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文:“火洲”吐鲁番盆地

  • A+
所属分类:人与自然

新疆东部天山脚下的吐鲁番盆地,气候干燥少雨,夏季炎热如焚,每天午后气温都超过35℃,40℃以上的高温也屡见不鲜,7月平均气温达33℃,是我国最热的地方,自古有“火洲”之称。

1941年7月4日,这里曾测得47.6℃的高温,1975年7月13日又测得49.6℃的温度,创造了我国绝对气温的最高记录。如果将最高气温≥35℃的日子作为“炎热日”的指标,那么吐鲁番的炎热月平均每年有100天左右,也为全国之冠。至于地面温度,那就更高得惊人,夏季午后可达70℃以上,最高达82.3℃,把鸡蛋埋在沙中,不多会儿也能烤熟呢。古人描写吐鲁番的情景有“赤日烘云火一城”之句,是多么真实生动的描绘啊!古谓当地居民“日藏地窨夜出作”,现在仍难免如此,白天实在太热了。

这个“火洲”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吐鲁番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极端干旱地区,全年极少雨,火热的太阳几乎天天烤得这块土地发烫,况且大部分地面又为沙漠和戈壁,因此白天增温很快,这是第一;第二是周围有高山环绕,盆地内空气受热不易散发,加上从山地下沉的焚风的影响,使空气热上加热;第三是横亘于盆地中部岩石赤裸的火焰山对阳光反射强烈,起着“热源”的作用,它好像一盆火炭常年在此燃烧不熄。有了这些原因,吐鲁番盆地就天然地成了“火洲”。

吐鲁番的炎热气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这里日温≥10°期间的积温高达5400℃以上,为同纬度其他地区所不及,在有水灌溉的条件下,特别适于栽培喜干热的瓜果和绒棉,如驰名中外的无核葡萄、哈密瓜(鄯善产)都盛产于此。农作物一年两熟,是稳产高产区。这里因干旱少雨,农业完全依靠灌溉。当地人民在长期与干旱斗争中,修建了世界闻名的“坎儿井”灌溉工程。“坎儿井”实际上就是从山脚引水的地下暗渠,联结竖井,利用自然倾斜的地势,把水引出地面。这种工程避免了露地水面蒸发,节省了水分,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创举,有人把它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据统计,吐鲁番盆地现有坎儿井1100多条,盆地中70%的耕地得到坎儿井灌溉。吐鲁番盆地既有充足的热量,又有丰富的地下水,农业发展前途无限广阔。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