以前,你不能以中场休息几分钟为借口从中抽身而退。不管怎样,你不能用顾左右而言他的态度去逃避,你知道幕布不等人。所存在的事物在堕落,现实让人感到失望。一切都可能发生,无论何处、无论何时,而且说来就来,让人猝不及防。
第一部分第7节 遗失某物又忘了是什么

时间:不可预测
设备:任何物品均可
作用:令人惴惴不安
我们可以做各种准备工作,却对遗失与遗忘无能为力,因此这一体验不能彩排。两种情形必须碰巧一块儿发生,才可能进行尝试。
必须丢失一件物品,任何东西或贵重物品均可,而且还知道你确实遗忘在某处,但再也无法记起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因此这是罕见的,但并不等于不可能—你受到双重失落的打击:遗失东西,失去记忆。
你知道你遗忘了某件常用物品,或者是别人委托你保管的什么东西、一份你要承担责任的文件,总之这些都无关紧要,但不管怎样,你还是不知道究竟丢了什么东西。
眼下,你只是隐约感觉到在事物连贯性方面有漏洞,但无法加以识别,也不能勾勒出它的正确轮廓。一次不可弥补的偏差、一种因遗忘了某件物品但又不知这东西究竟是什么让你更加焦虑万分,这就是你要面临的处境。
有人可以反复地说这种情况很罕见,想要造成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于是只能等待这种状况的出现。通常人们是想把这类时刻自欺欺人地掩饰起来的,埋藏起来,于是,它们融入了日常生活微不足道的尘埃中,像只有在太阳光下才能看清的一些悬浮颗粒。
相反,这时候要等待这类时刻的来到以便密切加以注意。如果这种难得的机遇偶然出现在你面前,体验是要让你保持你所感觉到的奇怪状态。这不是一种惋惜,因为没有什么可让你惋惜的。也不是一种耻辱,更不是一种挥之不去又难以理解的局促不安之感。这种感觉既模糊又可怕。忘记了一种遗忘又“模糊”地知道发生了遗忘。然而这种模糊的知觉又是什么?它存在吗?它叫什么?如此迂回的看法在时间上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这正像人们从外面看自己,但是,是从侧面不全面地看,而且是从一个被歪曲的角度、能见度很低的地方看自己。
于是,你就有一种发生无法弥补的失误后的隐约的恐惧感,这种感觉会突然出现而你自己也不是确切地知道它的内涵。为了进一步弄清真相,你可以随意挑选几本有关精神病和神秘主义的着作来读一读。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