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 A+
所属分类:地理环境

第五章独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概况和发展战略

第五章独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概况和发展战略

一、苏加诺政府时期

一、苏加诺政府时期

印尼在独立之前,曾长期受到荷兰的殖民统治。在荷兰统治时期,印尼

成为荷兰等外国资本重要的投资场所、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从.. 19

世纪末和.. 20世纪初以来,荷兰等外国资本开始大量流入印尼,开发当地的资

源。根据美国“怀特工程公司”1953年出版的《关于印度尼西亚经济的报告》

一书的材料,二战前在印尼的外国资本约.. 21亿美元,其中70%属荷兰资本,

12.5%属英国资本,10%属美国资本,5%属法国和比利时资本,2.5%属其他
国家资本。①随着这些外国资本的流入,在印尼不断兴建了资本主义的工矿企
业、种植园、铁路、港口、银行和商业企业等。根据印尼政府1955年.. 2月公
布的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荷兰对印尼投资的主要项目和投资额如下(单
位:荷盾):石油.. 5亿,橡胶4.5亿,蔗糖.. 4亿,种植园.. 3.5亿,银行2.74
亿,铁路1.5亿,轮胎.. 1亿,工业.. 0.5亿,锡.. 0.1亿,其他.. 2.5亿,总计.. 25.34
亿荷盾。①
这里简要介绍荷兰的企业情况:

在银行业方面,据.. 1956年.. 2月“印度尼西亚民族银行联合会”发表的声
明,在印尼有.. 8家外国银行,共有资本约.. 6.5亿盾,其中荷兰银行的资本占
75%。这些荷兰银行有“荷兰商业公司”、“国家商业银行”、“鹿特丹国
际信贷和商业公司”、“亦是公通银行”、“阿姆斯特丹商业公司”以及“拓
殖、商业和工业银行”等。这些银行的特点是:除经营银行借贷业务外,还
兼营农场企业、加工工业、商业、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等。

在农场企业方面,主要的荷兰农场企业有:“农业总辛迪加”、“阿姆

斯特丹种植公司”、“联合日里公司”、“阿姆斯特丹商业公司”和“苏东

橡胶种植者联合会”等。

在矿业方面,印尼主要矿产的开发和经营(如石油、锡、铝矾土等)绝

大部分掌握在荷、英资本的手里。荷英资本的“巴达夫石油公司”控制了印

尼石油总产量的.. 50%以上。

荷兰和印尼政府合资的“勿里洞联合矿业公司”,控制了印尼的锡矿生
产。

在交通运输业方面,“荷兰皇家轮船公司”控制了印尼的岛际海运。1954
年该公司拥有.. 99艘船只,载重.. 17.4万吨。在民航方面,由“荷兰皇家航空
公司”与印尼政府联合组织的“印度尼西亚鹰记航空公司”,控制了民用航
空的业务。该航空公司1954年拥有.. 58架飞机,其飞行网包括印尼的30个城
市和岛屿。

在对外贸易方面,据报道,截至.. 1955年,印尼.. 6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
仍掌握在荷、英资本家手里。
此外,在工业方面,荷兰人也拥有不少诸如食品饮料、纺织、化工、金
属制造、造纸、轮胎、卷烟和油脂等方面的企业。
不过,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印尼的发展,印尼民族经济在独立初期,
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①转引自张肇强着:《战后印度尼西亚的政治和经济》,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6年版,第
63页。
①见吴世横着:《印度尼西亚》,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6年版,第
80页。

1.1.
印尼民族工业主要包括纺织、卷烟、食油、碾米、制鞋、肥皂、印刷、
轮胎、玻璃等中小型企业。根据
1953年
3月印尼经济部工业司的报告,1951
年纺织品产量为
7000万米,1952年为
8500万米。1952年共有
2700家丁香
卷烟厂。1954年有
108家椰油厂,每年生产椰油
50万吨。又据
1955年
8月
7日政府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在报告中说:印尼在最近两年中增加
了如下数目的各种企业:制铝厂
2家,无线电收音机厂
26家,自行车厂
22
家,自行车零件厂
2家,烧碱厂
1家,油灯厂
1家,妇女装饰品制造厂
16
家,自行车轮胎厂
9家,玻璃厂
7家,油漆厂
27家,肥皂厂
121家,制冰厂
30家,纸皮厂
2家,油脂厂
14家,电器和电话器材厂
2家,造船厂
14家,
印刷厂
421家,碾米厂
50家,制鞋厂
127家,碾胶厂
38家,纺织厂
2383
家,织袜厂
355家。

2.农业生产
印尼的粮食生产包括稻米、玉米、木薯和红薯等。但人民普遍以大米为
主食。粮食生产主要是由民间以小农耕作方式进行,生产比较落后,粮食产
量不高。1950年印尼大米产量为
578.7万吨,1953年大米产量上升到
666.5
万吨。

关于经济作物,包括橡胶、棕榈、咖啡、茶、蔗糖、可可等,主要是供
出口到国外,其生产方式分为大农场和小农生产,前者主要为外国农场主经
营,生产方式较为先进;后者属本地农民家庭经营,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1950年,橡胶、咖啡、棕油、蔗糖的产量分别为
17.81万吨、11111吨、

12.65万吨、27.71万吨;1955年分别上升到
26.56万吨、15761吨、16.58
万吨、81.91万吨。
3.矿业生产
矿业生产包括石油、锡、铝矾土、煤等的生产和经营,基本上掌握在荷、
英、美资本手里。

1951年石油、锡精矿、铝矾土的产量分别为
744.5万吨、30986吨和
64.4
万吨;1954年分别为
1081.4万吨、36197吨和
16.5万吨。

4.对外贸易
印尼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和矿产品,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消费品、原
料和辅助原料以及资本器材等。

1950年出口的农产品和矿产品价值分别为
22.22亿盾和
7.61亿盾;
1954
年分别上升为
63.26亿盾和
33.18亿盾。

1950年进口的消费品、原料及辅助原料和资本器材分别为
7.13亿盾、

6.50亿盾和
2.92亿盾;1954年分别上升为
26.99亿盾,30.48亿盾和
14.25
亿盾。
5.财政金融
印尼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是靠各种税收,少部分是靠国家企业上缴
的利润和其他收入。

由于开支庞大,50年代初,印尼政府财政收支年年都要出现赤字,例如
1951年到
1954年财政赤字分别为
9.87亿盾、43.27亿盾、17.94亿盾和
25.91
亿盾。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印尼政府往往滥印钞票,因而造成货币发行量过多,
导致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如
1950年
12月,货币的流通量为
25.816亿盾,

1952年增加到.. 43.49亿盾,1954年又增加到.. 75.423亿盾。由于通货膨胀,
造成物价上涨。1952年.. 2月,当时的财政部长承认,生活费用比战前增加了
25~30倍。

1952年增加到.. 43.49亿盾,1954年又增加到.. 75.423亿盾。由于通货膨胀,
造成物价上涨。1952年.. 2月,当时的财政部长承认,生活费用比战前增加了
25~30倍。

1.五年建设计划
为了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1956年在第二届阿里·沙斯特罗阿米

佐约政府执政时,印尼开始制定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1960

年)。该计划的基本目标是:通过五年建设计划,基本改变殖民地经济结构,

进一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水平。五年建设

计划要使国民生产总值由.. 1955年的.. 1000亿盾增加到.. 1960年的.. 1150亿盾,

平均每年增长.. 2.8%。五年建设计划总投资额为.. 300亿盾(折合.. 26.3亿美

元),其中国家投资.. 125亿盾,私人投资.. 100亿盾,农村社会投资.. 75亿盾。

国家投资的.. 125亿盾的分配如下:动力和灌溉.. 25%,工矿企业25%,交通运

输.. 25%,农业.. 13%,文教.. 12%。.. ①资金的具体分配大致如下:在动力和灌溉方

面,17.5亿盾用于动力,11亿盾用于灌溉;工矿方面,10.78亿盾用于特别

工程,7.765亿盾用于中央工程,4.25亿盾用于地方工程,7.57亿盾用于矿

业建设;交通运输方面,12亿盾用于道路建设,6亿盾用于铁道建设,4.95

亿盾用于邮电,3.5亿盾用于航运,2.75亿盾用于码头建设,1亿盾用于航

空;文教卫生方面,投入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资金分别为.. 10.05亿盾和.. 2.5亿

盾。②

经过国会的批准,印尼政府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该建设计划。
通过五年建设计划的实施,印尼的经济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是,该计划实行
的结果如何,印尼政府后来并没有正式公布有关材料。我们从一些材料来分
析,可以看出,一些工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但有些没有发展甚至是下降了。
在农业方面,大米产量由实施计划前的.. 1955年的.. 751万吨,上升到计划末年
的.. 1960年的876万吨;咖啡的产量由15761吨上升到17505吨;茶叶由43368
吨上升到.. 46000吨,这些项目可以说有一些增长。但是,有些农产品产量却
有所下降。如.. 1955年到.. 1960年由大农场生产的橡胶的产量由.. 265648吨下降
到.. 210000吨,棕榈油产量由.. 165792吨下降到.. 140000吨,蔗糖产量由.. 819129
吨下降到.. 676000吨。在矿产方面,石油产量由1955年的.. 1180.4万吨上升到
1960年的.. 2059.2万吨;铝矾土产量由.. 261000吨上升到.. 359600吨,但同期
锡的产量却由.. 33817吨下降到.. 22960吨。因此可以说,该计划实行的结果并
不是很成功的。

2.八年建设计划
从.. 1961年起,由苏加诺总统直接领导的政府,又开始实施“八年全面建
设计划”(1961~1968年)。该计划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八年建设计
划的实施,实现人民在衣食方面的自给自足,以及进一步提高工农业生产和
加强基础建设。该计划总投资.. 2400亿盾(折合.. 53.3亿美元),其中国家计
划投资占.. 78.2%,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占.. 18.5%,社会储蓄占.. 3.3%。

该计划经批准后,便开始实施。可是由于在.. 1965年发生.. “9·30事件”,
该计划便停止实施。..

①见《亚非国家走上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8年版,第
100页。
②见《亚非国家走上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第
101页。

但从该计划实行以来,由于这个时期印尼政府不断开展收复西伊里安和
反对马来西亚的运动,大大增加了国防与治安的开支,原计划国防与治安仅
占总支出的
12.5%,可是实行的结果,即
1961~1965年国防与治安的支出
却占了
47.2%,造成建设资金短缺。另外,由于开展了接管英、美企业的运
动,也使吸收外国资金的计划落空。因此该计划的实施实际上是很不顺利的。

(三)经济发展战略

苏加诺政府执政时期,印尼政府主要致力于巩固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
义的入侵和干涉及其颠覆活动、镇压地方叛乱以及实现国家领土的统一等,
因此,没有把经济建设当做中心任务来抓,它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
是致力于改变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和扶助民族私营经济的发
展,同时在经济建设中,强调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等。

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有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大批国营企业;在农村实行
《土地基本法》和《收成分配法》,以改变旧的土地占有关系和减轻对农民
的剥削。

由于过去长期受荷兰的殖民主义统治,到独立时,印尼的大部分经济仍
掌握在荷兰等外国资本的手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主要的经济部门掌握
在印尼国家的手里,独立以来,印尼政府根据共和国
1945年宪法第
33条第
2款的规定:“有关国家命脉和大多数人民生计的生产部门一律归国家经
营”,开展了国有化运动。国有化运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5年
8月~1949年
12月。独立初期,首先没收了总值约
3300万美
元的日、德、意资本企业的资产。接着,在反对荷、英殖民军入侵的战斗中,
又没收了英、荷资本的企业(包括工业企业、矿业、种植园、交通业、银行、
贸易公司等),被没收的这些企业全部归国家所有。
2.1949年
12月~1957年
12月,接管了总值达
3.36亿美元的荷印殖民
政府“移交”的资产。这些资产包括典当局、制盐企业、种植园、印刷厂、
邮电局、电力工业、港口、邦加锡矿、翁比粦煤矿和武吉阿森煤矿、铁路局、
制图局、海运局、制药厂、兵工厂。此外,政府还陆续赎买了巴达维亚电车
公司和公共汽车公司以及鹰记航空公司的部分股票等。
3.1957年
12月~1963年
5月,在开展收复西伊里安的斗争中,印尼人
民先后接管了总值达
12.5亿美元的荷资企业。这些企业包括:70个电厂、
434个种植园、11个畜牧尝
203个工业企业、10个建筑业、12个铁路公司、
13个海运公司、3家银行、23家保险公司、30家以上的贸易公司、17个医
疗卫生单位、40家百货商店等。这些企业由政府颁令收归国有,但政府答应
在收复西伊里安后,给予一定的赔偿。
通过上述国有化运动,印尼政府建立了大批国营企业。据统计,截至
1963

5月,国营企业已增至
1120家,包括工业、矿业、农业、林业、牧业、金
融、保险、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国营企业已占主导
地位,如公用事业(邮电、电讯、煤电、自来水)和交通运输业(铁路、港
口、航空和大部分岛际海运)已全部国营;在金融事业方面,发行钞票、外
汇、信贷等业务,均由国营银行控制;在对外贸易方面,80%的进口和
20%
的出口,已由国家经营;工矿企业和种植园也已大部分归国家经营。

此后,在开展反对马来西亚的斗争中,印尼政府又接管了一批英、美的
企业。
为了改变农村的土地占有关系和减轻农民受的剥削,印尼政府颁布和实

施了《土地基本法》和《收成分配法》。

施了《土地基本法》和《收成分配法》。

1960年颁布了第
5
号法令《土地基本法》,其目的在于限制封建主和外国农场主对土地的占有,
并保证农民拥有一定量的耕地。该土地基本法按照不同地区土地与人口的多
少,规定土地占有的最高和最低限额。对超过限额的土地由政府赎买而后分
配给需要土地的农民。对外籍人规定不能拥有土地所有权,但可以根据规定
在一定时期内租借一定面积的土地。

与此同时,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政府也于同年颁布了第
2号法令《收
成分配法》。过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往往很重,例如在分配收成时,地主
往往要占收成的一半以上甚至占收成的
2/3。根据
1960年政府颁布的《收成
分配法》的规定,在分配收成时,土地所有者不得分配超过收成的一半,也
就是说,必须保证农民所得至少是收成的一半。

根据《土地基本法》实行的土地改革,在
1960~1966年间,政府以赎买
的方式,把
83万公顷土地分给了
87.1万户缺地的农民。而《收成分配法》
的实施,也减轻了农民所受的剥削。

4.在经济建设中,强调自力更生和主要靠国内筹措资金,与此同时,积
极扶助民族私营经济的发展。
开展五年建设和八年建设,政府都要面临筹措大量资金的任务。当时,
由于不断开展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和开展国有化运动,所以政府十分强调要
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和主要靠国内筹措建设资金。如前面提的
1956年到1960
年的五年建设计划的资金来源,41.7%靠政府投资,33.3%靠本国私人企业投
资,25%靠农村社会投资。而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是,92%依靠政府储蓄,只

8%靠外国贷款。再如
1961年到
1968年的八年建设计划的资金来源,78.2%是国家计划投资,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虽有所增加,但也仅占
18.5%。

在强调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印尼政府也强调要积极
扶助本民族即土着原住民私营经济的发展。

独立前,土着原住民的经济虽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力量还是很薄弱。
因此,独立以来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印尼政府制定了一系列
的政策,来促进民族私营企业的发展。例如将一些外国人经营的企业转归本
地居民经营,给原住民提供发展经济的各种优惠,如低息贷款、发放许可证、
承包工程等。同时制定法律限制外侨(包括华侨、印侨等)对某些行业的经
营,以保障原住民对这些行业的经营。如限制外侨经营进口贸易、碾米业、
木材业、岛际航运业以及在县以下的零售商业务等。

(四)经济发展的成绩和问题

苏加诺统治时期,印尼政府主要致力于维护和巩固民族独立的斗争,在
经济领域主要致力于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即所有制的结构,以使得印尼的民族
经济(包括国营和私营)能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的地位。因此,这个时
期经济发展的成就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国有化运动和扶助民族私营经济,
印尼的民族经济,特别是国营企业,获得了显着的发展。主要的经济部门,
包括银行、外贸、交通运输、公用事业以及重要的工、矿、农生产部门,均
由国家来掌握。可以说,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确立了其主导地位,民族私
营经济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由于这个时期没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再加上这个
时期不断开展各种政治斗争,印尼政局长期动荡,因而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比较缓慢,经济结构变化不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多。

但是,由于这个时期没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再加上这个
时期不断开展各种政治斗争,印尼政局长期动荡,因而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比较缓慢,经济结构变化不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多。

195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仅

3.2%。其中,农业的年均增长率为
3%,矿业的年均增长率为
5.3%,制
造业的年均增长率为
1.9%,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年均增
长率为
3.9%。1960年到
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下降到仅为
2%。其中,农业的年均增长率为
1.4%,矿业的年均增长率为
2.1%,制造业
的年均增长率为
2.1%,建筑业的年均增长率为-1.3%,运输业的年均增长
率为
0.8%,商业的年均增长率为
3.8%,其他服务业的年均增长率为
2.8%。


经济结构的变化不大。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53年占
56.9%,1960年下降到
53.9%,
1965年占
52.4%。

矿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53年占
2.3%,1960年占
3.7%,1965
年占
3.7%。

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53年占
8.5%,1960年占
8.4%,
1965年占
8.3%。

建筑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53年占
1.6%,1960年占
2%,1965
年占
1.7%。

交通运输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53年占
3.8%,1960年占
3.7%,1965年占
3.5%。

商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53年占
13%,1960年占
14.3%,1965
年占
14.3%。

其他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53年占
13.9%,1960年占
13.7%,1965年占
14.3%。

因此,从经济结构来看,变化不大,农业产值仍占
50%以上,而制造业
产值占不到
10%。

从人均国民收入来看,人均收入由
1949年的
30美元,上升到
1965年的
60余美元,上升的幅度不大。

①见彼德和麦卡勒:《苏哈托时代的印度尼西亚经济》,第
4页,吉隆坡,1981年。
①见彼德和麦卡勒:《苏哈托时代的印度尼西亚经济》,第
5页。吉隆坡,1981年。

二、苏哈托政府时期

二、苏哈托政府时期

(一)几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

由于“9·30事件”引起的社会大动荡,造成了对印尼国民经济的严重

破坏。如.. 1965年,印尼工业的开工率只有.. 20%,工人大批失业,农村土地

大片荒芜,出口急剧减少,财政赤字高达.. 15656亿盾,通货膨胀达到.. 650%,

政府外汇储备枯竭。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苏哈托政府上台后,首先致力于

经济的恢复与稳定工作。经过.. 3年的努力,印尼经济和各部门工作逐步走向

正常化,通货膨胀得到控制(1968年已下降到.. 85%),出口也开始回升。随

着经济的恢复与稳定,为了促进经济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苏哈托政府从

1969年.. 4月,开始进入有计划的建设时期,并制定和实施该政府上台后的第

一个五年建设计划。

1.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1969年.. 4月~1974年.. 3月)
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主要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即重点发展农业,同时

积极发展工矿业和基础设施。在发展农业方面,主要是解决粮食生产的不足,

以及大力发展供出口的经济作物。在发展工矿业方面,一要积极发展轻纺工

业,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二要大力发展供出口的矿产品。在基础设施方面,

主要是努力建设和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设备,以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

要。

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规定国民经济的年增长率为.. 5%。农林业和
工矿业要达到的生产指标如下:
农业方面,大米由.. 1969年的.. 1052万吨,上升到.. 1973年的.. 1452万吨,
增长.. 46.5%;棕油由1969年的.. 67.7万吨,上升到1973年的.. 27.5万吨增长

59.8%;食糖由.. 1969年的.. 67.7万吨,上升到.. 1973年的.. 90.7万吨,增长.. 33.9%;木材由.. 1969年的.. 290万立方米上升到.. 1973年的.. 790万立方米。工矿业
方面,纺织品由.. 1969年的.. 4.5亿米,上升到.. 1973年的.. 9亿米,增长100%;
化肥由.. 1969年的.. 6.45万吨,上升到.. 1973年的.. 57.15万吨,增长.. 786%;水
泥由.. 1969年的.. 60万吨,上升到1973年的.. 165万吨,增长175%;纸由1969
年的.. 1.6万吨,上升到.. 1973年的.. 16.65万吨,增长.. 940.6%;电由.. 1969年
的.. 65.9万干瓦,上升到1973年的.. 108.4万千瓦,增长64.4%;石油由1969
年的.. 2.93亿桶,上升到.. 1973年的.. 4.4亿桶,增长.. 50.1%;铝矾土由.. 1969
年的.. 100万吨,上升到.. 1973年的.. 120万吨,增长.. 20%。
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总投资为.. 14200亿盾(折合.. 34.2亿美元),其资
金来源计划是:国家开发预算的投资占计划投资总额的.. 74.6%,达.. 10590亿
盾(其中,计划.. 21%来自政府储蓄,79%来自外债),非国家开发预算的投
资占.. 25.4%,达.. 3610亿盾(其中,计划.. 73.7%来自国内私营企业、外资企
业和国营企业的投资与再投资,26.3%来自长、中期银行贷款)。.. ①

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按.. 1973年固定价格
计算,增长情况是:1969年增长.. 7.61%,1970年增长.. 7.49%,1971年增长

6.99%,1972年增长.. 9.42%,1973年增长.. 11.30%,平均每年增长8.56%。..
①印尼《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第一册,第
35和
43页。

②②的
5%的年增长率的指标。大部分的产品如纺织、食糖、石
油、木材、棕油、锡、铝矾土等,均达到或超过预定指标。特别是纺织品、
石油和木材有较大的发展。但是,也有一些项目未完成指标,如大米,虽然
也有增长,但是由于
1972年发生了干旱和计划指标定得过高,没有达到预定
的指标。化肥和水泥也由于指标定得过高和建设计划执行缓慢,而未完成预
定的指标。
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执行后,各经济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发
生如下的变化:农业由
1969年的
49%下降到
1973年的
40.1%,同期矿业由

4.7%上升到
9.6%,制造业由
8.3%上升到
9.8%,建筑业由
2.8%上升到
3.8%,交通运输和电信由
2.8%上升到
4.l%。
2.第二个五年建设计划(1974年
4月~1979年
3月)
第二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印尼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广大人民提供充足的粮食和衣着,建造更多的住房,扩大就业机会,以及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等。

第二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国民经济的年增长率规定为
7.5%,具体到
各部门是:农业增长
4.6%,制造业增长
13%,矿业增长
10.1%,交通与电
信增长
10%,建筑业增长
9.2%,其他合计增长
7.7%。各部门在国内生产
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预计是:农业将由1973—1974年的40.l%下降到1978—1979年的
35%,矿业将由
9.6%上升到
10.8%,制造业将由
9.8%上升到

12.6%,建筑业将由
3.8%上升到
4.1%,交通运输业将由
4.l%上升到
4.6%,其他部门将由
32.6%上升到
32.9%。
第二个五年建设计划总投资为
114150亿盾(折合
275.06亿美元),资
金来源是;71.7%来自国内储蓄,28.3%来自国外资金。在
114150亿的总投
资中,国家投资为
52492亿盾(折合
126.5亿美元),其资金来源是:79.9%依靠政府储蓄,20.1%来自外国贷款。

第二个五年建设计划执行的情况基本上是良好的。按
1973年固定价格计
算,5年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
7.2%,略低于
7.5%的原指标。具
体的增长情况是:197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7.64%,1975年为
4.98%,1976
年为
6.89%,1977年为
8.76%,1978年为
7.86%。
①各经济部门的增长情
况大致是:农业方面,棕油、椰干、木材等达到了预定的指标,但大米和玉
米虽有增长,仍未达到预定的指标。工业方面,纺织品仍然增长较快,1978
年产量已达
14亿米,人均
11.5米,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供部分出口。
化肥、水泥和造纸业,产量虽也有较大的增长,但未达到或只是接近原计划
预定的指标。矿业方面,锡和铝矾土发展仍较为顺利。石油方面,产量虽未
达到预定的指标,但是由于国际上石油价格暴涨,这方面的出口收入仍未减
少。交通运输和通讯,以及建筑业方面,都有较快的增长,均高于原计划规
定的指标。

第二个五年建设计划执行的结果,各经济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发生如下的变化:农业由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末期的
40.l%下降到第二个五
年建设计划末期的
31.4%,矿业的比重由
9.6%上升到
17.9%.制造业由
9.8%上升到
10.2%,建筑业由
3.8%上升到
4.9%,交通运输和电信由
4.1%上

②资料来源:印尼中央统计局资料。
①资料来源:印尼中央统计局资料。

升到
4.6%。

3.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1979年
4月~1984年
3月)
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日益均衡和公正地提高全体人民的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薄弱阶层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以达到完全自给
的水平,以及扩大教育和完善保健设施等。

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规定经济的年增长率为
6.5%,具体到各经济部门
是:农业的年增长率为
3.5%,矿业的年增长率为
4%,工业的年增长率为
11%,建筑业的年增长率为
4.9%,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年增长率为
4.6%。第
三个五年建设计划末期预计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农业的比重将由
31.4%下降

27.2%,矿业的比重将由
17.9%下降到
15.9%,工业的比重将由
10.2%
上升到
12.6%,建筑业的比重将由
4.9%上升到
5.5%,交通运输业和通讯
业的比重将由
4.6%上升到
5.4%,其他部门的比重由
31%上升到
33.4%。

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总投资为
428350亿盾(折合
685.36亿美元)。资
金来源:79%来自国内储蓄(其中,政府储蓄
29.4%,社会储蓄
49.6%),
21%来自国外资金。在这些总投资中,国家计划投资
21.85万亿盾(折合

349.59亿美元)。
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执行以来,由于受到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跌落的影
响,政府财政收入减少,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按
1983年固定价格计算,国内
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如下:1979年为
6.2%,1980年为
7.9%,1981年为
7.4%,1982年为-0.3%,1983年为
3.3%。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平均年增长
率为
4.1%,未达到原计划规定的
6.5%的指标。

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末,印尼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如下的变化:农业在国
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
29.2%,矿业为
7.4%,制造业为
15.8%,建筑业为

6.3%,交通运输业为
6%,其他部门为
35%。
4.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1984年
4月~1989年
3月)
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基本方针是:为了摆脱过分依赖石油和天然气产
品的出口,政府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强调大力发展产品供出口的制造业,
积极促进非石油天然气产品的出口,调整经济结构,并为此制定一系列相应
的政策,大力引进外资,鼓励国内私人投资,放宽外贸管制和实行金融改革
等。

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规定经济的年增长率为
5%,具体到各部门是:农
业的年增长率为
3%,矿业的年增长率为
2.4%,制造业为
9.5%,交通运输
和通讯为
5.2%,建筑业为
5%。

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预计各经济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变化将
是:农业由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末期的
29.2%下降到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末
期的
26.4%,矿业下降为
6.6%,制造业上升为
19.9%,建筑业为
6.3%,
交通运输和通讯业为
6%,其他为
35.3%。

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总投资为
145.22万亿盾,其中,国家总投资为
786095亿盾(占
54.1%),私人投资为
66.61万亿盾(占
45.9%)。国家
总投资的资金来源,政府储蓄占
63%,外来资金占
37%。国家投资在各部门
的分配:矿业和能源
15.4%,教育
14.7%,农业与水利
12.7%,交通与旅

12.6%,地方建设
6.8%,国防与治安
6.7%,劳力和移民
5.8%,制造业

5.5%,保健
4.5%,住房
3.8%,科研
2.2%,商业发展
2.2%,其他
7.l%。
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实施以来,印尼政府为了推行“面向出口”战略,

大力发展制造业和促进非石油天然气产品的出口,因而积极引进外资,特别
是鼓励外商投资于产品供出口的制造业,从而使这方面的投资迅速发展。如
1985年经政府批准的外商在制造业方面的投资仅为.. 6.873亿美元,1987年上
升到.. 8.523亿美元,而到1988年和.. 1989年就分别上升到.. 38.28亿和.. 42.461
亿美元。与此同时,由于政府也极力鼓励国内私人的投资,国内私人的投资
也有较大的发展。1987年经政府批准的私人投资额达到.. 10万亿盾,1988年
上升到.. 10.41万亿盾,1989年又上升到.. 19.59万亿盾。这些资金也大部分投
于外向型的制造业。

大力发展制造业和促进非石油天然气产品的出口,因而积极引进外资,特别
是鼓励外商投资于产品供出口的制造业,从而使这方面的投资迅速发展。如
1985年经政府批准的外商在制造业方面的投资仅为.. 6.873亿美元,1987年上
升到.. 8.523亿美元,而到1988年和.. 1989年就分别上升到.. 38.28亿和.. 42.461
亿美元。与此同时,由于政府也极力鼓励国内私人的投资,国内私人的投资
也有较大的发展。1987年经政府批准的私人投资额达到.. 10万亿盾,1988年
上升到.. 10.41万亿盾,1989年又上升到.. 19.59万亿盾。这些资金也大部分投
于外向型的制造业。

在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进出口贸易也迅速发展。如.. 1985年的进出
口贸易总额约为.. 288.49亿美元,1989年上升到.. 385.2亿美元。尤其是非石
油天然气产品的出口迅速增加。1987年非石油天然气产品出口已超过石油和
天然气的出口,占出口产品的.. 51.8%,1988年后上升到占.. 60%的水平。.. ①

由于受到石油价格下跌的影响,资金收入减少,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初
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一度明显放慢,如.. 1985年仅增长.. 2.5%,后来又随
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而逐步提高。整个“四·五”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平
均增长率为.. 5.2%,略超过原计划规定的5%的增长指标。下面是第四个五年
建设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

表5-1 “四·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按
1983年固定价格计算)

指标名称
1984
1985
1985
1987
1988
国内生产总值(单位:
10亿盾)
增长百分比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盾)
增长百分比
78538
6.6
491200
4.3
85082
2.5
516807
O.6
90081
5.9
535082
3.5
94518
4.9
549941
2.7
999365.75691443.6

资料来源:英国《各国政治与经济报道——印度尼西亚》,1991~1992年综
合本,第.. 65页。
第四个五年建设计划末期,各主要经济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
重的变化是:农业占.. 23.4%,矿业占.. 13.1%,制造业占.. 18.4%,建筑业占

5.3%,交通运输与通讯占.. 5.5%。
5.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1989年.. 4月~1994年.. 3月)第五个五年
建设计划的主要任务是,继续进行经济结构的改革,进一步大力发展制造业
和推进非石油天然气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
分配方面,注意克服社会分配不均,努力改善收入不多的阶层的生活条件,
维护社会的稳定。
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规定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 5%。其中,农
业增长.. 3.6%,矿业0.4%,制造业8.5%(其中非石油部门增长.. 10%,石油
和天然气部门.. 4%),建筑业.. 6%,交通运输和通讯.. 6.4%,商业.. 6%,其他..

①英国《各国政治与经济报道——印度尼西亚》,
1991—1992年综合本,第
18页。

为.. 6.1%。

为.. 6.1%。

私人投资的重点项目是制造业,包括塑料、纺织、造纸、制鞋、化肥和
钢铁等部门。

国家投资的资金来源:471142亿盾(即占.. 43.8%)是来自政府储蓄,
604179亿盾(即占.. 56.2%)是来自外国贷款。

根据统计检查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实施的结果,印尼经济发展情况如
下:

1,国内外投资继续增长

由于放宽条件,大力引进外资,使外来投资继续大幅度地增长。经政府
批准的外来投资在.. 1989年为.. 47.19亿美元,共.. 294个项目;1990年上升到

87.51亿美元,共.. 432个项目;1991年继续保持.. 87.78亿美元,共.. 376个项
目;1992年上升到.. 102.92亿美元,共.. 294个项目;1993年有所下降,共.. 81.4
亿美元,但.. 1994年猛增到.. 237.24亿美元,共.. 449个项目。
国内私人投资方面,1989年为.. 19.439万亿盾,共.. 858个项目;1990
年猛增到.. 55.278万亿盾,共.. 1316个项目;1991年为.. 41.085万亿盾,共.. 802
个项目;1992年下降到.. 29.342万亿盾,共.. 436个项目;1993年下降到.. 39.45
万亿盾,1994年增加到.. 53.3万亿盾。

表5-2 1989~1992年国内外投资增长情况
(按当前价格计算)

年度
国内投资外来投资
项目总值(单位:.. 10亿盾)项目总值(单位:百万美元)..
1989
1990
1991
1992
858 19439
1316 55278
802 1085
436 29342
294 4719
432 8751
376 8778
305 10323

资料来源:印尼投资协调委员会资料。

有关方面认为,1993年印尼外来投资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外国投资者更
多地把资金投向投资条件更优越的中国和越南等国家。而国内私人投资自
1992年大幅度减少,主要是由于受国内高利率的影响。1994年由于投资条件
的改善,使国内外投资迅速增加。

2.进出口贸易扩大
5年来印尼的进出口贸易额继续扩大。如1989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5.2
亿美元,1990年为.. 475.12亿美元,1991年为.. 550.11亿美元,1992年上升
到.. 612.47亿美元,1993年达到.. 651.5亿美元。在这些进出口贸易中,每年
继续保持贸易的盈余。1989年贸易盈余为.. 58亿美元,1990年为.. 38.38亿美
元,1991年为.. 32.73亿美元,1992年为.. 66.87亿美元,1993年为.. 85亿美元。

值得指出的是,5年来印尼的非石油天然气产品的出口不断增加,如.. 1989
年非油气产品的出口为.. 134.80亿美元,1990年为.. 146.04亿美元,1991年为

182.47亿美元,1992年上升到.. 232.96亿美元,1993年预计将达到.. 259亿美
元。
182.47亿美元,1992年上升到.. 232.96亿美元,1993年预计将达到.. 259亿美
元。
国内生产势头继续加快
随着国内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的增长,5年来印尼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
增长势头。但是,1989年和.. 1990年由于经济增长过热,导致通货膨胀率上
升,基础设施紧张等,迫使政府采取经济降温政策。

198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 7.5%,1990年为.. 7.1%。1989年按消
费物价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为.. 6.5%,1990年上升到.. 7.4%,1991年又上
升到.. 9.2%。通货膨胀上升是由于货币投放过多。1988年流通货币加活期存
款(M 1)达到.. 143920亿盾,增长率为.. 13.5%;1989年(M 1)上升到.. 201140
亿盾,增长率高达39.8%;1990年(M 1)上升到238190亿盾,增长率为18.4

%。

经济增长过快,也使基础设施紧张,如供电、通讯、交通、港口等,远
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减少货币的流通量,印尼政府采取了紧缩银根
的政策。主要措施有:第一,从.. 1990年.. 3月开始,停止和逐步收回中央银行
向政府大型工程优先发放的约.. 10万亿盾的贷款;第二,通过政府指令要求
12家国营企业和银行将其.. 7万亿至.. 8万亿盾的储蓄存款,用于购买印尼中央
银行的债券;第三,提高银行的储备金。

采取上述紧缩银根政策之后,通货膨胀率逐步回落。1992年按消费
物价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到.. 7.5%,1993年上半年为.. 6.6%。

紧缩银根之后,流通货币大为减少,导致银行存贷款利率猛涨。如
存款年利率曾上涨到.. 28%,贷款年利率曾上涨到30%。近一两年来经政府干
预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 20%左右。

采取经济降温政策之后,印尼经济的增长率自.. 1991年后开始略有下
降。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6.6%,1992年为.. 5.8%,1993年预计为

6.l%。
表5-3 1989~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按.. 1983年固定价格计算)

名称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农业
3.3
2.0
1.3
3.0
3.3

4.9
5.0
9.3
2.5
3.1
制造业
9.2
12.2
9.8
9.0
9.4
服务业
9.4
8.5
6.9
9.6
7.6
国内生产总值
年增长率
7.5
7.1
6.6
5.8
6.1
国内生产总值
107.4(万亿盾)
115.1(万亿盾)
122.7(万亿盾)
129.9(万亿盾)
137.8(万亿盾)

资料来源:澳大利亚《印尼经济研究公报》,1993年.. 4月,第一期。

(二)经济发展战略

在实施上述经济建设计划的过程中,苏哈托政府制定了相应的经济发展
战略,以期实现经济较快发展的目标。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

1.1.
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苏哈托政府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和利
用外援的方针。为了取信于外国政府和外商,政府宣布放弃对外资实行国有
化的政策,把前政府接管的外资企业全部归还原主,对已经被国有化的荷兰
企业予以补偿。1967年
1月,苏哈托政府颁布了《外国投资法令》,为外商
投资创造条件和提供优惠待遇。如投资法明文规定不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有
化,规定外资企业经营年限为
30年(通过谈判还可延长),在合资企业中外
商可拥有超过
50%的股权,产品外销者允许持有更多的股权,外商投资的最
低资本为
100万美元等。在优惠待遇方面,规定外商进口用于生产的设备和
原材料,可享受免税或减税的待遇,以及外商可自由汇出企业利润等。

随着《外国投资法令》的颁布,外商投资者开始积极涌入印尼,在各产
业部门进行投资。据统计,自
1967年投资法实施到
1980年
3月,印尼政府
共批准了
824个投资项目。其中,工业方面,包括纺织、化工、机械等共
497
项,投资金额
48.32亿美元;农林渔业方面,共
159项,投资金额
8.32亿美
元;矿业方面,共
15项,投资金额
15.01亿美元;其他项目共
119项,投资
金额
6.87亿美元,总共投资金额为
78.53亿美元(不包括石油和金融)。

外国投资者主要来自日本、美国、香港和欧洲国家。

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印尼政府也大力寻求外援。1967年
2月,由日

本、美国、荷兰等国组成的“国际援助印尼财团”宣告成立,再加上世界银

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援助,印尼政府每年可从这些金融机构得到大批长期低

息贷款。这些外援贷款成为印尼经济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例如从第一个到

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外援贷款分别占国家投资金额的
79%、20.1%、21%、

37%和
56.2%。由此可见外援贷款对印尼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苏哈托政府一方面大力引进外资和依靠外援,另一方面也积极激发国内
私商的投资热情,调动他们参加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为此,政府在
1968年先
后制订和颁布了《国内资本投资法令》和《国内资本优先顺序表》。这两个
法令为国内私人资本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从经营领域、税收豁免、财政优
惠,到产品销售、原料、技术和信息等各方面,给予种种优惠和方便。自
1974
年起,印尼政府又规定所有新来的外国投资者,必须与印尼原住民进行企业
合营,合营企业中,原住民的持股比率占
51%。

由于积极为国内私人资本的投资创造条件,国内私人资本的投资也迅速
增长。据统计,从
1968年到
1980年
3月,政府批准的国内私人资本的投资

3395项,其中,农林渔业
572项,投资额为
7648.3亿盾;工业
2473项,
投资额
28631.5亿盾;矿业
2O项,投资额
1215.1亿盾;其他项目
330项,
投资金额
5155.4亿盾,投资金额总共合计
42650.3亿盾。

对华人资本,苏哈托政府也改变了苏加诺政府时期对华人资本采取的以
限制为主的方针,转而采取以利用为主。1967年
6月,苏哈托政府颁布了《解
决华人问题的基本政策》(第
37号令)。该法令在有关华人经济的条款中说:

①资料来源:1980年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演说附件。
①资料来源:印度尼西亚银行《印度尼西亚财政经济统计》,
1979年
8月。

“在目前发展经济的努力中,有必要巩固和利用现有国内——包括在外侨手
中的——资金与力量。”又说:“在印尼本土累积起来的财富被列为‘国内
外侨资金’。此资金实际上是在外侨手中的印尼民族的财富,因此有必要加
以动员,并且利用在发展与建设方面。”

“在目前发展经济的努力中,有必要巩固和利用现有国内——包括在外侨手
中的——资金与力量。”又说:“在印尼本土累积起来的财富被列为‘国内
外侨资金’。此资金实际上是在外侨手中的印尼民族的财富,因此有必要加
以动员,并且利用在发展与建设方面。”

1972年
9月
12日印尼《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报道的数字说,在印尼国
内私人投资中,华人资本的投资额就占了
47%。由此可见华人资本在印尼经
济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华人资本中,后来涌现了像林绍良、谢建隆、
黄奕聪、李文正等这样一些拥有亿万资本的华人大财团。

2.大力开发油气资源,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重点发展“进口替
代”和资金密集型企业;积极发展林业和以稻米为中心的农业。
印尼是一个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前面第一章所述,印尼的石油储量
估计为
1200亿桶左右,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约为
24230亿立方米。因此,苏
哈托政府执政后,把大力开发石油和天然气,依靠出口油气所获的巨额收入,
作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印尼政府的国营石油公司,通
过石油“产品分享制”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开发印尼的石油。根据石油“产
品分享制”的规定,石油产品的
40%作为补偿外资的成本,剩下来的产品,
65%归印尼国营石油公司,35%归外国公司。据统计,从
1969年到
1982年,
印尼国营石油公司同
47家外国石油公司签订了
79个合同,从
1969年
4月至
1984年
3月,外国石油公司在印尼的石油投资总额达到
175.922亿美元。与
此同时,印尼国营石油公司还与日本、美国和菲律宾等国合资开采印尼的天
然气。由于大规模开采印尼的油气资源,使印尼的油气产量迅速上升,年产
量由
60年代末期的
3000多万吨和几十万立方米,上升到
80年代初的
8000
多万吨和
300多万立方米。到
1981年,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已占印尼出口收入

82%,财政收入的
70%,当年油气的出口收入高达
169.5亿美元。印尼政
府利用巨额的油气收入,促进了整个印尼国民经济的发展。

印尼原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长期以来,各种工业消费品及生产器材
和设备,大量依赖进口。为了减少对外国工业品的依赖,发展本国的工业,
苏哈托政府执政后,重点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特别是轻纺工业,以满足
人民穿衣和对其他消费品的需求。与此同时,利用巨额的油气收入,也大力
发展资本密集型企业,建立诸如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工业,以满足国
内建设和市场的需求。为了鼓励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政府向生产厂家提供各
种优惠和保护,如提供低息贷款、补贴和进口许可证,实行关税和非关税壁
垒等。

由于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使印尼生产消费品的工业,特别是轻纺工
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如
1978年印尼的纺织品产量已达
14亿米,人均
11.5
米,不但能满足国内的需要,而且开始出口。与此同时,印尼还建成了一批
大型资本密集型企业,如炼油厂、钢铁厂、化肥厂、石化厂、水泥厂、汽车
厂和造船厂等。这些企业也大批生产着国内建设所需的各种产品。以化肥和
水泥为例,化肥在
60年代,还完全是依靠进口,但是,70年代以来随着许
多化肥厂的建成,到
70年代末,印尼的化肥产量已达
200万吨,不但可以满
足国内市场,而且还可供部分出口。水泥在
60年代也还是大部分靠进口,在
1969年产量只有
54.2万吨,但到
1980年时,产量已上升到
585.2万吨,增

加了
10倍以上。

印尼也是一个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因此积极开采森林资源和发展
林业生产,对促进印尼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开发
林业,印尼政府于
1967年颁布了新的森林法,鼓励国内外资本投资林业部
门。此后,国内外资本纷纷向林业部门投资。据印尼《经济月刊》1979年的
调查,截止
1978年
4月,全国共有
693家林业公司,森林占有面积
7310万
公顷,投资总额达
13.01亿美元。在开发森林的基础上,印尼各地还建立了
大批木材加工企业,生产各种胶合板等产品。由于大力开采森林和发展木材
加工业,使印尼的木材和胶合板产量迅速增加。如
1965年的木材产量仅为

168.8万立方米,1977年产量猛增到
2236万立方米。同期木材出口由
128.5
万立方米,增至
1863.4万立方米。与此同时,胶合板的生产也大量的增长,
印尼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木材和胶合板生产国和出口国。
印尼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60年代中期人口已超过
1亿,发展粮食生
产,尤其是稻米生产,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过去,由
于稻米不能自足,每年要花大批外汇进口。苏哈托政府执政以来,极其重视
发展稻米生产,把迅速实现大米的自给自足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为此,制
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稻米生产迅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逐年增加
对种植稻谷的投资,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兴修水利,选用良种,大力生产化
肥和农药,实行化肥和农药补贴,规定有利于农民的大米收购价格等。通过
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努力,印尼在
1984年实现了大米的自给自足,当年大米
的产量达到
2593.2万吨。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特别表扬了印尼在发展粮食
生产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3.调整发展战略,由重点实行“进口替代”改为重点实行“面向出口”
战略,并以此实行经济结构改革和制定相应政策;大力促进非石油天然气的
生产和出口以及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
进入
8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市场上石油和其他初级产品价格下跌,使印
尼外贸收入一度急剧减少,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如
1980年外贸顺差高达131.6
亿美元,1982年石油等产品价格下跌后,外贸顺差锐减到
54.69亿美元,
1986
年石油价格再次暴跌,外贸顺差又减少到
40.89亿美元。1982年印尼的国际
收支经常项目出现了
53亿多美元的赤字,1983年增加到
63亿多美元。此后,
印尼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少经常项目赤字,但是,1986年印尼的经常
项目赤字仍达到
39.11亿美元。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印尼政府自
80年代中期以来调整了经济发展战
略,由重点实行“进口替代”改为重点实行“面向出口”战略,大力促进非
石油天然气产品的出口;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业化的水平,开始实
行“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关于重点实行“面向出口”,主要是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制造业,包括有
关木材、橡胶、藤业、食品和纺织业等的出口加工制造业,即大力推进非石
油天然气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以改变过去过多地依赖油气生产和出口的经济
结构。为了发展出口制造业,印尼政府规定禁止原材料出口。如从
1985年起,
禁止原木出口,要求大力发展木材加工工业,从
1986年起,禁止藤原料出口,
大力发展藤器加工业。政府规定在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中(1989年
4月开
始),非石油天然气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为
10%。

关于实施“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化,主要是强调发展基础工业,特别

是机器制造业,以减少机械设备的进口。政府特别鼓励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
的工业机器生产,如糖厂、棕油厂、橡胶制品厂、咖啡加工厂等所使用的机
器设备和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水泵及其他机械设备的生产。

是机器制造业,以减少机械设备的进口。政府特别鼓励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
的工业机器生产,如糖厂、棕油厂、橡胶制品厂、咖啡加工厂等所使用的机
器设备和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水泵及其他机械设备的生产。

第一,放松对生产和外贸的管制,鼓励非石油天然气产品出口。

过去,为了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政府在生产和外贸领域,为各厂家
提供了各种优惠和保护。这样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这些企业的发展,但另
一方面也造成了企业产品成本高,缺乏竞争力。因此,为了实行“面向出口”
战略,鼓励非石油天然气产品的出口,政府自
1985年以来,进行了一系列政
策调整,放松各种控制,在生产领域,减少或简化生产许可证制度,如将以
前几千种单个产品的生产限制,归结为
387类,使厂商比较容易地进行生产。
在进出口方面,改革关税制度,尽量降低进出口关税,并将关税级别由
25
级简化到
11级。对生产出口产品的厂家减免进口税和增值税。允许一些厂商
直接进口材料,而不像以往只能由规定的厂商进口。1988年
8月宣布,从
1989

1月
1日起,取消
318类产品的非关税壁垒并调整关税结构等。通过这些
政策调整,既方便生产厂家的生产和出口,又可降低产品的成本。为了防止
海关的贪污和提高工作效率,1985年
4月,政府还将海关委托给瑞士一家公
司管理。1986年
9月,印尼政府又宣布印尼盾贬值
31%,以利于印尼产品在
国际市场上的竟争。

第二,放宽投资条件,积极引进外资,鼓励国内私人投资。

虽然早在
1967年
1月,政府就颁布和实施了《外国投资法令》,但仍存
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
1974年有些政策经过修改后,变得更严了。如当
时为了强调发展民族企业,而明文规定不许外商办独资企业,而在合资企业
中,规定在
10年之内要使当地居民的持股率提高到
51%。这种情况使外商
不断减少了在印尼的投资。为了扭转这种情况,1986年以来,政府重新制定
了外商投资政策,放宽条件,提供更多的优惠,大力吸引外商到印尼来投资。
其主要做法是:①增加和扩大外商的持股比例和投资范围。如果产品出口
65%以上,外商可以持股到
95%,产品全部出口的外商可持股
100%。在扩大
投资范围方面,把原来外商不能投资的
273个领域减少到
75个。如原来限制
外商对港口、通讯、电力、房地产、岛际航行等的投资,现在对外商也开放。
又如原来不允许外商在国内直接推销产品,现在也允许了。②延长外商投资
期限。原来规定外商的投资期限为
30年,现在允许在扩大生产、提高国产化
的情况下,再延长
30年。③降低投资起点额。原来规定外商投资额的起点为
100万美元,现降低到
25万美元。此外,还允许外商购买国营企业的股票,
合资企业可利用出口贷款等。

关于对国内私人企业的投资,也尽量创造条件,放松各种限制。如取消
原来实行的许多生产许可证制,允许私人比较自由地生产和经营进出口产
品,以及向这些厂商提供低息贷款和减免税等。

第三,放宽金融管制,搞活资金市场。

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政府在银行和资金市场上,也放松管制,活跃金
融业务。在银行方面,过去由于政府严格控制存贷款的利率和贷款的限额,
利率偏低,造成储蓄率低和资金外流。企业也常因得不到更多的贷款,而影
响生产的发展。早在
1983年
6月,印尼政府就先在银行业务方面进行自由化
的改革,根据新的银行管理条例,允许国营银行自行规定存贷款的利率和贷

款额。其结果使银行的储蓄存款大幅度地增加。企业方面由于比较容易取得
贷款,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1982年
10月,政府又进一步放宽管
理,如放宽了对建立新银行的条件,规定开办民族银行(私人或合作社经营),
最低条件是缴纳资本
100亿盾。开办新的合资银行,缴纳的最低资本为
500
亿盾。同时也放宽了银行的储备额的要求,由原来的
15%降低到
2%。对外
国银行,原来只允许在雅加达设立外国银行的分行,现在还允许在泗水、三
宝垄、万隆、棉兰、乌戎潘当和巴东等大城市设立。

在资金市场方面,也进一步放宽限制。1988年
12月,允许民间机构建
立私营股票市场,允许外国股票经纪行同印尼证券公司成立联营证券行,允
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信用卡和消费性信贷业务。

上述经济战略和政策的调整,通过几年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
非石油天然气产品的出口迅速增加,外贸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外资和国内私
人投资迅速增长;生产经济发展较快,到
1991年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
比重已超过了农业。

4.建立经济特区,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并加强同邻国的合作。
为了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印尼政府在一些地区建立经济特区。不过,
由于印尼在六七十年代主要是靠出口大量石油赚取巨额外汇收入,所以,同
东盟其他国家相比,印尼经济特区的建立比较晚。印尼是从
70年代后半期才
开始建立经济特区。进入
80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且还同邻国共同合作
开发经济特区。

1976年,印尼政府开始在雅加达的珀拉布汉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
区。其目的是吸引外资和内资到该区投资办厂,增加就业机会,进行地方开
发,促进出口和增加外汇收入。珀拉布汉拉于雅加达丹绒不碌港口地区,便
于运输和出口,但该地区面积不大,只有
10.5公顷。根据计划,该地区准备
建立
20家工厂,安排
1万个劳动力就业。到
1980年年底,该地区已有
19
家工厂取得营业执照,并已进行生产。其中,成衣加工厂有
17家(外资
5
家,内资
12家),电子部件工厂和冷冻厂各
1家。这些工厂总共雇佣
7000
多名职工,平均每家工厂
300多名。

在珀拉布汉经济特区投资设厂的人,可以享受比非经济特区更多的优惠
待遇。如他们可享有不缴纳国内销售税,不缴纳企业生产所需原料的进口税,
可独资经营其产品
100%供出口的工厂企业,在缴纳原料进口税后其企业产
品的
20%,可以在印尼国内市场销售等。

可是,由于该地区面积太小,只能安置
20家工厂,所以自
1980年起,
厂房用地便开始饱和,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投资者在该区投资设厂的要求。
因此,印尼政府后来决定大力发展巴淡岛为经济特区。

巴淡岛位于印尼廖内群岛省内,面积
416平方公里,人口约
10万。它与
新加坡隔着马六甲海峡相望,两地相距仅
20公里,航程只需
30分钟。马六
甲海峡历来是重要的国际海上通道,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和优越。

早在
70年代初期,印尼政府与日本、美国的一些公司,在该岛合作勘探
石油与天然气,并建立起与石油化工相关的现代化工业、机场、港口、公路
及通讯设施等。考虑到该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印尼政府于
1978年正式决定
把巴淡岛开辟成经济特区——工业保税区。由于它离新加坡很近,所以决定
与新加坡合作,共同开发该经济特区。1980年
10月,印尼政府与新加坡政
府签订了共同开发巴淡岛的经济合作协定。对印尼来说,与新加坡合作,可

以充分利用新加坡雄厚的资金与技术;而对新加坡而言,则可以利用巴淡岛
廉价的劳工和土地,因此对两国经济的发展都很有利。1989年
12月,当时
的新加坡副总理吴作栋又建议,把巴淡岛和新加坡及毗邻的马来西亚的柔佛
州,联合成一个“增长三角”的经济开发区,三方经济逐步一体化,实现共
同繁荣。1990年
6月和
8月,印尼政府分别和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政府正式签
订了上述有关“增长三角”经济开发区的协议。

近几年来,随着三国合作的加强,以及外资、内资的不断增加投资,巴

淡岛经济特区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已建成大型的供水和供电

系统、环岛的现代化高速公路,扩建了机场和港口,以及通讯设备等。另外,

也兴建了医院、学校和娱乐中心等生活配套设施。巴淡岛内包括
4个主要发

展区域,分别是轻重工业园区、金融商业区、旅游观光区、生活住宅区。全

岛的经营规划与管理事宜由巴淡岛工业发展(BIDA)全权负责。工业园区位

于该岛的中部,占地
500公顷,主要由新加坡的一些国营公司和印尼林绍良

的沙林姆集团组成联营公司合作开发。

为了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印尼政府在巴淡岛经济特区实行一系列的优
惠政策,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货物由印尼海关领域以外地区进入巴淡工业
保税区,不视为进口,也无须缴纳关税或其他进口税捐;第二,货物由印尼
境内进入巴谈工业保税区,不视为出口,也无须缴纳关税或其他出口税捐;
第三,各种原料或成品可自由进入巴淡工业保税区供加工或再出口等用途,
而不受印尼国内禁止进口规定的限制;第四,由印尼或印尼以外地区输往巴
淡工业保税区的商品或原料,不论其用途是供作直接消费,或是在巴淡工业
保税区内加工或暂时储存,其在印尼国内的货物税、增值税、关税或其他税
皆可免除;第五,巴淡工业保税区内加工的产品,原则上以外销为主,若经
核准也可销往印尼国内市场,但生产这部分产品的原料、零件及催化剂等,
则需缴纳关税及其他进口税;第六,凡经印尼政府核准在巴淡工业保税区内
设立的企业,皆可享受进口关税、进口货物税、出口关税及国内货物税等各
项税的减免优惠待遇。

随着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国内外的投资者纷纷来到该岛投资设厂。截


1991年底,累计投资的资金已达
33亿美元。在这些投资中,政府投资约


1/5,主要是投在基础设施上,其余为国内外私人投资。其中,外国私人

投资金额为
8.67亿美元,投资于旅游业占
25.6%,房地产占
25.7%,钢铁

业占
15.1%,石油设备占
13.l%,电子业占
10.2%,其他方面占
10.3%。

国内投资金额共
8995亿盾,其中,投资于房地产占
20.7%,旅游业
11.3%,

钢铁
8%,石油设备
7.1%,化工
26.6%,其他项目
26.3%。

这些投资项目的陆续投产,促进了巴淡岛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
1988
年以后,经济的发展明显加快。据统计,1988~1990年,巴淡地区的国内生
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
14%,就业人口每年平均增长
30%,而旅游人数平均每
年增长
60%。充分表明了巴淡岛经济的迅速增长。

巴淡岛经济特区经济的迅速增长,也表明了邻近国家“增长三角”这种

经济发展合作模式是可取的。因而日益引起东盟国家的重视。马来西亚政府

已提出把马来西亚的槟城——印尼的棉兰——泰国南端的普吉岛,联合成一

①见印尼《印尼经济与财政》季刊,
1992年第四期,第
422、417页。
②见印尼《印尼经济与财政》季刊,
1992年第四期,第
422、417页。

个“北三角”经济开发区的建议。最近有关三国已成立一个特别机构来负责
制定“北三角”经济合作发展计划。此外,正在考虑的“三角”经济开发区
还有印尼的东亚齐——棉兰—一马来西亚的槟城区;马来西亚的沙巴——印
尼的加里曼丹——菲律宾区;以及泰国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的“金三角”
区等。

个“北三角”经济开发区的建议。最近有关三国已成立一个特别机构来负责
制定“北三角”经济合作发展计划。此外,正在考虑的“三角”经济开发区
还有印尼的东亚齐——棉兰—一马来西亚的槟城区;马来西亚的沙巴——印
尼的加里曼丹——菲律宾区;以及泰国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的“金三角”
区等。

1.经济发展的成就
苏哈托政府实施五个五年建设计划以来,印尼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
成就。其经济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有较大
幅度的增长,工农业生产和进出口贸易有较大的发展,经济结构特别是工农
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详见下附表——表
5-4和表
5-5。


5-4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单位1970年
1994
农业
大米千吨13140
3172
棕油千吨216.5
3890
蔗糖千吨909.l
2641
矿业
石油千桶311552
550837
天然气亿立方英尺1085.6
29496.3
锡千吨
19.l
3O.6153

续表

指标名称单位1970年
1994
制造业1970/1971年
1993/1994
纺织品百万598.3
6708
水泥米568.1
23377
尿素千吨102.9
5043
汽车千吨2.9
380
摩托车千辆31.1
455
电视机千辆4.7
1476
飞机千台-9
架--

资料来源:印尼《商业新闻》和英国《各国政治与经济报道——印度尼
西亚》。


5-5外贸进出口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出口额进口额顺差外贸总额
1969
1975
1980
1985
1990
853.7
7102.5
23950.4
18586.7
25675.2
780.7
4769.8
10834.4
10259.l
21837.0
73.0
2332.7
13116.0
8327.6
3838.2
1634.4
11872.3
34784.8
28845.8
47512.2

1992
33966.9
27305.2
6661.7
61272.1
1993
36823.0
28328.0
8495.0
6515.0

2.存在的问题
苏哈托政府实施五个五年建设计划以来,印尼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上

述成就,但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外债负担沉重
印尼政府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把利用外援即外国贷款,作为国家

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如前所述从第一个到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中,外援贷
款分别占国家投资金额的
79%、20.1%、21%、37%和
56.2%。一方面这固
然能为五年建设计划提供必要的资金,但是,长期不断地借贷,也会使国家
的外债不断增加。尤其是进入
80年代以后,由于油价连续暴跌,致使印尼出
口收入锐减,迫使印尼政府不得不通过大举借贷,以应付急需。另外,80年
代中期以后,由于美元贬值日元升值,也进一步增加了印尼外债的数额,因
为印尼的外债中有
40%是日元贷款。总之,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印尼政府的
外债不断膨胀,每年偿还本息的数额很大,外债负担很重。

这里简要介绍
80年代以来外债的增长情况:

1980年时,印尼的外债为
208.88亿美元,1986年翻了一番,达到
429.74

亿美元,而到
1990年又上升到
679.08亿美元,
①成为亚洲负债最重的国家之

一。

随着外债的增加,还本付息的负担也逐年加重。1980年还本付息的金额


17.59亿美元,1986年上升到
62.11亿美元,1990年又上升到
91.51亿美

元。偿债率由
1980年的
7.9%,上升到
1986年的
38.7%,1990年虽下降到

30.9%,
②但仍然超过
20%的警戒线。外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80年

30.2%,上升到
1986年的
55.9%,1990年又上升到
66.4%,因此是偏高
的。
第二,经济发展不平衡

印尼是一个“千岛之国”,它主要由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
苏拉委西岛和伊里安查雅等几个大岛组成。但是,这几个大岛的经济发展是
很不平衡的。爪哇岛面积虽然最小,但人口最多,而且经济最为发达。而其
他的岛(被称为外岛),人口较为稀少,经济较为落后。这里我们主要从经
济发展的情况来说明。爪哇地区的生产总值占印尼国内生产总值的
50%以
上,苏门答腊占
30%,而其他岛屿合占
15~18%。印尼的粮食作物包括稻谷、
玉米等,经济作物包括花生、甘蔗和烟草等,大部分产自爪哇岛;工业企业
的一半以上,特别是
70年代以来建立的一系列新兴企业,如石化工业、电子
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飞机制造业、钢铁工业等,大都建立在爪哇岛
各地。就工业产值而言,爪哇工业产值占全国的
80%以上,苏门答腊占
10%,加里曼丹和苏拉委西则是寥寥无几。就爪哇岛而言,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是首都雅加达。雅加达不仅是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且也是商业、金融和工业
中心。印尼的大商场、主要银行、保险业、房地产、证券交易和一系列的制
造业,大多集中于雅加达。就交通而言,全国的铁路总长
7891公里,其中

①引自英国《各国政治与经济报道——印度尼西亚》,
1992—1993年综合本,第
73页。
②引自英国《各国政治与经济报道——印度尼西亚》,
1992—1993年综合本,第
73页。

75%集中于爪哇,其余
25%分布在苏门答腊,而其他岛屿仍无铁路。

上述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情况,是由一定的客观原因造成的。

从历史上看,爪哇岛历来是印尼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从
17
世纪荷兰统治印尼数百年以来,爪哇又成为荷兰人统治的主要地区,其统治
中心设在首都雅加达。在荷兰人的统治下,他们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大
力建设爪哇和雅加达,从而使爪哇和雅加达成为印尼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
地区。

印尼自
1945年宣布独立以来,基本上继承了重点发展爪哇和雅加达地区
经济的传统,因而使爪哇和雅加达地区的经济越来越发达。印尼政府虽然也
注意发展外岛地区的经济,如在实施每个五年建设计划时,都有一定的发展
外岛经济的项目。但是,由于受到投资不足的限制,投入的资金往往不够多,
而外来的投资者,又大多比较喜欢在爪哇和雅加达地区进行投资,因而也就
影响了外岛经济的发展。

然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会造成地区之间的矛盾,引起外岛人
对爪哇人以至对中央政府的不满。因此,印尼政府从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起,
更加注意较为平衡地发展全国的经济,如计划建成全国性的工业网和分别在
几个主要岛上建立工业中心。在实施第五个五年建设计划中,特别强调发展
包括苏拉委西岛在内的印尼东部较为落后地区的经济。此外,不断地实行移
民政策,将稠密的爪哇地区的人口,迁移到人口稀少和经济落后的外岛地区。

第三,人口问题

在前面第一章里,我们已简要介绍有关印尼的人口和就业状况,但未说
明由于人口众多而对国家社会造成的问题。

由于努力推行计划生育,印尼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有所下降,由
70年代的

2.3%下降到
80年代的
1.97%,但是与亚洲人口众多的中国和印度相比,其
增长率还是比较高的。中国人口的年增长率为
1.18%,而印度为
1.72%。由
于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仍很可观,因而给国家带来了较大的人口压力和问
题。
首先是就业问题。一些资料表明,目前印尼每年需安排就业的人口在
160~180万之间,虽然印尼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就业的机会,仍然
跟不上劳动力增长的速度,因而仍使不少劳动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状态。
根据印尼官方公布的资料。1980年印尼公开失业的人数为
90万人,公开失
业率为
1.7%;到
1989年失业人数增至
208万人,公开失业率增至
2.8%。
半失业人数——指每周工作时间少于
35个小时者,由
1980年的
1973.7万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35.5%,上升到
1985年的
2310.8万人,占劳动力总数

37%。1989年这个比重又增加到
42.2%。因此,总的说来,印尼劳动力
的失业和半失业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人口众多给国家造成的压力,还表现在粮食供应及其他社会福利问题
上。1984年印尼实现了大米的自给自足。但是,还不是很富裕。遇到自然灾
害大米歉收时,政府还必须进口一定数量的大米。如
1991年因发生干旱,稻
米减产
2.33%,迫使政府不得不进口一定数量的大米,以应付急需。其次,
由于人口众多,为解决居民的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和水电供应等问题,印
尼政府每年都要提供大批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往往是不敷所需。此外,还存
在着提高人口素质问题。一般说来,印尼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据
1988
年的一份调查材料表明,在
7450万劳动力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78%,

初中和高中的占
9.8%和
10.5%,而大学毕业的仅占
1.7%。这必将有碍于

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第四,基础设施不敷所需

近几年来,随着印尼经济的蓬勃发展,日益暴露出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
供电、通讯、交通运输、港口码头等,都显得非常紧张。特别是爪哇岛这个
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情况尤为突出。以供电为例,爪哇岛现有的年供电能
力为
290亿千瓦小时,但是,1992—1993年爪哇岛所需的供电量为
337亿千
瓦小时,相差近
50亿千瓦小时;而到
1994~1995年所需的供电量为
427亿
千瓦小时,相差
137亿千瓦小时。又如交通运输方面,随着运输业务的日益
繁忙,作为重要的运输工具的卡车则严重不足。1989年印尼卡车的产量为
28216辆,但所需的卡车达
44000辆,才能应付日益增长的运输量。为此,
政府只好放松卡车的进口限制,从国外进口一定数量,以应付所需。其他诸
如包括电话通讯设施的短缺、公路堵塞、港口码头不能按时装卸等现象,都
非常严重。

由于基础设施不足,往往影响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因此,近几年来印尼
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大力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适应蓬勃发展的经济。

3.经济发展的前景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印尼作为经济蓬勃发展的东盟国家之一,其未来经
济发展的前景还是光明的。在前五个五年建设计划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印尼
经济在第六个五年建设计划和今后更长的时间里,仍可望以较快的速度发
展。按政府计划,从
1994年
4月起印尼开始实施第六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和
第二个二十五年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在第六个五年建设计划中,计划经济
发展的年增长率为
6.2%。其中,农业部门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3.5%,加工工
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
9%,服务部门的年均增长率为
6.5%。到本世纪末,印
尼的人均收入将由目前的
900美元,提高到
1000美元。

在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二十五年规划里,要求实现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
7%,人均收入增加到
4倍,达到
2000多美元。到那时印尼将步入新兴工业化
国家的行列。

图片引用自网络