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_不耻下问的故事

  • A+
所属分类: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的孔子,名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但是他自己却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论语·八佾》载: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

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哪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情,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一个名叫孔圉的大夫,死后諡文,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对于这件事情,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为什么被称为‘文’呢)?”孔子答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是《论语·公治长》中所载的原文。孔子说 的是:孔圉聪敏而勤学,肯向地位低下的人求教而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諡号。

成语“不耻下问”,就是从孔子的这句话而来的。现在我们形容谦虚、好学、眼睛向下、真心诚意向群众提问请教,就叫做“不耻下问”。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