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成语_不遗余力的故事 “不遗余力”——遗,遗留;余,剩余。形容用尽全力,不遗留一点定剩余的力量。语出《战国策·赵策》和《史记·酃卿传》记载的一段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秦、赵两国一次战争中的事情。故事主要有两个情节:一是赵国战... 2019年2月21日 发表评论 阅读全文
成语故事 成语_不学无术的故事 霍光,字子孟,汉武帝时的名将霍去病之弟。霍光也担任过大司马、大将军等职,对汉朝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但是他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所以《汉书》的作者班固在《霍光传》中虽然称赞霍光“匡国家,安社稷”,... 2019年2月21日 发表评论 阅读全文
成语故事 成语_不违农时的故事 孟子,即孟轲,战国时代儒家学派大思想家,他主张推行“仁义”,建立“王道”。梁惠王曾经向他请教:怎样发展生产,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孟子的回答,据《孟子·梁惠王》记载,原文是这样的: “不违农时,谷可胜... 2019年2月21日 发表评论 阅读全文
成语故事 成语_不识之无的故事 唐代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据说他从小就很聪明。《新唐书·白居易传》说:“其生始七月,能展书,姆指‘之无’两字,虽试百数不差(他刚生七个月,就能翻书,保姆教他指认‘之无’两字... 2019年2月21日 发表评论 阅读全文
成语故事 成语_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入老虎的窝里,怎么能捉得老虎崽子!这句话,见于《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字仲升,东汉时人(参看“投笔从戎”)。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各国。他到达鄯善(在今新疆鄯善县)... 2019年2月21日 发表评论 阅读全文
成语故事 成语_不屈不挠的故事 出处:《汉书·叙传下》 乐昌笃实,不能不离。遭闲既多,是用废黜。 释义:“挠”,弯曲,屈服。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 头。 故事: 王商,字子威,继承父亲的封号为乐吕侯,是汉成帝的丞... 2019年2月21日 发表评论 阅读全文
成语故事 成语_不求甚解的故事 “不求甚解”这句成语的出典,在晋代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名潜,是不满当时的官场,而情愿在农村过隐居生活的一位诗人和文学家(参看“耕前锄后”)。《五柳先生传》是他给五柳先生写的一篇传记。这五... 2019年2月21日 发表评论 阅读全文
成语故事 成语_不可同日而语的故事 战国时,著名的游说家苏秦主张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参看“鸡口牛后”、“前倨后恭”),为此奔走串连,向各国国王进行游说。《战国策·赵策》记载:苏秦来到赵国,对赵王说:“咱们六国的土地面积,等于秦国的五... 2019年2月21日 发表评论 阅读全文
成语故事 成语_不可救药的故事 《诗经》的《大雅》部分有一篇题为《板》的诗,据说是周朝的一们卿士名叫凡伯作的。当时,周厉王暴虐无道,凡伯忠言谏劝,反被周厉王手下那般助恶的佞臣们讽刺讥谑,凡伯很气愤,作了这篇诗,其中有四句道: “匪我... 2019年2月21日 发表评论 阅读全文
成语故事 成语_不可多得的故事 “不可多得”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 (出自汉·孔融《荐祢衡表》和《论盛孝章书》)故事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祢衡的著名文学家。他博学多才,善于论辨,写文章又快又好,只是相当自傲,好与人争斗... 2019年2月20日 发表评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