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_发愤图强的故事

  • A+
所属分类:成语故事

“发愤”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抒发忧愤的心情,例如《楚辞·九章》的《惜颂》有“发愤以抒情”这样的诗句,便是这个意思。一是自知不足,而决心努力的意思。这里要谈的,是属于后一种的“发愤”。

《宋史·苏洵传》载,宋朝著名的文士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长于文学,并称“三苏”。可是,苏洵的专心钻研文学,却开始得较晚,“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魏书·傅禾传》载,南北朝北魏的学者傅禾,二十多岁时,文化水平还很低,朋友来了信,想写封象样的回信,都得请人帮忙。有一次,他请朋友洪仲帮他写信,洪仲不但不替他写,还奚落了他一场。傅禾觉得惭愧,乃“发愤读书”。

《论语·述而篇》记述孔子的一段话中,也有“发愤”之说,原文如下: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即春秋时楚国大夫沈诸梁,封于叶(在今河南叶县南)。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楚国的叶邑时,叶公曾接待了他(参看“近悦远来”)。因为叶公对孔子的为人,不很了解,便向子路悄悄探问(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当时孔子的随行人员之一)。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没有作声。事后,孔子知道了,便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说‘他的为人哟,努力学习,连吃饭都常常忘了;乐观愉快,什么忧虑都没有;根本不知道老年时代快要到来’如此这般的话呢?”

可见,古人所谓“发愤”,多指勤苦学习而言。至于把“发愤”一词同“图强”合为一句成语来使用,则是近代才出现的。清末的改良主义维新派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劝他同意进行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时,就曾用过“发愤图强”这样的说法。这句成语,后来就用来形容下定决心、努力图谋富强。这样,“发愤”一词也就添加了新的含义。也有人写作“发奋图强”。奋,是奋飞、奋力、鼓劲的意思。旧词汇中,只有“奋发”,而没有“发奋”,这是个创新。

另外,上引《论语》孔子的话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后来也都流传为成语。“忘食”一词还同“废寝”连用而为“废寝忘食”。废,是废止;寝,是睡眠。形容专心努力,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也写作“废寝忘餐”。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