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_不教而诛的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_不教而诛的故事

“不教而诛”,语出《论语·尧曰》。 孔子曾说过:“尊五美,屏四恶。”——尊崇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政。 孔子的学生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长,不明白“五美”是哪五种,“四恶”又是哪四种。所以请孔子解释...
阅读全文
成语_不觉技痒的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_不觉技痒的故事

自己擅长某种技艺,极想表演一下,好比发痒一样,简直忍不住,叫做“技痒”。《史记·刺客列传》说,高渐离听得有人击筑,“徬徨不能去”,这就有“技痒”的意思。汉朝人应劭所着《风俗通义·声音篇》谈到高渐离的这...
阅读全文
成语_不合时宜的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_不合时宜的故事

出处:《汉书·哀帝纪》 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听过 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晋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释义: “时宜”,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
阅读全文
成语_不寒而栗的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_不寒而栗的故事

“不寒而栗”,栗也作慄,战栗、发抖的意思。人受不住寒冷或感到极大的恐惧,往往引起战栗。不是由于寒冷而战栗,那就是说由于恐惧。“不寒而栗”这句成语就是形容恐惧之甚。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关于义纵的的一段...
阅读全文
成语_不耻下问的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_不耻下问的故事

春秋时代的孔子,名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但是他自己却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论语·八佾》载: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
阅读全文
成语_不逞之徒的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_不逞之徒的故事

“不逞之徒”这句成语,较早地见于《左传·襄公十年》关于子驷的一段记载。 子驷,即郑国的公子騑。当时,郑国各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内部矛盾很尖锐。郑僖公是被子驷杀死的。子驷杀僖公,立了僖公的五岁之子嘉为国君...
阅读全文
成语_不辨菽麦的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_不辨菽麦的故事

“不辨菽麦”,分辨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无知之极,连普通的常识都没有。 这句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十八年》。那时,晋国上层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很激烈。国君晋厉公偏信胥童,国家大权掌握在胥童的手里...
阅读全文
成语_捕风捉影的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_捕风捉影的故事

“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
阅读全文
成语_补天浴日的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_补天浴日的故事

“补天浴日”这句成语出自“女娲补天”和“羲和浴日”两段神话故事。 《淮南子》载:上古时代,有一次,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战。共工大败,气得向西方的不周山一头撞去,把不周山撞坏了。不周山是撑天的大柱,大柱...
阅读全文
成语_卜昼卜夜的故事 成语故事

成语_卜昼卜夜的故事

敬仲,即春秋时陈国的公子完,同陈宣公是兄弟。陈宣公为了叫宠姬所生的儿子款为太子,便把原来立为太子的大儿子御寇杀了。敬仲是站在御寇一边的,因此不能在陈国安身立足,便投奔齐国。齐桓公很恭敬地接待敬仲,拜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