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历史不完美》读后感

  • A+
所属分类:文学作品

自从2011年辛亥百年纪念开始,众多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持续火热,知名的有雷颐、张鸣、杨早、杨奎松、杨天石、马勇等,不少人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可以组成个“近代史研究所学派”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马勇,他的研究以晚清政局为主,从戊戌变法、庚子国难到辛亥革命都有涉猎。最为欣赏的是他对历史人物抱着一种理解、同情的态度,这种态度甚为罕见,在他的新着《容忍历史不完美》中更有所体现。

容忍历史不完美》一书是为了“重构晚清记忆”来写的,这在序言中讲的很清楚。全书所收的文章,基本上涵盖了晚清的众大历史事件,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海选”大阿哥,一直到义和团运动,中日争夺东北亚局面都有所论述,并着重写了慈禧太后、翁同龢、袁世凯、摄政王载沣、康有为、梁启超等晚清重要历史人物,并通过每一篇的小标题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如“皇族内阁错在哪儿”、“为什么是端王爷家的”、“毁于摄政王”等,都值得细读。

在过去的年代,晚清一段历史往往简单地被解读成中国的屈辱史,那些清朝统治者一律解释成腐朽无能。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单粗暴,导致的是更多的历史细节被后人忽略,进而蒙蔽了更多的历史细节。首先来说,清代统治者本着“家天下”的观念,他们是不可能不爱国,不可能存心去毁中国的。他们不可能把资产转移到海外去,国家毁了对他们一点好处也没有。从慈禧太后到袁世凯,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认为对中国有好处。只因时代、个人思想等方面的局限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因此,以往慈禧太后反对改革、盲目排外的说法站不住脚,而慈禧如何谋杀亲侄子兼亲外甥光绪更是小说家言。正如马勇所写:“双层血缘近亲是载湉(光绪)被慈禧太后看中的主要原因,不存在为了操纵、便于控制等理由。”再有,清末名臣们虽然有“犯二”的时候,但大多数不是昏庸之辈。因为古人也不傻,谁也不想把国家的命运交给糊涂虫的。

在马勇的解读中,慈禧太后是主张归政于光绪,可惜都遇到了戊戌变法而被迫出山。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太过激烈,慈禧再开明,也是无法容忍康有为要袁世凯派兵包围颐和园活捉自己。最终使得本来体弱多病的光绪,在肾病、肺炎等多种疾病在十几年的折磨下病入膏肓。这下清政府不得不开始“海选”大阿哥,结果造成了宗室成员之间的党争,崇洋者和排外者纷纷走向了极端。紧接着义和团、八国联军纷纷接踵而来,所有人的设想的对付方法都很好,而局势却走向了越来越差。

通过对马勇作品的阅读,觉得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的大事件发生,都存在着隐含的因果关系。即因为一件事处理失误,而导致另一件事的发生。比如由甲午海战的失败引发清政府准备君主立宪、操练新军,结果却是“九满四汉”的皇族内阁引发不满,再加上铁路收归国有导致了保路运动,最终新军调转枪口,各省纷纷独立,武昌起义的枪声相当于一个信号弹,这时皇帝能够保持有尊严地退位,已经是最和谐的结局了。

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使得西方列强必然来到东方,这种到来就意味着中国必须融入到世界语境中,也意味着古代中国模式的终结。而清政府能做的,只是让变革中的损失降到最小而已。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看来,马勇这种论史不归罪于个人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推广的。而重新思考近代史这个重大的课题才刚刚开始,等着后人继续研究。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