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马路”的难题需要“中国式”的解决办法

  • A+
所属分类:文学作品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白描式的民间语言,寥寥几句,就把规则意识之乱、自律心理之弱的短处“端”上了桌面。

“过马路”的难题需要“中国式”的解决办法

过马路本不是问题,不守规则、不懂礼让的事情多了,也就成了问题,甚至是解不开的“疙瘩”。我们正生活在这样的苦恼与纠结之中。时报昨日报道,在校车都有道路优先权的情况下,小学生在校门却没有通行优先权,“什么时候开车的知道关照孩子了,我们家长就不用来接送了。”过马路的有烦恼,开车的也有抱怨。有人提出,“中国式接送”和“中国式过马路”掺杂在一起,导致学校附近交通出现混乱局面,“带着孩子闯红灯”是同样让人头疼的事情。

一切纠结之源,我们可以从教育资源配置、交通规划设置等“硬件”来找问题,当这些问题需要一定时间来化解的时候,我们还得从自身寻找最先的突破口,看“障碍”怎样挡住了我们的脚步。这是一个人人都有更多机会表达个人意愿的时代。当意愿表达走入“误区”的时候,就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把自己当成与制造问题没有任何牵连的局外人,仿佛规则是给别人制定的,麻烦都是别人制造的,自己可以超然于外。开车的抱怨行人走得慢,全然没有想到按照法规自己其实需要让一让。大人一边抱怨着别人不讲规则,一边带着孩子闯红灯,放松了自己,苛刻了别人,这样的教育误导还是少些为好。

抱怨在任何时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社会愈发展,规则愈重要。每个人可以把自己的位置摆得越来越重要,这是社会给予的尊重,但相对应的是,我们也越来越需要在心中给别人留下一个位置。一个不会敬畏规则的社会,享受不到规则带来的各种益处。一个包容之心不够的社会,只会制造更多的斤斤计较从而让冷漠无敌。

改变有些时候需要从自身做起——对此“元芳怎么看”已不重要,关键是你我的态度。“中国式过马路”不是在画脸谱,而是直指人的内心深处。我们既然痛心某些现象,就不要滑到那样的泥淖里再成为别人抱怨的目标。如果说做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过于夸张,那么做一个懂规矩守规则之人,并非高不可攀,努努力,许多人能够做到。

“中国式过马路”的难题还需要“中国式”的解决办法——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古书里这句智慧的话,胜过千万句的抱怨与嘈杂。

“过马路”的难题不全在路上。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