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打拼的:中国护士在美国

  • A+
所属分类:励志故事

四、良师益友(11)
4同胞知心有缘相会
说到朋友,我就不能不提到我的知心朋友凯诺。凯诺是中国台湾人。她的原名叫孙昃如。到了美国以后,美国人的舌头对“昃如”二字的发音,发生了困难。让“昃如”这个名字变得似是而非。无奈,为了有一个响亮而又属于自己的名字。“昃如”由此变成了“凯诺”。
凯诺的父母生育了八个子女,七个在中国台湾,只有凯诺一人在美国。凯诺和她的先生是上世纪70年代早期的移民,至今在美国生活已长达三十年之久了。
凯诺的美不仅体现在她的清秀、靓丽和典雅上,而更在于她的热情、机智和善解人意之中。她有着一个十分幸福美满的家庭。她的先生是孟菲斯大学的机械工程学的教授。他们有一对可爱的儿女,现在美国一流的大学里读书。
我和凯诺相识相交已有八年之久了。最早是因着我们的儿女都是孟菲斯青少年乐团的成员。所以,我们有着很多在一起共事的机会。比如做义工观看孩子的表演,到欧洲旅行等等。
我和凯诺之间,开始相识的时候并没有那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主要原因是我在择友上一向严谨。我不是那种见人自来熟、喜欢和一大群人谈天说地的人。我的择友标准首先要以彼此相互尊重、相互欣赏,慢慢地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人若仍能够相知相惜,情真意切,才能称之为朋友。所以,我这一生一世,难得有朋友成群的时候,但却有着屈指可数的、情同手足的、真正知心的、经年不衰的挚友。凯诺就是其中的一个。
要从性格上说,我和凯诺是属于完完全全的两种人,她热情如火,我平静似水;她无忧无虑,我多愁善感;她爱热闹,我喜清静;她活得轰轰烈烈,我则过得平平淡淡。然而,这种性格上的极大反差丝毫没有阻止我们之间友谊的发展,反倒成了一种彼此衬托、相得益彰的互补。
我们俩一起参加过无数次的社会公益活动、教会活动。凡是要和外界打交道时,都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我只像她的一个影子默默地陪伴着她。但如果只剩下我们两个人时,我的话就自然而然地多起来。我们有着许许多多的只属于我们俩的话题,从孩子、先生谈到美国、社会、教育、文化,以至于祖国的中国台湾和大陆。我们很少想到我是北京人她是中国台湾人。我们只知道我们同是龙的传人,我们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我们自有我们的情怀。
2003年,我女儿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毕业典礼上,凯诺带了她的全家来祝贺,并请她那具有高超摄影技术的儿子为我女儿录像,记下了那无比精彩和终生难忘的一幕。凯诺一贯以我女儿的成绩为骄傲,凡是有我女儿参加的钢琴表演,她都不愿错过。当然,在表演中,她的热情和我的无声,也常常会使许多美国人误认为她是我女儿的母亲,而我只是一无关紧要的朋友而已。
然而,让我难以忘怀和心存感激的是2003年4月,我因阑尾炎急诊入院手术。
这一次病开始并不十分严重。由于医生误诊,我数日高烧不退,阑尾坏死,不得不急诊手术。当时先生和女儿都不在身边,我自己并不想惊动任何人,只想一个人开车去医院手术。
说来也是缘分。在我正准备去医院时,凯诺来看我。那几天,因为我不舒服,凯诺一有空就过来看看。我告诉她医生要我去手术。她当即说要陪我去,我知道她也是一个有家有孩子的忙人,就说不必了,又不是什么大手术。凯诺说不行,问题不在手术的大小,而在于没有人陪伴十分凄凉。
凡是在美国的人都知道,去看医生是件最磨人的事,更何况我是去手术呢!先是数不尽的有关医疗保险的表格要填写,接下来是成堆的检查要做,再加上我是急诊手术,是排在当日手术日程表之外的病人,所以一等再等。从早上9点入院一直等到下午4点才开始准备手术。在这全过程中,凯诺一直寸步不离地陪着我。我疼得呕吐不止,凯诺为了转移我的注意力,轻声细语地给我讲她的家乡和童年的故事。
四、良师益友(12)
等我进了手术室之后,凯诺马上去学校接我女儿,并照料女儿吃晚饭,然后再赶回医院陪我。我术后第一次吃饭,是凯诺送来的她亲手做的稀饭和清炒笋丝,那是我高烧呕吐一周以后吃下的最香的一顿饭。
我只在医院里停留了两天一夜便回家了。回了家并不等于病痛就无影无踪了。由于术后伤口疼痛、乏力以及既不能照顾女儿又不能打理自己的那种挫折感,我的情绪坏到了极点。
在这段煎熬的日子里,凯诺一直是我身边的忠实的伴侣。那时,她就像上班一样,每天一早就到我家来,直到女儿下午放学后家里有了人,她才离开。她料理我的家就像她自己的家一样,打扫、做饭、洗衣、遛狗,样样都做。她也为我读书念报,帮我端水服药。天天如此,直到我身体完全康复。
凯诺是个十分虔诚的基督徒。研读圣经是她每天的必修课,二十多年如一日。她可以大段大段地、一字不漏地背诵圣经的章章节节,也喜欢把她读经祷告的体会讲给别人听。她是我们常去的那所教会里的活跃分子。为主效劳,她总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她绝不是那种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人。恰恰相反,她总是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而从不敷衍了事。她深深地懂得千千万万的小事的累积便可成就大事。在那所教会里,经她帮助过的人又何止一二。
凯诺自我生活的情趣,一是爱猫,二是爱菊花。
她有一只煞是惹人喜爱的灰、黑、白三色毛相间的小猫。小猫总爱竖着尾巴,在家悠闲自在、韵味十足地遛来遛去。它的性情温顺,目光柔和,吃食时总是不紧不慢。它独立得很,不喜欢任何人碰它。它认定凯诺是它的妈妈,吃喝拉撒睡,一切都要找凯诺。
在美国这个繁花似锦的世界里,凯诺只对菊花情有独钟。每到菊花盛开的季节,她总喜欢把一盆盆菊花摆在门前,迎接着来访的客人和朋友。那些花在太阳的映照下,闪着一片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一直泻到地上,给人以美妙神奇的遐想。
我于2003年8月离开了田纳西州,迁居费城,从那时起和凯诺见面的机会大为减少,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电话和书信分享着我们彼此生活中的人情趣事,我们仍旧关心着对方的平安和健康。
只要是朋友,哪怕是远隔千山万水,哪怕是散在天涯海角,也总是身远心近、心心相印、息息相关。
5教练敬业难能可贵
在美国,无论别人是如何拿到驾驶执照的,我的驾照却是在美国驾校经过正式培训之后,考到手的。
这本来是不值得骄傲的事。我之所以上驾校学开车,不为别的,只为我胆小。
我的胆小,是出奇的。幼年时节,与朋友结伴出游,凡是登梯爬高的事皆没有我的份,有的只是当观众。随着岁月的飞逝,年龄渐长,胆子却不长。到了十五六岁时,仍旧是“旱鸭子”一只。倒不是没有学游泳的条件,每次学游泳,人浮上水面,手却要死死地抓住池边的栏杆,好像一松手,人就会掉到水底消逝了似的。至于驾着车子,走街穿巷,是我做梦也不敢想的事。
一生中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是经常有的。
到了美国之后很快发现,在美国不会开车恰似人没长腿。于是我也就慢慢地动了要试试方向盘的心思。
无奈那时初到美国,经济拮据,想上驾校学车,完全痴心妄想,只好拜先生为师。朋友警告说:“先生教太太开车,会导致离婚的”。
我别无选择!把心一横,跟着先生上路了。果然,“内战”不断,练车场成了“战场”,可是我仍旧坚持。
直到那一天,我终于放弃了!
那是个明快秋天的下午,一望无际的青草地与晴朗开阔的天空,相映成辉。人的心情也随之欢快起来。先生提议出去练练车,我很高兴地同意了。坐在方向盘后面,我觉得我那天的状态不错,就像那天的天气一样。
四、良师益友(13)
我当时的水平,还停留在慢悠悠地开直线上。谁知,那天先生心血来潮,说是要教我怎样将车子停在车位上。这本来并不是件难事。但事情凑巧的是,练习停车的车位是在一个小山坡上,山坡的斜度,增加了我的紧张感。就在我提心吊胆地按照先生的指令轻踩油门,转方向盘,缓缓进入车位。踩闸车时,我却神不知鬼不觉地错踩到了油门上。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给足了油的车子,顺着小山坡像是坐滑梯似地一路下滑,等我反应过来,马上踩闸刹车。车子停住了,先生没法不生气,换了我,也会气得七窍生烟。当时,我什么感觉都没有,脑子里一片空白,爬出车子像是走出地狱。从此,不要说开车,就连把钥匙插进钥匙孔的胆子都没了。自然,学开车的计划也就不了了之,没了下文。这一放,居然七年之久。
再次坐在方向盘后的那一年,我正好四十岁。
从主观上讲,我还是胆小如鼠。不过客观的条件却变了。先生那时开始为一家美国公司工作,生意上的事使他不得不经常回中国出差,而女儿那时正好刚刚升入中学,每天都有很多的课外活动,没人接送,根本不行!于是,我上了驾校。
我是在上课的第一天才正式地和我的教练见面的。我们约好在我家门口的一棵苍天大树下见面。
那一天,当我准时打开前门,一眼望去,看到树阴下,站着一个老先生。他的背影挺拔,一头的银发,正背着手,仰望着那五月万里无云的蓝天。太阳的光辉透过那层层密叶,点点滴滴滴洒在老人那健康的体魄上。他上身穿着一件米色的短衫,下面是一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上衣整齐而又宽松地别在裤子里,一身衣服虽不新,但却整齐清新得无以复加。脚的尺码好像出奇的大,穿着一双名牌的崭新的旅游鞋。
我站在他身后,和他打招呼。他回过头来,和我握手,眼里全是慈祥。他作了一些自我介绍,我不说话只是听,一脸的紧张和严肃。以至于他说完一番话之后,马上接着问了一句:你怕车?这回轮到我说话了!是的,我怕车。我讨厌开车,但又不得不学开车。他拍拍我的肩,说他专会教胆小的人开车。
于是,我将信将疑地跟着这位名叫彼德的老教练上了他的教练车。
那是一辆半新不旧的蓝色四门小型轿车。车里车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车门两侧有着“驾驶学校”的字样,后车窗上有着另外几个醒目的大字“学生实习车”。寥寥几个字,在那川流不息的公路上,起到了确保师生安全的重大作用。
教练车的另一个特点是,车子备有双闸,一个在学生脚下,另一个则在教练脚下。原来,教新手开车,乃人命关天的大事,安全与否全拴在教练的这只脚上。难怪彼德教练的脚部那样发达,而且总要旧鞋换新鞋呢!
第一天上课,彼德教练用了近一个小时,介绍了他的驾校、交通规则、机车的简单功能以及正确的驾驶姿势。当然,他讲得更多的还是开车人的心理建设。他说:实际上,开车和行走没多少区别。人行走的时候,是靠脑、眼、腿、脚的协调,而开车就像人在“走车”,最多是加上一个手的动作,就全齐了。人开车时,要放松心情,以稳为主,严格地遵守驾驶规则。
我和彼德教练是从小路上练起的。他有着一套教人开车的技巧,没过多久,我就掌握了开车的各项操作手法。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强调这样三件事:一是人在开车时,是处在一个流动的画面里,所以,要经常不断地瞄一下后车镜和旁视镜,以随时达到知己知彼的状态。二是必须使自己的车子与前面车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万一。三是充分且严格地利用指示灯,让其他车子知道我的行动意图。他和我开玩笑说,你若是走在路上,可以说一声“对不起,我要过去”,别人就给你让让路,可你坐在车里,再怎么喊,别人也听不见。所以“指示灯”便成了大家沟通必不可少的语言。我牢牢记住他的话。
四、良师益友(14)
彼德教练每周开着车,到我家来接我,然后换上我在马路上驾车两小时。开始我们都是沉默不语,只是聚精会神地开车。后来,随着我渐渐地熟练,并可将开车转换成下意识动作之后,我和彼德教练也就可以边开车边聊天了。由此,我也就了解了更多彼德教练的故事。
彼德教练的这家私人驾校成立于1970年。开始作为全家共同参与和经营的一种行业,主办人除了彼德先生以外,还有他的太太和两个儿子。驾校的教学分为课堂理论和路面驾驶两个部分。然后,要通过全国的统一考核,方可得到驾照。其学生的来源,一是16岁的高中生,二是像我这样的成年人。
由于长年以来,他们一直本着认真教学、安全第一的方针办学,所以,很快就成为附近几家驾校中首屈一指、人口皆碑的驾校,从而学生来源不断,生意也就做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
几年前,发生了两件不幸的事,一是彼德夫妇在携手共同走过了30年婚姻之路以后,决定和平分手。二是就在他们彼此分手后不久,他们的小儿子和一帮朋友外出野营。这是美国年轻人喜欢做的一件事,一群人开着车,夜晚就在指定的地点,支起帐篷露宿。可不幸的是,野营结束后,他们的小儿子即感到周身不适、低烧、头疼,开始就医,只当成一般性感冒。几天内,病情急转直下,再送医。才发现是在野营时,某种虫类侵入体内,这种小虫可在人体内快速繁殖,专门侵蚀人体的神经系统,目前尚无药物可以抑制该病。入院的第三天,他们的小儿子便不幸离开了人世。
所以,现在这所驾校就剩下彼德先生和他的大儿子两人来经营了。我听了以后表示了极大的歉意,并下意识地侧头看了看坐在我身边的彼德教练。他脸上有着一种似笑非笑的无奈,让人看了心疼。我在想,彼德教练在先后经历了这样两大不幸变故之后,仍能够从容镇定、自强不息的面对每一天的生活,真是很不容易。
彼德先生每天的工作看似容易,其实并非如此。他坐在车里,每时每刻都担负着学生人身安全的重大责任。每个新手在刚学车时,由于对车子和路面等状况还没有一种很好的感性认识,刹车往往刹得过猛,启动又过快。因此,让坐在车里的彼德先生终日就像坐在摇篮一样,东摇西晃的,不得安宁。可他却一贯乐观,毫无怨言。他开驾校是在赚钱,赚钱的同时,他也做了有益于人间的事。世上的哪一个正经的行当不是如此呢?!
终于,彼德教练觉得我的驾车技术已到了纯熟的地步,可以准备笔试和路考了。在考试的前几天,他带我去看了看路考的场地,让我有个心理上的准备。
那是一个秋末初冬的早晨,彼德教练来接我去参加考试。我坐在车上,心情一点也不紧张,反而既轻松又愉快。我透过车窗,极目远望,可以看到远山和晨辉的美丽动人。
很快我们就到达了考试地点。按照规定,我先参加了笔试,笔试通过了,再参加路考。路考时,一位和气的美国女警察坐在我的车上。她先核对了一下我的姓名和出生年月日什么的,然后就叫我上路了。那是一条真正的马路。路上的车不多,但却包括了各种常用的指示路标。我遵照考官的旨意,稳稳当当地按照必行路线开了一圈。当车子回到原位时,考官冲我笑笑,说:“祝贺你考过了!”考过了??从此我可以自己驾车了?!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件易如反掌的小事。但对我这个自幼胆小自卑的人来,却是个天大的奇迹。
我手捧着我的驾车执照,高兴得翻来覆去地看个没完。那种兴奋和自豪绝不亚于从宇宙归来的宇航员们。彼德教练也笑了,他说:“你看,我开始说什么来着?我说过你能行!”于是,我从考试地点开着彼德的车回家。一路上,我们伴着音乐,慢慢地开着车子,好像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就是开车了。
当车子停在我家门口时,我们握手告别。我又像第一次见到彼德先生时那样,站在那棵大树下,久久地目送着他的离去。他将车子开出十几步远,突然停下来,摇下车窗,大声地对我说:“开车小心!”我挥挥手,表示我会的!和我的教练告别,我的内心不知为何有着一丝淡淡的凄凉。
四、良师益友(15)
或许是因为我们有过一段很愉快的彼此相处的日子?或许是他那样地尊重我、给我以信心?或许是他十分认真的态度感染了我?我不知道!但我却十分清楚地知道,彼德是一个难得的好教练。我从他那里不仅是学会了开车,也学到了人生的一种道理。那是一种不求虚荣只求平实的精神。彼德先生今生今世固然是没有做什么创造历史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却教会了成千上万的人如何开车这件实用的日常生活的本领。
事实上,追求平实,是最难能可贵的。功名再高,也如庄生梦蝶;佳人再艳,终有美人迟暮;金钱再多,乃为身外之物。而只有平实,才是一份真真正正的拥有。无论何时何地,带着一份淡泊之心、量力而行,坦然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日日都如淡月清风,来去不绝,不是很自在吗?
离开了彼德先生,当我真正自己独立开车行驶在车流之中时,发现开车并不像我原本想象得那么难,它是一件很容易掌握的熟能生巧的技术。其实,世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在人们的意念之中变得艰难起来了,真正自己动手去试试,实际上是再简单不过的。
学会了开车,给我和家里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无论去哪里,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进了车,目的地就到了。这让我深深地尝到了“独往独来”、“万事不求人”的甜头。
6经理平凡无名英雄
茉莉是我们两年前搬到费城,寻找出租公寓时遇到的第一个经理。
先生比较喜欢茉莉说话时那种直来直去的、痛痛快快的性格,便很快地看了房子,签了合同。可我却一直不大喜欢这位经理。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觉得她看上去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茉莉的人并不像她的名字那么美,她是那种典型的人高马大的美国中年妇女,带着一付老式的眼镜。棕色的眼睛大大的,但却缺乏神采。头发修的既短且薄,刚好盖住头皮。她的脑袋看上去要比一般人的大,但脖子却又比一般人的短,给人的感觉是把脑袋直接放在了肩上,两只胖胖的胳膊像是被吊在身体的两侧。
茉莉喜欢红色。多数的时间是一身大红。有时是上红下黑,偶尔,也穿一些亮紫和嫩黄的上衣。她有着全楼每个公寓的钥匙,串在一起,总有百十来把。用一根长长的黄色的带子吊起来,挂在肩上,像个书包似的,一走起路来,叮当叮当响个不停。总是人未到,声先到。
茉莉说话高声大气,好像从不知温柔为何物?笑的声音也是震天动地,从老远便可以听到。对于大楼里的住户,茉莉也并不十分热情。见了面,高兴时便面无表情地说声“你好”,不高兴时则视而不见。
但是在这里住久了,发现茉莉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经理。难怪她在此当经理,一做就是十五年呢!
茉莉经理手下管理着五六个人,包括秘书、维修工和清洁工。茉莉把他们个个都调教得很出色,工作上忙而不乱,有条有理。平日,走在楼道里,从未看到工作人员扎堆聊天的,全是各司其职。
茉莉对于大楼里的成百家住户,都了如指掌。每家公寓里都会常常遇到一些小麻烦,比如:水管漏水、下水道不通等等。只要给茉莉打个电话,不到两分钟,她准会将修理工送上门。我在美国住过不少公寓,很多公寓对住户的困难,一拖再拖,往往是一个电话打过去,两三天才能见到修理工的影子。
费城是个十分古老的、有着悠久历史的美国东部城市,所以市内处处可见老旧但却别具一格的建筑。我当时所住的那所公寓大楼,少说也有三四十年了。因此,楼里的电梯、地毯、墙壁、灯光都慢慢地失去了它原有的光泽。茉莉和她手下的人总是尽其所能,把大楼的里里外外收拾得光鲜靓丽。让大楼看上去虽老旧但却整洁,虽不起眼但却十分舒适,使住在这里的住户,人人都有一份家的亲切感。
我和茉莉平日不过只是点头之交。2004年初夏,先生因公出差北京,不幸病倒在那里。而我当时又因故不能及时回去,内心不断地焦虑和煎熬着。实在受不了时,我便想找人说说。说也奇怪,我那时想到的第一个人竟是茉莉。
四、良师益友(16)
我走进设在一楼的茉莉的办公室。她一看见我的眼睛哭得又红又肿,便问我出了什么事?她这一问,我的眼泪又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洒下来,我说我先生在北京生病了。她马上问她可以帮我做什么。我说没什么,只是心里难受,想找人说说。茉莉静静地听我讲话,同时也说了许多安慰的话并拥抱我,告诉我她会为我先生祷告。在那一段时间里,她三天两头打电话给我,问问我先生的情况,直到北京那面一切情况好转起来为止。
茉莉看似粗犷,不拘小节,但实际上她是个很细心的女人。有一次,我去她办公室交房费。她看到我,顺口对身边的秘书说:“萍是个很爱读书的人。”这让我有些吃惊,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交流。“你怎么知道?”我问。她说:“我上次去你家,看到你的书架上摆满了中英文书。”我的公寓虽不大,但是摆设却不少。茉莉去我家不过几分钟的功夫,她没看到别的,却看到了书架上那书籍林林总总的,可见茉莉关心的不是住户的贫富,而是他们的精神爱好。
女儿进了大学之后,先生又经常不在美国,茉莉便觉得我太寂寞了。她建议我养只小猫。那幢大楼里,凡是养小动物的家,都要按规定每月多交20美元。茉莉坚持说我的情况特殊,并主动和房主交涉后,通知我可以免费养猫。我自然是喜出望外,买了一只灰、黑、白三色,纹理十分清晰又漂亮的小猫。猫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自从它来到了我的身旁,自然带给我许多出乎意料的喜悦。我在享受和小猫相依为命的日日月月里,当然也从没有忘记过茉莉的一片心意。
渐渐地,我和茉莉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朋友。茉莉生活中最让她欣慰的是她的女儿。她女儿和我一样,也是学牙医助理专业的。她的女儿既懂事又孝顺。茉莉过五十岁生日的那天,满面春风地站在走廊里,无论见了谁,都会送上一支棒棒糖。糖是茉莉的女儿为母亲生日亲手做的。做工细致而又讲究,糖本身是乳白色的扁圆形奶油糖,糖上面,用淡粉色的奶油写着“祝母亲生日快乐”。每块糖都用一张透明的玻璃纸包着,收口处用一条淡粉色的丝带系上一个可爱的蝴蝶结。所有拿到糖的人,都赞不绝口,说茉莉是个有福气的母亲。于是,茉莉又扯着嗓门,叫道:“是的,是的。我很幸福!”
因着茉莉自己有一个好女儿的缘故,对楼里有女儿的家庭就格外关注。她对我的独生女儿安妮其实并不熟悉,只是见过一面而已。但她逢人便夸“萍的女儿安妮是个聪明好学的女孩儿,拿了高额奖学金,在名校里读书。而且还会弹一手好钢琴”。
然而,我在这所大楼里出名的缘故,既不是因为我有一个聪明的女儿,又不是因为我是这里的唯一的东方女人,而是因为我会做色香味俱全的春卷。
很多美国人对遥远辽阔的中国的了解,也真是少得可怜。只要问起中国,答案就是“长城”和“春卷”。而“长城”是意念中的东西,“春卷”则是能吃得到、品得着的东西。我也是来到美国之后,为了许多美国朋友的爱好而学会做春卷的。经常地为女儿的朋友们、先生公司里的美国同事们做,当然我也可以给茉莉和楼里的工作人员做一些。
茉莉平日无论多忙,只要一见我的春卷,两眼立刻光芒四射。跟着便提高了嗓门问我:“萍,你有没有甜酸酱?”好像我理所当然地应该为她准备好甜酸酱似的!我说没有。于是她便站起来,里出外进地找她的甜酸酱。美国人的习惯,吃什么东西都要蘸着甜酸酱。茉莉每吃完一次,都会赞不绝口很多天,或是送上一张感谢卡。
公寓经理,在美国是一个阶层。上有房主,下有住户。她像一个大家长,终年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工作内容,除了琐碎还是琐碎,而茉莉却能十几年如一日地愉快从容地做下去,把日日月月的小事,都处理得有条不紊,顺利地运转下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世间的故事不正是由这样千千万万个平凡人的点点滴滴的辛勤而写成的吗?。
中国护士在美国 第三部分
五、赤子之心(1)
1入籍美国静心反思
加入美国国籍,除了要符合美国国家对移民的各项入籍条件外,简单地说,就剩下三步了,即笔试、面试和宣誓了。
笔试前,我们每个人得到一本国家指定的、申请移民所必读的课本。课本通过简洁而流畅的语言,横跨美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纵古论今,让每一个移民都能系统地了解美国的历史、宪法和文化。
笔试的日期是由美国移民局以书面通知的具体日期为准,如果通过了,就可以如约进行面试了。面试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一下该移民的口语能力、入籍目的以及重新陈述一下如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优秀的美国公民。
面试之后不久,申请入籍的人将会收到一纸通知,即有关宣誓的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等等。到了真正宣誓的那一天,所有的人都穿着节日的盛装,聚集在宣誓大厅,经过一系列规定的仪式之后,由每个人先后上台领到美国公民证书之后,便在美国星条旗下宣誓,从而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美国公民。
在我个人的入籍程序里,不知为何少了笔试这一环,书面上直接通知我到当地移民局面试。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晨。无论在哪里,秋天永远是个可爱的季节,晴空万里,太阳没遮拦地照在身上,暖得像阳春三月。天上有云,云是透明的。这是让人心旷神怡的、理性清明的时节。我的心就像这季节一样,坦坦荡荡的。
我那天身着裙装,下面是一条黑底伴着乳白色花朵和淡绿色竹叶的长裙,上面配了件淡绿色的两件套的柔丝毛衣,再化些淡妆。看上去清新中带着些许文雅,沉着中透着几分聪颖,庄重中含着来自内心的快乐。
我按着指定的时间,准时来到移民局大厅等候。美国各地的移民局总是人满为患,工作人员的态度,大多都不是那么客气。好不容易轮到我时,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高大壮实的、有着淡金色头发的女办事员。她面无表情地站在她那宽大的办公桌后面,请我像她那样,举起右手首先宣誓,以我个人的名义担保,我下面所说的一切都属实情,绝无虚假之处。然后我们面对面地坐下,她首先核实了一下我个人的情况,诸如姓名、年龄以及是否有过犯罪记录等等。然后,她开始提问我有关美国的历史及法律知识。等我一一作答完之后,她让我在纸上随便写一句英文。最后,她站起来,握了握我的手,说了一些祝贺的话。全部面试就结束了,前后不过30分钟左右。
下一步,也就是入籍的终极了,即宣誓仪式。我们那一批移民,是在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市的市政府大厅内完成入籍宣誓仪式的。
那日,市政府大厅里灯火辉煌,大大小小的星条旗伴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迎接着来自各国身着盛装的人们。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旗的海洋,从这里,我们将跨入美利坚共和国的大门,成为她忠实爱国的子民。
靠近主席台的前方座位上,坐满了按照姓名排列开的一批新移民,后面则坐着他们的亲朋好友。
记忆中的程序是这样开始的,首先是一位先生代表美国政府向我们所有的新移民表示祝贺和欢迎。他说:今天早晨,当你们每个人走进大厅时,你们是代表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但会后,当你们再走出大厅时,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美国人民欢迎你们,上帝保佑美国的每一个公民。他的演讲虽不激昂,但却十分质朴。他的话将我们这些不同肤色的移民的心紧紧地与美国人民连在了一起,成为花旗国的一种新生血液和力量。
在他讲完话的一瞬间,美国国歌响了起来,久久地回荡在大厅的上空,所有的来宾全部起立,将右手放在心的部位,随着音乐高歌。歌声和着心声汇成了一首诚挚的爱国之曲,深深地激起每一个人心底的层层浪花。
高歌之后,所有的人落座。然后,由每一个新移民到台上去领美国公民的证书。这时,我才惊奇地发现,那天到场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移民,这些孩子们大多数是由美国夫妇从世界各地领养来的。
五、赤子之心(2)
然而,在这小小移民的队伍中有百分之九十的是我们中国内地二至五岁的小女孩儿。小女孩儿们个个都是那样纯真秀丽、活泼可爱的娃娃。他们肤色健康,白里透红,她们的头发在灯光中像黑缎子那样闪着亮光。每一个女孩儿从上到下都是用星条旗来装点得漂漂亮亮的,身上穿的是用美国花旗做成的各式裙装,头上戴着用美国国旗做成的发卡和蝴蝶结,胖胖的小手里举着的还是一面面小形的美国国旗。
他们在美国父母的陪同下,或牵着或抱着,来到主席台上领取他们的美国公民的证书。其中的一个两岁左右的中国小女孩儿,将头靠在她美国父亲的肩上,吮着自己的大拇指。她天真无邪、安全自在、童趣盎然的神态,深深地牵动了我的心。内心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忍。大都是我们中国的娃娃,怎么好好地就被别人领走了呢?是的,我不否认,在美国,在他们的养父养母身边,她们过的丰衣足食。她们会在这片土地上受到超过她们祖先许多倍的良好教育。但是,她们的心呢?她们都是些不是由自己而是由她们的父母为她们选定了命运的人,长大后会怎样呢?她们会不会有一天突然生出一种被生身父母遗弃的悲哀?她们会不会由此而怀疑到人间爱的真实和可靠?她们会不会不远万里地到中国去认祖归根?没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但,无论怎样,再过二十年,美国的这片国土上,将拥有一批美丽的东方妙龄少女在成长,她们便是今天这些中国娃娃的化身。我为她们寄上我内心的深深的祝福。
入籍这件事,从表面上看,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任何的不同。无论走到哪,我仍旧是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而我的内心却由此想到了很多。
我首先做的一件事,便是认认真真地再读美国历史。从《独立宣言》读起,直到南北战争引发的黑奴解放运动,再到联邦制的形成,以及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动向,它所历经的各类世界战争。在广泛的阅读中,我更加懂得了美国。
美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完完全全的移民国家,它的诞生和发展都是和移民的到来同步进行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给这片新的土地上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美国精神”提倡的是民主、自由和平等。这种精神为所有的移民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的空间,让各种思想和现象都有一席之地,形成一个兼容并包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同时又在法律的制约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推动了美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当然,美国社会的文明发展,并非实现了真正的人人平等,它们存在贫富差距,也存在失业问题,还有不可避免的暴力事件,等等,这说明美国也是一个需要在发展中完善的社会。
当今的美国,虽然仍旧属于这个星球的民族中十分年轻的一员,但不能否定它是伟大和先进的民族之一。她的人民仍旧那样信心百倍,坚韧不屈,勇往直前。他们喜爱新事物,不断探讨,开诚布公,相互学习。他们尊重艰苦创业、发家致富的精神,但同时他们又怀有济贫拔苦的博大胸怀。这一点可以从他们亿万人的义工大军中得到证实。
美国人做义工是空前的壮举。自十六岁的少男少女做起,直到六七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其内容、形式和时间,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所以,作为美国国家的新公民,我很愿意从义工做起,用自己的时间和心血为这个国家做些应有的贡献。我常想,在这片新的国土上,如果我不能成为山巅挺拔的松柏,就去做山谷中的一丛灌木;如果我不能成为一丛灌木,就心甘情愿地去做一棵小草,给人生之路带来一点点的生机和淡雅。
2甘当义工奉献社会
我选择的第一项义工地点是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青少年乐队。因为女儿安妮是这个团的法国圆号的首席演奏者,我由此得到了了解这个乐团的机会。
五、赤子之心(3)
孟菲斯市青少年乐团不仅在当地,甚至在全美都是相当著名的团体。它虽是青少年的业余组织,但却有力地推动了该市青少年的音乐水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少年音乐演奏家。
它每年举行一次全市青少年的管弦乐选拔考试。考试的内容有自选的演奏曲、指定的演奏曲和现场识谱的演奏。考试的形式相当严格和正规。每个参考的学生首先要通过仔细的核对,经确认之后,考生被分别领到不同乐器的考场中。每三位考官对一个学生,学生和考官之间有一层黑布帘子,师生彼此不得见面。这样的方法,完全排除了主观印象的好坏,而只是凭考生演奏音乐的技巧来累计分数,然后再平均算出三名考官分别打给每个考生的成绩,从而得出每个考生的考试成绩,录取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成绩的高低。
如此这般地一挑三选,最终选出五十多名成绩最优秀的考生,组成当年的青少年乐队。被选上的考生并不是“铁饭碗”,他们每年仍要参加考核,从而起到一个吐故纳新的作用,以保证该乐团音乐演奏的高水平。所以,考入该团的学生仍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必须继续请私人教授辅导,加紧练习,才可能在来年保住自己在乐团的一席之地。
这个团体的排练全部放在每周日的下午。然后,便是大大小小、接连不断的音乐会,每隔一年出访一次欧洲。
由于这个团体是民间组织,一切经费的来源只能靠由民众自愿捐献,再加上学生家长每年交的学费。由于经费有限,为这个团体工作的人员必须少而精。信不信由你,负责这个乐团的正式工作人员只有两人:一个是乐团指挥丹尼尔先生,另一个是经理凯瑟琳小姐。
实际上,总指挥只管乐曲选择和音乐指导。剩下的所有的杂事,诸如每周印发乐谱、举行演出、组织考试、筹集经费、出国旅游等等,都全部落在凯瑟琳小姐的身上。
这是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做义工的根本原因。我利用每周一天的时间到凯瑟琳小姐的办公室,帮她处理各项杂事。复印、收发信件是我每周必做的事。
当每年一度的考试来临时,我也是忙前忙后的组织者。我主要是负责接待考生,核对他们的姓名、编号和乐器种类,再将他们送到指定的考场去。我总是把我的工作看得极为重要。因为很多第一次来参考的学生,不仅他们自己紧张,就连他们的家长也跟着紧张,毕竟这是一种实力的竞争。每每看到一个一脸茫然、手提乐器、后面又跟了个庄严的家长的学生时,我就知道十有八九是新生。我总是想办法从我这第一关起,就让他们放松下来。不要说紧张的情绪会影响他们临场的发挥,就是对他们个人的身心也是一种损伤。我总是一边笑着欢迎他们每一个人,一边亲切地询问他们的姓名什么的。我和他们开玩笑、夸他们的时装和发式,告诉他们不必紧张,祝他们走好运。
另外,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由我和很多家长一起主办的为乐团出访巴黎所做的大型集资拍卖会。
拍卖会的由来是这样的,先由我们在社会上做各种义务宣传,于是,许多热心的社会人士便纷纷捐赠。捐来的都是一些精品,比如私人钟表店捐献的座钟、私人牙医捐赠的电动牙刷以及私人捐赠的各式栩然生姿的彩盘、浓墨重彩的油画、花花绿绿的彩卷、真真假假的珠宝首饰,应有尽有,我们把这些东西都聚集在一起,举行了一次性的拍卖。
拍卖会的那天,我们将一间大厅用彩色气球和鲜花装饰得红红火火,光彩照人。然后,将所有的桌子拼在一起,盖上绣花桌布,组成一个个图案引人的摊位,上面摆满了各种物品,我们这些义工各负责一个摊位,我主管牙具摊位。
在我的摊位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洗牙用具、牙线、新品牌的牙膏,以及造型小巧的电动牙刷。每一件物品上都表明了该物的实际价值。我们欢迎所有的人来参加我们的拍卖会。我们的顾客里,除了这些小演员的家长以外,还有许多亲朋好友,也不乏社会上热爱音乐的人士和热心支持青少年乐团的人们。每个顾客自由选择,他们在看重的物品下,压上一张字条,上面写了个人的姓名和各自所期望付的价钱。第二位、第三位顾客都如此这样地做下去。每一件物品的价码都是在不断上升的,直到三个小时的拍卖会结束时,我们会公布各种物品的购得者的名单。每一件物品往往都会叫到最高价。这样一晚上下来,虽然很辛苦,但我们却能为青少年乐团出国演出筹集不少的资金。
五、赤子之心(4)
另一次印象颇深的事,是我们办的一次大型餐饮会。这一次义工队伍的成员都是由我们家长组成的。我们首先在地方上推销我们的餐饮券,每张十美金。同样有许多热心的社会人士购买。
为了保证餐饮会的质量,我们发动了全体家长来办这次餐饮会。由于美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几乎家家都有着保持民族特色的拿手菜。大家齐心合力,各显风姿。在我们这个餐饮会上,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真是一个“食品联合国”。那天,我做了160个春卷,居然被一抢而空。这样,我们再一次通过辛勤的劳动,又为乐团筹措了一笔资金。
就这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终于为青少年乐团集资上万美元,成全了孩子们去巴黎旅游演出的愿望。
除此之外,我在美国还干过别的义工。诸如到黑人的小学校,带孩子们做游戏、讲故事;到医院去照顾和慰问患者;参加美国红十字会的活动;帮助教会会务工作;把衣服、食品、玩具和日用品捐献给贫民等等。
在做义工的日子里,我更深一层地了解和认识了美国。美国像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国家一样,它是由成千上万的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组成的优秀民族,他们热心、友好、自信、认真、努力、诚恳、自觉自愿地为自己的祖国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很高兴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3故乡授课义不容辞
人是不应忘本的。我全心全意地爱着我的新国家,可是令我魂梦萦绕的仍旧是我的祖国。
2005年春节时分,我意外地得到一个回京小住两个月的机会。这让我十分兴奋。
回家的味道,总是那么甜美。亲人,无论之间相隔了多久,仍旧是亲人。岁岁年年、年年岁岁,无论秋冬还是春夏,家的门永远执着地为我敞开着。回到父母身边,我仍旧是那个乖乖的大女儿。我可以伴着母亲去超市,买回我爱吃的大包小包的点心和水果;我可以随着父亲去书店,精挑细选地抱回一大摞趣味横生的书籍;我更可以牵着妹妹的手,带她去吃她喜欢的各式小吃。那是怎样的一种温馨和享受,那是一种内在的爱的驱动力。
我爱我的亲人,我爱我的故乡。在我内心深处涌动着的那种乡音和激情,总是热切地呼唤着我,做点什么,来报答生我、养我的这方热土。我的这点心愿,居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实现了。
由外甥女牵线,我在住家附近的小区里,找到一份义务教英语的工作。把美国的“义工精神”搬回中国去!我在我的故乡里欣然地做起了英语口语义务教师。
当我拿到一本绿色书皮的教科书和磁带时,我清楚地看到了书的封面上,工工整整的几行字:学英语,迎奥运,从我做起。
众所周知,我的故乡北京将于2008年迎来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将成为举世关注的、意义深远的活动。北京将伴着奥运会的光环再一次走向全世界,走入人们的心中。它将用它的繁华与平和、传统与现代交织成一幅美丽壮观的蓝图,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人们神往的地方。而更让我心动的是,北京人为了迎接奥运的到来,已形成一个全民学英语的新面貌。
第一天上课,我上身穿了一件黑红相间的高领毛衣,下身配了一条黑色的裤子,手握课本,庄重地走进课堂。当我的目光和我的学生们相遇时,我着实吃了一惊。
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在一间不大的教室里,挤挤挨挨地坐满了灰白头发的、男男女女的“老学生”。我仔细地打量着我的每一学生。时间好像一把锋利的小刀,无情地、认真地、毫无商量地在他们脸上刻下许许多多整齐而深刻的纹路,每一条纹路里都清楚地写着:“青春不再来”。然而,这并不能阻挡他们从内心散发出来的青春活力。这样一些年过古稀的人们,仍旧那样渴望着学会一种新的语言,只为在奥运会时作出一点自己可能的贡献。我的心在深深地被他们感动的同时,也有一种自豪,我为我故乡的人们而感到无限的骄傲。
五、赤子之心(5)
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决定从切合实际的日常生活英语口语教起。
刚一开始,我希望能够采取全英文式的教学方法,即在课堂里只用英文,不用任何中文。我以为这是英语口语进步的最佳途径,但是我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办法不行。当我试着以最慢的语速用英文来介绍我自己时,我从学生们脸上那不知所措的表情中,读懂了他们并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不得不加进了中文,作为我们师生之间沟通的工具。
我的全部课程分为五讲:一、礼貌问好。二、自我介绍。三、聊天小叙。四、答问路人。五、日月表达。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的美国的六W法,即:Who(谁)、Why(为什么)、What(什么)、Where(哪里)、When(何时)、How(怎样)。由于每一个单词中都含有一个“W”,故叫做六W法。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思维相当条理的情况下,逐渐掌握和扩大各方面的知识。
我教英文的宗旨是设法让学生们在玩和笑中学到英语,因而在这五讲有限的时间里,力求我的课堂的趣味化,让每个人有开口说英文的机会。我在课堂里还介绍了一些美国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我以游戏问答方式,和我的学生们试着用英文聊家常,也说天气、小鸟和花朵。
我的板书很多,因为我随便说的每一句话,我的学生们都想记下来。对我来说,他们无疑是天下最可爱、最刻苦、最认真的学生了。
五堂课结束之日,也是我要整理行装准备返美之时。我的学生们为我开了欢送会,同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他们送给我一盆名为“仙客来”的鲜花,浓烈的粉色花朵在深绿叶的衬托下,更显得美丽耀眼。然而,我更喜欢这个花名,我是远方的客人,回到故乡,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尊重和爱戴。除此之外,他们还送给我一个古香古色的手提包,我背着它,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是在打开皮包的那一瞬间,我都会默默地想起我那远在故乡的人们。他们的爱,千丝万缕,千姿百态,汇成一首美妙的歌曲,它将成为我心底一首永恒的歌,这首生命之歌将陪伴我终生。我将这扩大和浓缩了的故乡亲情,装进了我的行囊,带回了美国,成为我取之不尽的爱的源泉和力量。
4同庆佳节欢声笑语
每年的7月4日是美国独立的纪念日,也是国庆节。这一天,永远是举国上下、万众欢腾。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具有历史意义的、划时代的一天。
自从我作了美国公民之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庆祝的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7月4日这一天。此前,我和女儿刚好搬到市中心一座18层高楼的新公寓里——我们住在17层。
从我们的窗口放眼望去,一片翠绿色的草坪,为大地铺上了一层整洁而引人注目的地毯。一棵棵深绿色的、枝繁叶茂的树,连成一片片高低不一的树丛。树丛的南边,是那川流不息的SCHUYLKILL江。平静的江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形成一个自然的小型瀑布。沿江而去的则是无数条纵横交错的公路。公路旁,是费城的雄伟壮观的美术馆。美术馆的前方高高地、一年365天地悬挂着迎风招展的美国星条旗。美术馆向东伸延出一条林阴大道,直通向市中心。路边挂着不同国家的旗帜,象征着美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和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
费城所有的重大活动,都是在美术馆前主办的。自然,每年的7月4日,也是在这里举行庆度活动。所不同的是,2005年7月4日的这一天,我可以倚窗望去,不出家门便可享受普天同庆的快乐。
那一天,从中午时分开始,楼下的美术馆前就陆续聚集了乔装打扮的人们。到了傍晚时刻,已经是人山人海了。人们在夕阳的环抱下,首先迎来的是五彩缤纷的游行大军。走在队伍最前方的是费城著名的乐队,乐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样的红白相间的上衣,下身是深蓝色的长裤,这三色正好组成美国国旗的色彩。乐队一路走来,边走边奏着庄严的美国国歌。紧跟着乐队,先后出现的是,挂着美国小型国旗的摩托车队,海陆空三军仪仗队、消防队。再后来,是由美国青少年组成的踢踏舞队,边走边跳着节奏分明的踢踏舞。接着美国的少年队之后,是世界各族人民组成的、身着古典和现代时装的人们,其中有半裸体的非洲野人队、古装的印第安人队、身着朝鲜服的舞蹈队、缓缓移动的日本和服队、喜气洋洋的中国腰鼓队、优美动听的欧洲风笛队。走在队伍最后的是身着淡蓝色上衣和深蓝色裤装的警察队。
五、赤子之心(6)
当游行的队伍从人们中间缓缓地流过之时,正是夕阳西下之刻。天边一片水红的云朵,拥抱着这些欢天喜地的人们。这时,费城美术馆前一台大型的音乐会拉开了序幕,台上的音乐和台下的人群形成了一曲美妙的动态音乐流,在空中飞舞起来。最后,音乐会在著名歌唱家的一曲“天佑美国”的歌声中达到高潮。
在音乐会之后,礼花冉冉在夜空中升起,与地上的流线型的路灯、车灯,相映成辉,将江水染成变幻无穷的色彩。在那引人遐想的焰火中,有放射四方的七色星,有银白色的伞状花,还有各色相间的散花,飘飘洒洒,先是自下而上的升入天空,继而又是自上而下的撒向人间。
伴着花起花落,伴着人们震天的欢呼声,倚窗而立的我,思绪却渐渐地飘向了远方。
在这花与人交织的美妙缩影中,我仿佛看到了二百多年前,首批迁居北美洲大陆的移民身影。那是以英格兰为主、由欧洲各国勇于探险的人们组成的移民先驱者。他们因为本国的政治、宗教和经济上的因素而远走他乡。最早,他们是在东海岸登陆的。费城是最先开发的城市之一,被称为美国的摇篮。美国是从这里孕育、诞生、伸延出去的。后来,随着移民的日益增多,他们不断地向中部、南部和西部进军。他们的到来使这片自然资源富饶的土地得到生机,使这里的农业、工业、商业、教育、政治、宗教得到发生和发展。当然,早期殖民者曾以血与火对这里的原住民所进行的征服,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这里曾被视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着,美国真正独立了。这一宣言,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国建国大业的热诚。他们迅速地制订了合理的宪法,并逐渐形成了他们固有的以追求平等、民主和自由为主要目的的、自我的、初具规模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同时,也以最快的速度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发展成为城市化的国家,并一跃成为首屈一指的世界强国。美国的伟大,就在于它从未停止过对目标的追求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对于生活在这里十几年的我来说,看到和学到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
7月4日,这个记录着美国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历程的日子,将永远地刻在我们所有移民的心中……
六、蓦然回首(1)
1松房足迹与世长存
关松房,是我的外公,生前是中国著名的中国画画家、书法家、教育家和古物鉴赏家。
他老人家于1901年出生在北京,是满族正白旗人。原名枯雅尔恩棣。“松房”一名为他老人家的笔名,后来,以“关松房”三字而闻名于国画界,同辈人、朋友及弟子们都亲昵地称他为“松房先生”。
松房先生自幼酷爱绘画,1916年起专心致志研习国画。开始以临摹古画为主,后来,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画风并流传至今。
1925年,松房先生的杰作,被推选参加了比利时的国际博览会,并荣获银盾奖,那年才24岁。同年,松房先生又与画家溥雪斋、溥心畲等组成“松风画社”。1948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了个人画展,得到了许多同行老前辈的赞誉和赏识。
1957年,北京画院成立,松房先生便在这里任职直到1982年辞世为止。他是该院元老和创始人之一。松房先生生前除去个人作画以外,还经常在北京各大美术院校授课,讲授国画山水的绘画艺术技巧。
松房先生的画历来以别具匠心、清新雅致、笔运神龙、气韵畅通为着称。他老人家能将气势磅礴与细腻入微融为一体。大千世界里的一切,无论是争妍斗奇的百花,还是雄伟挺拔的劲松,无论是气势壮观的群山,还是奔泻千里的长江,都能在他的笔下生辉,真是美不胜收。细观他老人家的每一幅杰作,都能让人深深地体会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绝妙。
松房先生一生知识渊博,勤奋好学,待人诚恳,生活俭朴,不求名利,被誉为老一代国画画家的典范。
我自1958年出生起,便有幸长年生活在外公外婆身边,得到他老人家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爱。同时,他老人家对艺术的刻苦追求、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朋友的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弟子细致入微的关怀,都久久地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至今回味无穷。
松房外公一生对绘画艺术力求达到精益求精。他深深懂得何谓“古为今用”。他很尊崇古代画家王石谷的画风,用了很多的时间细细地临摹,百临不厌,而且每临一遍,便有一层新的体会和感受。细细地品味与研究之后,他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古画的长处作为自己绘画的雄厚基础,然后再在自己的理解下,尽情发挥。他还将远山近水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创作出既雄伟壮观又亲切十足的新画。
松房外公虽然是名家,但是作画一向认真细致、反复推敲,直到完全满意后为此。外公生前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无论去哪儿,随身携带的总有一个速写本,上面记录了他每到一处观景时所画下的简易画稿,日积月累,便成为十分珍贵的真实生活的写照。松房外公会自己一遍遍地审阅素描,从中精挑细选出一些较为满意的画作为蓝本,再放大在画纸上。他作画时也是先以炭笔起始,再到墨笔、彩绘,步步为营。
外公虽然多年来名声在外,杰作层出不穷,可是为人却十分谦虚平和,这是他很少收入室弟子的主要原因。他总认为自己画得不好,又何必去误人子弟呢?但是很多崇拜外公的人,却试着通过各种关系,希望今生今世能有幸结识松房大师。盛情难却,外公也就只好先后收了几个徒弟。第一个弟子,也是日后成名的溥松窗先生,就是多年来追随我外公习画的众多崇拜者之一。溥先生后来也参加了松风画社。由于画社和我外公的名字都是以“松”字打头的,溥先生也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松窗”二字,寓意其师伟大恰似一所房子,而他自己只不过是房子上的一扇微小的窗子。一个名字的更改,不仅表现出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和爱戴,同时也能看出松房外公将其弟子视为己出,关怀有加,融为一体,倾囊相助的爱才惜才的大家风范。
松房外公对他所有的弟子要求甚严,记忆中,每周都有不同的学生到家里来,带来他们的习作,请松房先生过目。外公多数时间是边讲边示范,对一山一水、一树一石的画法,都解释得入木三分,直到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为止。外公对于弟子的习作的指导虽然是一丝不苟,严厉多于忍让,但是从不给学生过多的压力。他的弟子中,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工人。有些人以作画为专业,有些人则以此为爱好,松房外公对此从不强求。他说:人各有志,以绘画为专业而习之者固然好,将绘画当成业余爱好,也无可非议,并且值得提倡。

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