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原则

  • A+
所属分类:美文摘抄

分享作为一种分配原则,与平等文化、契约精神一样,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稀缺元素。在古代中国,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理想,还是温良恭俭让的私人美德,都产生于专制集权,其核心也还是专制集权,与现代的分享原则相去甚远。

中国人传统的分配理想是平均主义,孔夫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寡,就难以建立财富积累的意识和机制,人们不去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财富,就谈不上分享。滋生平均主义的最好土壤是贫穷,但历史告诉我们,平均主义的本质不是贫穷,而是欺骗。

直到有一天,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多数中国人才算突破了孔夫子那句话所概括的社会原始生态。在此之前,中国人只能以孔融让梨式的美德,来超越“不患寡而患不均”意识。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这是正统的幼学必修课。这一课的关键词是“让”而不是“分”,它追求的是短缺经济中的个人美德,它太超脱了,以至于缺少现实意义。几岁的孔融不会想到分享、契约和平等,更谈不上关于公平和效率的思考。

美国人不晓得孔融,但他们知道姚明。姚明登陆N8A时,中国的利益相关方忙着要分一杯羹,而休斯敦人高喊口号“让我们一起开创大场面”——这话虽简单,却深得西方商业社会的真味。在他们

分享的第一要义是分享发展;第二,分享依据契约,而非等级;第三,平等而非平均,是分享的前提。关于后两点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据说古罗马两个士兵分一个饼,由一个人来切,由另一个人先挑。在这里,分享是通过契约(规则)来安排实现的,并且体现了公平和效率。而这种契约关系得以建立的前提.是人与人的平等。

对于今日的企业员工而言,“分享”要远远比两个罗马士兵分饼复杂得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带来分享;二、付出劳作,获得报酬与奖励,是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契约;三、分享的深意在于平等:在市场环境中,按照贡献的多少,分享收获与未来,创造健康丰盛的人生。

组织之所以成为组织,最关键的指标,一是凝聚力,二是可持续性。“绝对平均主义”造就的组织缺少凝聚力,也没有持续的活力。“让梨”式的美德可以换回一时的凝聚力,却也缺乏可持续性。分享的原则满足了凝聚力与可持续性的要求,建立在此原则之上的企业,才有可能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

分享并不仅仅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话题。任何人群,要建立凝聚力和可持续性,分享都是必要的原则。对于一家企业而言.除了员工,这些人群还包括:参与分享产品价值的客户,参与分享回报的股东,参与分享成长的合作伙伴,以及参与分享未来的所有人。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