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文:全球海陆分布与地表形态

  • A+
所属分类:人与自然

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第一级分异。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互相沟通,连为一体,包围着6块大陆:亚欧大陆(分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大洋洲的主体)。
海洋总面积36100万平方公里,陆地总面积14900万平方公里。
海陆分布有如下特点:首先,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约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而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只占1/5。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陆地分布几乎连续不断,最为宽广;南半球的陆地在中、高纬度显着收缩,南纬56°~65°之间,除一些岛屿外,几乎全部为广阔的海洋。但是,北半球的极地是一片海洋——北冰洋,南半球的极地却是一块大陆——南极大陆。
其次,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除南极大陆外,所有大陆还南北成对分布:北美与南美、欧洲与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每对大陆之间,形成范围广大的陆间海,岛屿星罗棋布。
另外,亚欧大陆东部边缘环列着一连串花彩列岛,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其外侧则是一系列深邃的海沟。大西洋两岸的轮廓互为对应,这一大陆的凸出部分能与另一大陆的凹进部分嵌合。
亚洲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居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跨越从赤道到北极的所有纬度带。因此,亚洲首先以几乎齐全的气候带、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强烈的大陆性和典型的季风性区别于各大洲。除温带西岸海洋性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外,具备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广大内陆和高纬地区,与其他大洲同纬度地区相比较,普遍表现为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量高度集中夏季的特点。亚洲以兼具世界最冷、最热、最干、最湿的地区之一而着称,气候要素变异的这种极端性,是气候大陆性强的另一重要反映。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以及处于过渡地位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在世界上具有独特意义。北亚的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针叶林气候)横贯大陆东西,面积广大;中亚和西亚大部分属温带、亚热带、热带干旱气候,干旱区面积之广堪与非洲相比。其地形复杂,起伏极端,平均海拔950米,山地和高原约占全洲面积的3/4。亚洲地形的基本格局是:1.崇山峻岭多汇集于中南部,与山间高原和盆地紧密结合,构成横亘东西的巨大高耸地带,即青藏高原、帕米尔山结、伊朗高原、亚美尼亚山结、安纳托利亚高原,以及北侧的祁连、昆仑、兴都库什、厄尔布尔士、高加索等山脉,南侧的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苏来曼、扎格罗斯、托罗斯等山脉;从帕米尔山结向东北,为夹峙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天山、阿尔泰山,再经蒙古高原南北两侧山地,与西伯利亚东部诸山脉相连。
2.地势由中部向四周低降为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往西北展现着低平、坦荡的图兰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平原以东为起伏平缓的哈萨克丘陵和深受河流切割的中西伯利亚高原;在南部三大半岛上,久经侵蚀的古老高原与近代大河冲积平原相间分布,自西向东为阿拉伯台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德干高原、印度河—恒河平原、掸邦高原、湄公河平原等;往东,地势呈阶梯状下降,最后降为中国东部低山丘陵和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冲积平原。
3.亚洲东缘为一系列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岛,大部分由年轻褶皱山脉盘踞,外侧邻接深邃的海沟。在地形和气候的综合影响下,河网布局呈现不匀称辐射状特点。巨川大河多源于高耸的中部,流向四周,除内流河外,分别注入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河网稠密,多属夏汛河流,各大河源远流长,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黑龙江、长江、黄河和湄公河的长度均在4000公里以上,其中长江达6300公里,为世界三大长河之一。它们上游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形成许多幽深峡谷,水流湍急;下游则冲积成广大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内流区广大,约占全洲总面积的30%,绝对面积居各洲之首,主要分布在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地形比较封闭的中亚和西亚。全洲缺乏大的淡水湖群,但湖泊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并有不少名闻世界,如里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海迹湖),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死海是世界含盐量最高的湖泊和陆地的最低点。
作为亚洲地理环境重要标志的植被和土壤,不仅在类型组成上同样体现了复杂多样性,它们分布、更替的图式也反映了全洲地理环境的分异格局。
北亚的苔原—冰沼土和针叶林—灰化土是北半球同类型地带的一部分,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体现了明显的地带性分异规律。自此向南,受地形与距海远近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分异为沿海(东亚—东南亚)和内陆(中亚)两个不同的更替序列。前者顺应热量的变化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热带季风林—砖红壤化红壤和热带雨林—砖红壤;后者顺应干湿的变化,主要有温带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温带草原—黑钙土和栗钙土、荒漠草原—棕色草原土、干旱荒漠—灰钙土和荒漠土。在高大山脉和高原区,还具有多样化的垂直地带性结构。总之,作为全球最大陆地自然综合体的亚洲,突出表现了各地理要素类型的多样性的极端性,通过地带性差异与非地带性差异的兼收并蓄、错综复杂的交叉关系,构成其特有的地理环境结构图式。
非洲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位于亚洲的西南和欧洲以南,大陆北宽南窄,海岸平直,缺少半岛、岛屿和海湾;大部分在热带纬度,是世界上唯一赤道横贯大陆中部的大陆。全洲地形以高原占优势,有“高原大陆”之称,平均海拔高度750米,仅次于亚洲。地面起伏相对较小,地势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东南半部“高非洲”,包括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等地形单元,著名的东非大裂谷纵贯东部;西北半部“低非洲”,以低高原和台地为主,局部有块状山地、盆地或洼地。
非洲仅有两条褶皱山脉,范围局限,偏居在高原边缘地区,即西北边缘的阿特拉斯山脉和南端的开普山脉。非洲的地理位置、大陆轮廓以及相对单一的地形结构,决定了该洲气候—植被—土壤以热带类型为主,并呈现独特的南北对称、带状分布的结构格局。从低纬度的赤道多雨气候区分向南北,渐次更替为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气候,至大陆南、北边缘则为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相应为热带雨林—砖红壤和红壤、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热带荒漠—漠境土、亚热带硬叶常绿林和灌丛—褐色土。
其中主体是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气候及其相应的植被—土壤,分布范围超过世界各洲。
全洲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区约占总面积的95%,气温的日较差大于年较差,充分体现作为“热带大陆”的特色。北回归线两侧大陆特别宽广,加以东北部紧邻亚洲大陆,大大扩大了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带控制的范围,形成了横贯大陆东西、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包括南回归线附近的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在内。非洲的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面积约占全洲2/5,这个比率仅次于澳大利亚大陆,绝对面积则居世界各大洲首位。
受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非洲的气候—植被带中也有发生局部偏离的现象。例如,由于东非高原海拔较高,赤道多雨气候—热带雨林带在此中断,马达加斯加岛向风的东部和背风的西部,分别形成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常绿林和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
非洲的河网布局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外流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由于大陆主要分水岭偏于大陆东侧,顺应向西北倾斜的地热特点,大西洋流域面积广大,约占外流区面积的3/4,拥有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世界第二大水系刚果河(扎伊尔河)以及尼日尔河等;印度洋流域仅占外流区面积1/4,除赞比西河属较大水系外,河流一般比较短校许多块状高地或宽广盆地成为河流的辐散中心和辐聚中心。东非高原是最大的水系辐散中心,尼罗河由此北流,扎伊尔河西流,赞比西河的两条重要支流南流,许多较小河则向东流;其次是西非的福塔贾隆高原,为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等的辐散中心。刚果盆地是最大的河流辐聚中心,扎伊尔河的众多支流在此汇聚;其他辐聚中心有乍得湖盆地、维多利亚湖盆地、尼罗河上游盆地等。非洲许多河流的上源在低纬度多雨区,水量丰富,河网稠密,中下游流经干旱沙漠区,水量因蒸发、渗漏而减少,成为所谓过境河,如尼罗河、尼日尔河和南非的奥兰治河等。内流区或无流区合计占全洲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干旱沙漠区,河网稀疏,多为间歇河。湖泊众多,分布集中,以构造成因为主。
其中在东非大裂谷中形成一条著名的湖带,多属断层湖,湖形狭长,湖底深陷,如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等;部分为地壳凹陷的洼地积水而成,如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以及乍得湖等。
总之,非洲地理环境以其干热的高原、显明的地带性结构和南北对称性,区别于其他各大洲。
欧洲
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大部分在中高纬度,纬度位置决定了它在全球大气环流中主要处于西风带范畴,所处海陆位置面临强盛的北大西洋暖流,加以水平轮廓破碎,多岛屿、半岛和深入陆地的海湾,以及平原广阔、山脉多呈东西走向的地形结构等的综合影响,使欧洲气候具有温带海洋性的特点,与毗邻的亚洲迥然不同。
全洲平均海拔高度340米,以东欧平原和中欧平原为主体,平原总面积约占全洲3/5,在各大洲中首屈一指。山脉一般围绕平原边缘分布。西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和东欧平原东侧的乌拉尔山脉,皆因久经侵蚀,山势低缓;中欧平原南侧是中等高度的块状山地,间以一系列盆地和低地;高大的阿尔卑斯山系呈弧状横贯中南部,其支脉伸入南欧三大半岛。上述地形结构特点,利于盛行西风长驱直入,扩大了大西洋对内陆的影响。与亚洲和北美洲同纬度地区相比,欧洲冬季温和,夏季比较凉爽,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适中,以秋季降水为主,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没有大片沙漠区的洲。
欧洲气候类型组成相对比较单一,缺失热带气候类型,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其中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南欧的地中海型气候不仅特征典型,而且分布范围也远远超过世界各大洲的同类型气候区。
受大陆面积较小和轮廓破碎的限制,全洲大河不多,但河网均匀密集,分别注入北冰洋、大西洋和地中海、黑海、里海,水量丰富,年变化较校大致由东欧平原北部的冰碛丘陵、中欧块状山地和阿尔卑斯山脉组成一条东北—西南向的大陆总分水岭,把全洲的河流分成北冰洋—大西洋流域系统和地中海—黑海流域系统、里海内陆流域系统两大部分。与其他大洲不同,该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并不分布在外流区,而是流贯于东欧平原、属里海内陆流域系统的伏尔加河,这使海洋性显着、气候湿润的欧洲也存在一定比率的内流区(约占全洲面积1/6)。外流区主要河流有多瑙河、第聂伯河、顿河、伯朝拉河、莱茵河等。欧洲与北美洲同为世界上多湖的大陆,集中分布在北欧和阿尔卑斯山区,且以冰川成因的淡水湖为主,但就湖群规模和面积而言,欧洲远逊于北美洲。
森林景观在全洲占绝对优势,尤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及其相应的土壤分布面积最广,地中海型的亚热带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也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意义。顺应水热条件按纬度南北分异的总趋势,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主要体现地带性分异规律,自北向南按以下序列更替:苔原—冰沼土、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针阔混交林—生草灰化土、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和淋溶黑钙土、温带草原—黑钙土、半荒漠—淡栗钙土。这种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格局在东欧平原更为明显。另一方面,顺应自西向东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加的趋势,上述地带性结构也受到一定干扰和偏离,具体表现在针阔混交林带和阔叶林带西宽东窄,以至尖灭;针叶林带却西窄东宽,与亚洲北部的针叶林带衔接;森林草原、草原和半荒漠带偏居于该洲的东南部。
总之,与亚洲相比,欧洲地理环境的结构显示了类型组成的相对单一性、突出的温带海洋性和地带性分异占主导地位等独特性。
北美洲
北美洲也是北半球跨越寒、温、热三带的大陆,北宽南窄,主要属于中高纬度带,在气候的大陆性和类型的复杂多样性等方面堪与亚洲相匹。但是,北美洲面积较小,低纬度地带范围狭窄,滨临两洋,特别是地形结构别具一格,这使它在地理环境的许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北美洲大陆明显分为三大地形纵列带:1.由一系列山脉和山间高原、盆地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纵峙于大陆西部,山系宽广,高度很大,地形复杂。
2.久经侵蚀、中等高度、东北—西南走向的阿巴拉契亚高地列于大陆东部。
3.介于上述两带之间,展现着起伏平缓的劳伦琴低高原和平衍坦荡的中部平原。
纵列的地形结构,对于本大陆气候、水系以及土壤、植被等的分布具有很大影响。
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广大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暖热,气温的年较差较大;年降水量适中,多以夏雨为主。但是,北美洲无论在气温变化的极端性或是夏雨集中和冬季干旱的程度等方面,均逊于亚洲。北美洲拥有从寒带到热带和从大陆东岸到西岸的各种气候类型,在类型的多样性方面与亚洲不相上下,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北美洲东部不具备亚洲东部典型的季风气候而代之以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北美洲拥有亚洲所缺失的极地冰原气候和西海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但热带气候类型局限,基本上缺失典型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分布也不如亚洲广泛。从总体来看,北美洲以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范围最广,合占全洲总面积一半以上。
在地形结构制约和气候影响下,河网分布以及水系发育规模和程度方面所显示的地域分异,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外流区占绝对优势,与内流区对比悬殊,若不计冰封的格陵兰岛,分别占全洲面积的96.7%和3.3%。外流区的大河多数发源于大陆的主要分水岭落基山,它与东部阿巴拉契亚高地和中北部冰碛区,共同构成略呈H型的分水岭格局,河流流向“南辕北辙”,“东西扬镳”,各大流域系统对比明显。其中中南部墨西哥湾流域系统是北美洲河网稠密的水文区,拥有以全洲第一长河密西西比河为主体的庞大水系,平原广阔,降水丰富,迳流汇聚,发育历史较久,大部分地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大冰期后又接纳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汇入,更加强了整个水系的发展。
西部的育空河、哥伦比亚河、科罗拉多河、格兰德河(布拉沃河)等较大水系,大部分流经山间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峡谷和激流,水系发育表现一定的年轻性。北冰洋流域系统拥有全洲第二长河马更些河。北美洲淡水湖面积居各洲之首,以多大湖群和属冰川成因着称,北部呈弧状排列的大熊湖、大奴湖、温尼伯湖、苏必利尔湖、密执安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等,构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湖带和淡水湖群。
北美洲植被—土壤类型的组成是气候类型多样性的反映,地球上各种植被—土壤类型在本洲几乎无不具备。从全局来看,又以针叶林—灰化土分布面积最广,按其所占全洲面积的比率,则超过世界各洲;其次,冰原和苔原—冰沼土分布之广也突出于世界各洲,前者仅次于南极洲,后者与亚洲相近;而热带类型植被—土壤,无论绝对面积或是占全洲面积的比率均较小,荒漠型植被—土壤也属次要。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结构格局基本一致,体现了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北部高纬度地区,地面起伏不大,水热条件从北向南逐步变异,冰原、苔原、冰沼土、针叶林—灰化土依次更替,它们是北半球相应自然带的组成部分。向南进入中纬度地区,大致以西经98°为界,东部和西部不仅各有其气候和植被—土壤类型,而且它们的排列图式也处于对立的局面。东部地面比较开展,大部为坦荡平原、低缓高原或高地,气温和降水向南递增,依次出现了温带针阔混交林—灰棕壤、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和亚热带常绿林—红壤或黄壤的更替序列。西部居内陆位置,山地南北纵列,大平原适处落基山雨影地带,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落基山以西广大山间高原和盆地属半干旱或干旱气候,所以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排列图式表现为东西更替、南北延伸的格局,依次是森林草原—淋溶黑土、高草原—黑钙土、短草原—栗钙土、半荒漠或荒漠—灰钙土或漠钙土。太平洋沿岸地带,从北向南气候类型由温带海洋性型经地中海型向热带干旱型过渡,植被—土壤类型相应从北向南更替和南北延伸,这是地带性结构与非地带性结构的综合体现。南部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地处信风带,山脉走向多与海岸平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异主要导因于向风与背风之别,分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常绿林—砖红壤、红壤和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红褐色土。
综上所述,北美洲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均以温带型为主,并突出地体现着温带大陆性的特点;北部、东部地带性分异与西部、南部的非地带性分异,形成对立统一体,构成了北美洲独特的地理环境结构图式。
南美洲
南美洲的纬度位置、大陆形状和轮廓等方面与非洲比较相似,决定了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也均以热带类型为主。该洲北部面积宽广,并受赤道横贯,但除西北端以狭窄的地峡与北美洲相连外,四周环洋,占全洲大部分面积的北部位于低纬地带,南部伸入温带纬度但面积缩窄;在地形结构方面,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纵贯西部,地域广阔的东部为久经侵蚀的古老高原与低平的大河冲积平原相间分布,自北而南分别是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大西洋湿润气团可以深入内陆。因此,南美洲地理环境以温暖湿润为特点:首先,它是一个温暖的大陆,气温年较差很校除山地外,全洲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南纬40°以南的温带地区远比亚洲或北美洲同纬度地区温和;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南回归线以北、占大陆面积主要部分的热带地区为24~28℃,不如非洲或澳大利亚大陆炎热。
南美洲也是一个湿润的大陆,多雨面广,降水丰富,以夏雨为主。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总面积的70%,这个比率是世界其他大洲所不及的。
气候类型与植被—土壤类型中,亚马孙平原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稀树草原—红壤在全洲占主要地位。前者在世界同类型区中面积最广,体现热带湿润的特性比较充分和典型;后者占全洲面积的比率最高,也是世界同类型区中面积最广的地区之一。与大陆的湿润性气候相对应的热带干旱气候—热带荒漠主要限于南美洲西海岸,其范围远小于澳、非大陆。由于南回归线以南大陆显着收缩,热带以外的气候—植被—土壤类型分布局限,还缺失水平地带的寒带类型。
偏居西岸、连绵高大的安第斯山,不仅本身表现了多样化的垂直带,尤其在低纬东坡具有从热带常绿雨林以至高山冰雪带的完整的垂直带图谱,更重要的是它对全洲地理环境的分异产生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东、西部分异不平衡甚至相对立的结构特征。安第斯山以东,地域广阔,高度不大,气候及其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都是面北排列,属于热带范畴的几个主要类型又东西延伸,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红壤带分列于亚马孙平原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常绿雨林—砖红壤带的南北两侧,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充分体现了地带性结构规律。亚马孙平原的东西延伸,以及背依安第斯山、面向大西洋开敞等非地带性因素,对其地带性结构的体现还起了加强作用。虽然东部地区也存在非地带性结构,例如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半荒漠与荒漠,但它对东部地区来说属于次要和局部的表现。安第斯山以西地区,陆地面积狭窄,各主要类型均呈南北延伸,体现非地带性结构。特别是热带干旱气候—热带荒漠区南北延伸约27个纬度,向北几近赤道;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常绿雨林局限于赤道以北,这在世界各大陆西岸的类型更替中独具一格。
但是,在西部地区同样存在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从热带干旱型向南,有规律地转为亚热带地中海型和温带海洋性型;安第斯山区南北的分异:热带湿润的北段、高寒干旱的中段和温凉湿润的南段,基本上也受制于纬度因素。
南美洲河网布局东、西部之间的不平衡性,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着全洲地理环境结构的重要特征。安第斯山是大陆主要分水岭。分水岭以西的太平洋流域系统,河流一般都短促、陡急和独流,支流少,很难构成系统,故流域面积很小;有很大地段气候干旱,河流既少,水量又小,多数是间歇性的。分水岭以东的大西洋流域系统,河流源远流长,河网稠密,水量丰富,拥有亚马孙河、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奥里诺科河三大水系,其中亚马孙水系在河网密度、流域面积、水量等方面均居世界各大河之首,长度仅次于非洲尼罗河,为典型的赤道型水系。东、西部河网布局形成如此尖锐的鲜明对比,比照其他大洲也是独特的。
最后,东、西部不论在相应纬度范围内的类型或在更替的趋向上都处于对立的地位。例如与西岸热带干旱气候、热带荒漠大部分地段纬度相当的东部,是亚马孙平原和安系斯山低坡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常绿雨林;又如南纬40°以南的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湿润森林,而纬度相当的东部则是温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半荒漠与荒漠。
再者,西部地区若以西岸热带荒漠区为轴,分向南北,自然地理的综合特性是逐渐趋向湿润;东部地区以亚马孙平原热带常绿雨林为轴,分向南北,总的变化趋势是转向干旱。
上述对比,进一步加强了南美洲地理环境东、西部的不平衡性。由此也说明南美洲是东、西对立统一的整体。在世界各大洲中,南美洲的非地带性结构是比较突出的;但就大陆总体而言,地带性结构却是主要的方面。
大洋洲
澳大利亚大陆约占大洋洲总面积的85%。四周环洋,岸线平直,水平轮廓略呈椭圆形,东西宽,南北窄;南回归线横贯中部,大陆绝大部分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势低平,起伏和缓。海拔600米以下的低高原和平原约占大陆总面积95%以上,是世界上山地比率最小和唯一没有中生代、新生代褶皱山脉的大陆。地形结构表现为三个南北纵列带,即西部为平夷的低高原、中部为沉积平原、东部为久经剥蚀的褶皱山地和断块高原。
澳大利亚的纬度位置和特有的大陆形状,扩大了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信风带控制的范围,加上山地偏居东海岸,导致大陆地理环境突出体现暖热、干旱的特性。除局部山地外,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大部分地区在28℃以上;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也在10℃以上。所降水量不足500毫米的半干旱和干旱区约占大陆总面积的2/3以上,这个比率超过非洲,与湿润的南美洲形成显明的对照。热带、亚热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以及热带干湿季气候主宰大陆大部分地区,荒漠、草原、灌木型植被及其相应的土壤占绝对优势,森林仅占大陆总面积的5%。
干旱性反映在水文上是地表水贫乏,为世界上地表径流量最小的大陆;内流区和无流区面积广大,合计约占大陆总面积的52%;水量较丰的外流河一般均短小,分布在大陆边缘,唯一较大的水系——墨累—达令河水量不大,旱季时达令河甚至断流;湖泊少而小,且以盐沼为主;但地下水丰富,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流井盆地。顺应降水量自北、东、南沿海向中、西部递减的规律,澳大利亚大陆地理环境结构呈现独特的半环状分异图式,体现了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因素的综合作用。北岸的热带干湿季气候、东北岸的热带海洋性气候、东南岸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南岸的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以及与各气候类型相应、以森林为主的植被—土壤类型,构成大陆湿润的外环;向内陆逐渐更替为热带、亚热带半干旱气候,以稀树草原、灌木草原、干草原、半荒漠及其相应的土壤为主构成大陆半干旱的中环;中、西部是大面积的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和荒漠区,直抵西海岸,构成大陆干旱的内环。
南极洲
南极洲位于地球南端,全部在南极圈内。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被巨厚冰层覆盖的“冰原大陆”,以致平均海拔高达2350米。严寒的气候、猛烈的风暴、奇异的极昼和极夜现象、贫乏的有机界,等等,这都是南极洲自然地理环境有别于其他大洲的独特之点。
作为地理环境主要组成部分的广大海洋水域,表面匀质,以地带性分异为主,按纬度而异的太阳光热分布,成为划分海洋自然带的基矗但由于水体的水运动和垂直运动,使海洋自然带较陆地自然带简单,各带之间的界限也较不明确。全球海洋大致可划分出7个自然带:北极带、北温带、北热带、赤道带、南热带、南温带和南极带,各带之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表水温度、含盐度、海洋生物分布等方面。海洋自然带也受到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局部的干扰和破坏,特别是在同一纬度地带寒、暖流所经部分。受陆地分隔的四个大洋,跨越不同的纬度位置,具有不同的轮廓,在自然地理方面各具特点,体现着全球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世界大洋
太平洋,面积179,679,000平方公里;最深度11,022米;平均深度4,028米。
大西洋,面积93,363,000平方公里;最深度9,218米;平均深度3,627米。
印度洋,面积74,917,000平方公里;最深度7,450米;平均深度3,897米。
北冰洋,面积13,100,000平方公里,最深度5,449米;平均深度1,200米。
世界大海
太平洋上——珊瑚海、南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
大西洋上——加勒比海、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里海、爱尔兰海、爱琴海、亚速海。
印度洋上——阿拉伯海、安达曼海、红海。
北冰洋上——巴伦支海、格陵兰海、东西伯利亚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白海。
世界大河
尼罗河(非洲),长6,690公里。
亚马孙河(拉美),长6,480公里。
长江(亚洲),长6,380公里。
密西西比河(北美),长6,262公里。
黄河(亚洲),长5,464公里。
拉普拉塔河(拉美),长4,700公里。
湄公河(亚洲),长4,500公里。
黑龙江(亚洲),长4,350公里。
刚果河(非洲,亦名扎伊尔河),长4,370公里。
勒拿河(亚洲),长4,320公里。
尼日尔河(非洲),长4,160公里。
叶尼塞河(亚洲),长4,130公里。
鄂毕河(亚洲),长4,070公里。
马更些河(北美),长4,040公里。
伏尔加河(欧洲),长3,690公里。
世界大运河
京杭运河(中国,亦名大运河),长1,794公里,建于618年。
圣劳伦斯海道(美国,加拿大),长304公里,建于1959年。
苏伊士运河(埃及),长172.5公里,建于1869年。
阿尔伯特运河(比利时),长128公里,建于1922年。
伏尔加河—顿河、列宁运河(前苏联),长101公里,建于1952年。
基尔运河(德国),长98.7公里,建于1895年。
约塔运河(瑞典),长88公里,建于1832年。
巴拿马运河(巴拿马),长81.3公里,建于1914年。
世界大湖泊
里海,面积371,000平方公里,属前苏联和伊朗。
苏必利尔湖,面积82,410平方公里,属美国和加拿大。
维多利亚湖,面积69,400平方公里,属乌干达、肯尼亚和坦桑尼亚。
咸海,面积64,500平方公里,属前苏联。
休伦湖,面积59,600平方公里,属美国和加拿大。
密执安湖,面积58,020平方公里,属美国。
坦噶尼喀湖,面积32,900平方公里,属扎伊尔、坦桑尼亚、布隆迪和赞比亚。
贝加尔湖,面积31,500平方公里,属前苏联。
大熊湖,面积31,328平方公里,属加拿大。
马拉维湖(多尼亚萨湖),面积30,800公里,属马拉维、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
世界大山峰
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高8848米,是中国和尼泊尔界峰。
乔戈里峰(喀喇昆仑山),高8611米,是中国和巴基斯坦界峰。
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山),高8585米。
道拉吉里峰(喜马拉雅山),高8172米,属尼泊尔。
希夏邦马峰(喜马拉雅山),高8012米,属中国。
公格尔山(帕米尔),高7719米,属中国。
米尔峰(兴都库什山),高7690米,属巴基斯坦。
慕士塔格山(帕米尔),高7546米,属中国。
共产主义峰(帕米尔),高7495米,属前苏联。
托木尔峰(天山),高7443米,属中国。
列宁峰(帕米尔),高7134米,属前苏联。
汗腾格里峰(天山),高6995米,是中国和前苏联界峰。
阿空加瓜山(安第斯山脉),高6964米,属阿根廷。
瓦斯卡兰山(安第斯山脉),高6768米,属秘鲁。
伊廉晋山(安第斯山脉),高6550米,属波利维亚。
世界大岛
格陵兰岛,属丹麦。
伊里安岛(新几内亚岛),属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加里曼丹岛,属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
马达加斯加岛,属马达加斯加。
巴芬岛,属加拿大。
苏门答腊岛,属印尼。
太州岛,属日本。
大不列颠岛,属英国。
维多利亚岛,属加拿大。
埃尔斯米尔岛,属加拿大。
苏拉威西岛,属印尼。
南岛,属新西兰。
爪哇岛,属印尼。
纽芬兰岛,属加拿大。
古巴岛,属古巴。
吕宋岛,属菲律宾。
冰岛,属冰岛。
世界大半岛
阿拉伯半岛,面积3,000,000平方公里,位于西亚。
印度半岛,面积2,088,000平方公里,位于南亚,属印度。
中南半岛(印度支那半岛),面积2,000,000平方公里,位于东南亚。
拉布拉多半岛,面积1,400,000平方公里,位于加拿大东部,属加拿大。
斯塔的纳维亚半岛,面积800,000平方公里,位于北欧。
伊比利亚半岛,面积584,000平方公里,位于东欧西部。
小亚西亚半岛,面积525,000平方公里,位于西亚,属土耳其。
巴尔干半岛,面积500,000平方公里,位于南欧东部。
马来半岛,面积237,000平方公里,位于东南亚。
朝鲜半岛,面积214,000平方公里,属朝鲜。
尤卡坦半岛,面积180,000平方公里,位于拉美北部。
亚平宁半岛,面积149,000平方公里,位于南欧中部,属意大利。
加利福尼亚半岛,面积143,000平方公里,属墨西哥。
科拉半岛,面积120,000平方公里,位于东欧北部,属前苏联。
佛罗里达半岛,面积115,000平方公里,属美国。
世界主要语言
汉语,使用人口12亿以上,是联合国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
英语,使用人口约3亿,是联合国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
西班牙语,使用人口约2亿,是联合国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
俄语,使用人口1亿以上,是联合国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
法语,使用人口0.75亿,是联合国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
阿拉伯语,使用人口1.25亿,是联合国正式语言。
印度斯坦语,使用人口2亿以上。
孟加拉语,使用人口1.2亿。
日语,使用人口1.1亿。
葡萄牙语,使用人口1.1亿。
德语,使用人口1亿。
印尼语,使用人口0.9亿。
意大利语,使用人口约0.6亿。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