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_方枘圆凿的故事

  • A+
所属分类:成语故事

《楚辞》中的《九辩》,据说是战国时楚国大夫宋玉的作品。宋玉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学生,他因为老师屈原的一片忠诚,而得不到楚王的作信任,还被放逐到外地去,心中非常同情,也非常不平。于是写了《九辩》。(参看“虎狼之国”)

有人说,“九辩”就是“九遍”的意思。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还不如说“九篇”更明确些。它的第五篇里有这么两句道:

圆凿而方枘兮,

我固知其鉏鋙而难入!

用木料制作器具时,凿出的卯眼,叫做“凿”;削成的榫头,叫做“枘”。凿和枘的大小形状必须完全一致,才能合适地装配起来。《程子语录》说:“枘凿者,榫卯也;榫卯圆则圆,榫卯方则方”。如果卯眼是圆形的(圆凿),榫头却是方形的(方枘),那么,“圆凿而方枘”,当然“鉏鋙而难入”了。

《九辩》的作者用圆凿方枘这个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屈原远大的政治见解,同那般谗佞小人的鼠目寸光必然是无法投合的。

后来,比喻双方意见不合,不能相容,就叫“枘凿”或“凿枘”。作为成语,一般都习惯地说成“方枘圆凿”。《文选》注:“若凿圆穴,斫方枘纳之,必参差不可入。”《史记·孟子传》说:“持方枘欲纳圆凿,其能入乎?”《颜氏家训》作“方底圆盖”:“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

有句俗语道:“丁是丁,卯是卯”(丁,同“钉”,即榫头;卯,即卯眼),也是用枘凿作比喻的。不过含义与“枘凿”不同。它是形容办事认真,绝不马虎,好比榫头和卯眼,不能有一点儿差错。《元曲·金水桥陈琳抱妆盒》:“要说个丁一卯二,不许你差三错四。”

上述《九辩》中的“鉏鋙难入”,也是一句成语,与“方枘圆凿”或“圆凿方枘”一样,形容不一致、不协调。“鉏鋙”,同“龃龉”,即意见不合。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